-
中国企业“走出去”50人论坛2017年会在京举行
2017年7月13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中国企业“走出去”50人论坛2017年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年会以“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为主题,邀请来自政府部门、专业智库和企业界200余位嘉宾,围绕“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历史机遇,聚焦目标,谋划前景,分享经验,应对挑战,共同探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与贸易的理论和实践。
2017年7月14日 -
只出不进?政府与智库旋转门机制问题何解
当前中国智库人才发展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为更好地推动智库人才建设展开,促进中国智库发展,北京专家联谊会与全球化智库(CCG)于2017年7月11日在京联合举办“北京专家联谊会哲社经管界别组智库人才发展讨论会”。 北京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刘敏华和CCG主任、北京专家联谊会哲社经管组组长王辉耀在研讨会伊始致辞并参与讨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方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贾文山,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于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尤国珍 和CCG副主任兼秘书长苗绿等专家针对如何发展智库人才进行了深入研讨,并提出建设性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聂辉华主持研讨会。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智库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即是人才短缺,国际上政府与智库间人才自由流动的“旋转门”机制,在中国尚不能得到施行,目前只有政府人员到智库工作,而智库学者并没有进入政府的渠道,同时,国家及高校智库也因体制僵化问题在人才培养和激励上存在障碍,这些短期内无法克服的困难使得智库还难以满足国家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求。此外,智库人才的发展也需要智库人才提升自身的水准,目前中国智库人才的素质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使得智库陷入原地踏步的情形。而且,智库发展和团队建设目前处于分离状态,这使得智库的建设非常滞后。 分析了这一系列问题及其原因后,与会专家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出了建议。专家提出,中国智库应该加强对人才结构多元化的建设,组成一支由了解国际形势的高管、企业家、社会学者和青年领袖等人才领导的研究队伍,以此来有效解决智库人才学术素养和研究素养割裂的问题。智库也应建立与政府、企业和国际组织的人才流转机制,使得多方互相挂职,形成一个结合和融合的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才可充分发挥智库的“旋转门”作用。另外,中国目前缺少社会智库群,建设智库产业集群也有助于加强智库的团队建设和合作构架。在运营方面,当今的智库应该拥有创新化的运营机制,善于利用新媒体,扩展智库人才研究成果的转化通道,完善智库的对外宣传。 从党委和政府在智库建设中的角色来看,北京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刘敏华指出,党委和政府支持智库建设有“三步曲”。第一步是“支持和支撑”,支持是指有导向保障,支撑是指有政策措施使智库找到发展途径和匹配资源;第二步是“依托和依靠”,当智库队伍已建起,政府应把一些角色担当依托智库进行,甚至依靠智库进行,只有把课题交给智库去破解,不断压担子,智库才能持续壮大;第三步是“结合和融合”,目前引进学者到政府部门后双方互相不适应,即便有“旋转门”也无法转起来,党委、政府和智库应形成结合和融合的状态,政府官员在离岗后能到智库发挥作用,智库人员也可到党委、政府贡献力量。他同时也指出,智库作为一个组织化的人才集聚形态,关键要有能够主导高端智库和高端研发机构建设的核心人才。就智库自身而言,也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辩证思维,提升自身水准。 与会专家学者均表示,智库应做好从智库到政府、从政府到智库的“旋转门”工作。在着重培养智库人才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政府渠道以及媒体平台,建立智库特有的语言和有效的建言献策和社会传播机制,保证“旋转门”中政府与智库双方的交流互动,推动和完善智库人才的发展。 出席本次研讨会还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王晖,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专家联谊会副秘书长李晓霞, 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中心特聘主任、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教授李海峥,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陆洋,北京隆达兴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彦明,北京专家联谊会办公室干部刘颖, CCG国际传播部总监聂立高和CCG研究部人才研究总监李庆 等。 智库是国家实力的体现,更是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关于加强新型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在中国引发了智库热,然而智库人才的发展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发挥“旋转门”机制,使智库与政府互动、同企业交流,使智库人才在社会体制内外有效流动,急需结合实际深入研究。本次CCG搭建平台,政府决策者与智库运营者、人力资源领域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对于推动智库人才建设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7月13日 -
CCG承办海创周海归创业领袖峰会 共探双创发展新引擎
2017年7月8日,2017中国海创周在大连拉开帷幕。为广聚海内外留学人员,弘扬留学报国精神,加快实现广大留学人员的海归中国梦,由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组委会、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联盟和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主办,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2017中国海创周海归创业领袖峰会”在开幕式后隆重举行,这是CCG连续第二年在中国海创周开幕式上承办该论坛。
2017年7月10日 -
布鲁金斯Corre研究员CCG讲座:展望G20峰会:中美欧大国关系的选项
7月7日和8日,全球20个主要经济体的领导人将齐聚德国汉堡召开G20峰会。此次活动看点颇多:东道主德国总理默克尔曾就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美德贸易赤字、北约共同防御以及巴黎气候协定的态度表示不满,是否会在峰会上进一步疏美亲中?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总统将于海湖庄园后进行第二次会晤,汉堡会晤将如何推进朝核危机解决方案和中美百日计划?“通俄门”尚未平息,特朗普和普京将首次在汉堡聚首,两位性格鲜明的元首会有怎样的互动?年轻的法国新总统马克龙和刚失掉对议会多数席位控制的英国首相特丽莎·梅会在峰会上发出何种信号?
