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智库

捐赠·支持  ENGLISH 
  • 关于
  • 研究
  • 动态
  • 活动
  • 专家
  • 咨询委员会
  •  概况
     顾问
     咨询委员会
     专家
     国际顾问
     管理团队
  • 全球化
    全球治理 国际组织 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国际移民 国际人才政策 华人华侨 中国海归 留学生
    国际关系
    美国 加拿大 欧洲 亚洲 非洲 拉美 澳洲 中东
    国际贸易与投资
    中美贸易 国际贸易 来华投资 对外投资 数字贸易
    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来华留学 出国留学 国际学校
    国内政策
    中国开放指数 区域与城市 大湾区
    前瞻研究
    智库研究
    研究著作
    CCG每年在国内外著名出版社出版10余部研究专著, 为中国与全球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持,奠定了CCG在全球化,国际关系,全球治理,企业全球化,人才全球化等领域的权威地位。
    研究报告
    CCG持续以国际化的研究视野,在全球化相关研究领域开展领先研究,在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关键节点撰写和发布研究报告。
    建言献策
  • 新闻动态

    CCG每年发布研究著作和研究报告二十余个,主办系列圆桌研讨会、主题演讲、建言献策座谈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度品牌论坛共计百余场 ;赴多国开展" 民间二轨外交 " ,出席国际重要论坛并参与研讨,同时作为唯一的中国社会智库举办多场官方边会。

    媒体报道

    CCG积极在国内外重大关键节点发声,针对当下国内国际议题贡献了丰硕智库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成为国内外主流媒体获取信息与研判的思想库。

  •  CCG品牌论坛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二轨外交  名家演讲  名家午餐会  智库圆桌会
    活动预告
    聚焦国内国际热点话题,CCG举办多场圆桌研讨会、名家演讲、年度论坛等智库活动,研判当下全球化发展新趋势。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高级研究员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研究员
     特邀研究员
  •  主席/理事长
     资深副主席
     副主席
     常务理事
     理事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
     成为理事

全球化智库

 EN

捐赠·支持

  • 关于 
  • 研究 
  • 动态 
  • 活动 
  • 专家 
  • 咨询委员会 

想获得最新活动资讯和
专家观点?

 
  • 关于

     概况  顾问  咨询委员会  专家  国际顾问  管理团队
  • 研究

    全球化
    全球治理
    国际组织
    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
    国际关系
    美国
    加拿大
    欧洲
    亚洲
    非洲
    拉美
    澳洲
    中东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国际移民
    国际人才政策
    华人华侨
    中国海归
    留学生
    国际贸易与投资
    中美贸易
    国际贸易
    来华投资
    对外投资
    数字贸易
    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来华留学
    出国留学
    国际学校
    国内政策
    中国开放指数
    区域与城市
    大湾区
    前瞻研究
    前瞻研究
    智库研究
    研究著作
    研究报告
    建言献策
  • 动态

    新闻动态

    CCG每年发布研究著作和研究报告二十余个,主办系列圆桌研讨会、主题演讲、建言献策座谈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度品牌论坛共计百余场 ;赴多国开展" 民间二轨外交 " ,出席国际重要论坛并参与研讨,同时作为唯一的中国社会智库举办多场官方边会。

    媒体报道

    CCG积极在国内外重大关键节点发声,针对当下国内国际议题贡献了丰硕智库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成为国内外主流媒体获取信息与研判的思想库。

  • 活动

    CCG品牌论坛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二轨外交
    名家演讲
    名家午餐会
    智库圆桌会
  • 专家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高级研究员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研究员  特邀研究员
  • 咨询委员会

     主席/理事长  资深副主席  副主席  常务理事  理事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  成为理事
新闻动态
  • 当前位置:
  • 首页>
  • 动态>
  • 新闻动态
  • 《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蓝皮书在京发布

      2017年9月11日,全球化智库(CCG)、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发布《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蓝皮书。蓝皮书由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在发布会致辞,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CCG主任、本书主编王辉耀博士对蓝皮书进行了发布。发布会由CCG副主任兼秘书长苗绿博士主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出版中心主任邓泳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陈晴钰、CCG副秘书长  郑金连、CCG研究一部总监李庆等出席发布会。   当今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全球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近年來我国进入了由人才全球流动向人才回流的竞争新时期。全球人才竞争力排名的影响力越来越受国际社会重视,国际著名商学院等人才研究机构每年发布“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和“世界人才报告”。为及时把握我国区域人才竞争力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分析我国在提升国际人才竞争力中存在的问题,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建立了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形成了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的排名,从国际人才规模、结构、创新、政策、发展和生活六方面对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进行了单位指标和省域指标描述,旨在为各区域从事人事人才工作的领导者、实践者和研究者等提供对比参考,为提升各区域和国家整体的国际人才竞争力水平,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发展战略做出贡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在致辞中表示,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国际人才宏观政策和人才竞争力上还有很多不足,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如何从消失的“人口红利”中寻求“人才红利”,以及如何解决人才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在这个关键时刻,发布这部坚持原创和专业化的蓝皮书的价值巨大 ,不仅填补了蓝皮书系列研究领域的空白,也为实现“十九大”的战略目标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同时旨在唤醒全社会对人才竞争问题的关注。他表示,希望这部蓝皮书能够发挥更大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发挥智库和出版者应有的作用。   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CCG主任、本书主编王辉耀表示,2013年CCG发布了《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基于我国各区域人才竞争力发展的海量数据,建立了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的方法,产生了广泛影响。此次CCG发布的《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开创性地提出“国际人才评价指数”,并建立了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填补了国内区域国际人才评价的空白,为竞争力评价研究领域和人才发展研究领域提供了具有创新性和应用性的研究成果。报告不仅对于构建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人才竞争力的标准体系是有助益的尝试,对于中国各个区域全面了解国际人才各个维度情况,并找到针对性改进措施,提升国际人才竞争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的《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蓝皮书,当前,中国国际人才竞争力总体水平不高,得分第一的上海竞争力指数也仅刚过及格线,中国国际人才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国际人才规模上,最后一名山西与第一名上海差距悬殊;当前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马太效应”影响明显;广东成为引进外国专家最多的省份,并在国际人才创新方面表现最佳。与此同时,江苏、广东、上海等国际人才集聚区域的国际人才职业结构相对较好。在政策方面,公安部出台了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条出入境政策,支持上海科创中心的12项和10项出入境新措施,以及支持广东自贸区建设和福建自贸试验区的16项与10项出入境新政,极大地支持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我国以东部沿海地区为先锋的国际人才政策创新正在形成追赶之势,区域国际人才竞争正在取得新的发展和突破。   蓝皮书还从不同角度对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包括代表性区域分析(北京、上海、广东、四川),国际人才专类分析(来华留学生、来华工作境外专家),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国际人才发展经验,以及围绕创新集聚区域国际人才集中突破、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和国际人才合作组织方面的政策建议。全书由总报告、理论篇、区域篇、专题篇、政策篇和附录六部分组成。   据了解,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为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对于区域人才竞争力和国际人才竞争力等领域的研究经验,在可获得的权威数据的前提下建立。本指标体系共分为六个维度:国际人才规模指数、国际人才结构指数、国际人才创新指数、国际人才政策指数、国际人才发展指数和国际人才生活指数。六个一级指标下设有十三项二级指标,以及三十六项三级指标,各区域最终得分排名由综合分数决定。 全新竞争新指标 看看你的家乡排第几 以下为《区域人才蓝皮--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部分要点: 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呈三个梯队分布,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发现,总体来看,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上海竞争力指数为3.91分(六个维度,每个维度最大值为1,最大指数为6),