2017年7月7日 -
CCG发布新书《大转向:谁将推动新一波全球化》
2017年7月6日,在G20汉堡峰会即将召开之际,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总部召开《大转向:谁将推动新一波全球化》新书发布会,本书两位作者CCG主任王辉耀博士、CCG秘书长苗绿博士以中美关系作为基点,就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政治博弈、经贸投资、移民政策等热点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和分析,同时也回应了媒体关心的与G20峰会相关的热点话题。鉴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加强,退出TPP和巴黎气候变化公约,逆全球化仍然横行,两位作者指出本次G20峰会无疑也将是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一次碰撞,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中国参与下的此次峰会的乐观预期。
2017年7月7日 -
中美双边直投再创新高:如何更好控制风险,发挥双边投资潜力?
2017年6月30日,全球化智库(CCG)与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在北京国贸中心联合举办“中美双边投资的政策性影响”圆桌会。荣鼎咨询跨境投资部总监Thilo Hanemann,CCG学术委员会专家、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CCG高级研究员、原商务部美大司司长、中国驻美使馆公使衔参赞何宁,CCG高级研究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上海美商会会长Kenneth Jarrett以及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唐炜等嘉宾出席了研讨会,共同探讨中美两大经济体双边贸易投资的发展趋势和挑战。CCG副主任王欣、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欧文斯(Stephen Orlins)先生代表会议主办方致开幕辞,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唐炜先生致闭幕辞。 王欣先生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中美经贸关系一直是双边关系的压舱石,近年来中美双向投资急剧增长,为双边关系带来的新的有利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摩擦是正常的,而相对于为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做出的贡献而言,更是次要的。这也给学者和研究者们、官员们在观察中美关系的时候多了一个新角度,也会带来新的议题,如对双边投资贸易政策等等。所以,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中美两国投资关系发展,推动中美经贸合作,非常需要智库首先探讨。 Stephan Orlins先生分析了中美关系的两个新趋势。他表示,在美的中国留学生数量与日俱增,这促进了中美两国的文化理解;另一方面,中美双边投资额快速增长,2016年达到历史最高值。中美两国经济的体量、互补性、人文交流决定了双边投资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直接投资又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中美双方应在充分认识两国国情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双方关系,充分发挥双边投资的巨大潜力。 Thilo Hanemann先生剖析了中美双边投资的趋势:2016年中美两国间的双边直接投资额高达6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投资达到创记录的460亿美元,这对两国相关政策都将产生影响。2016年底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监管, 2017上半年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热有所下降,但中国企业在今年的5月和6月共进行了20余起企业并购交易。Hanemann先生预测,中国政府在2017年会继续实施宏观管控,建议中国政府进一步增强市场透明化,根据宏观经济走向对对外投资做出管理。 王缉思先生表示,随着民粹主义势头上升,上升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家感到“不公平、不合理、不平等”,而民粹主义就是讲平等。跟这个趋势相一致的政治现象就是“认同政治”,实际上这次美国大选就反映了这种“认同政治”,因此社会出现了分歧。中美经贸关系是双边关系的压舱石,总体上来看合作大于摩擦。近年来,中国外需减弱,内需提高,且对外来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上升,这看起来对中美关系应该是好事情。总体来看,中美经贸合作空间大,整体趋势乐观,但双方需要交流协调,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霍建国先生认为,中美双方投资统计口径不同,但大趋势是一样的,都反映出近年来双向投资,尤其是中国对美投资的迅速增长。中国扩大对美投资对平衡中美贸易顺差很有好处,也可缓解双方贸易关系。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应该仔细研究中国国家政策和美国的法律法规,而美国政府也要增加对外资企业投资安全等方面审查制度的透明度,让企业投资前就明确知道应该完成哪些程序。同时,双方也应该交流统计思路和统计方法,使得我们研究者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概念。 何宁先生称,贸易和投资之间关系密切,贸易本身又与世界经济趋势紧密相关,对于投资趋势的分析离不开对于世界经济现状和今后发展方向的判断。就目前来看,经济复苏或需要一段时间,贸易增长也会需要相应时间,而贸易活动不太旺盛,投资也会受影响。投资固然会促进贸易活动的增加,但是逆向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为促进中美双边投资,中方在开放思路、政策创新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特朗普政府也要进一步明确美方的政策。 Kenneth Jarrett先生在发言中呼吁双方加强合作,在市场准入和经营环境方面为投资企业创造更加方便的条件。 唐炜先生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宽松、法治、符合市场规律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双方投资的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改革开放要进一步深入,美方也应具备更加开放的全球化思维,使其投资机制的操作程序透明化。中美双方应共同努力,推进世界上最具建设性的双边投资机制,使得各方获益。 全球化智库(CCG)长期致力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研究,为新一轮全球化下中国的角色定位以及发展战略和路径贡献智库的思想支持。迄今为止,CCG召开了关于中美关系和全球治理等专题的30余次系列圆桌会和研讨会,包括近期与美国企业研究所(AEI)联合举办的“中美智库中美经贸发展研讨会”。为更好发挥政策影响力,CCG将研究结果凝结为“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中美经贸关系现状与预判”系列报告,其中《特朗普时代的挑战、机遇与中国应对》、《中美基础设施领域合作前景广阔,为中美关系提供新机遇》等报告引起广泛反响。
2017年7月6日 -
《出境游持续火热 中国入境游发展还需要更大提升》报告在京发布
《从出入境旅游看中国全球化发展》系列报告一
2017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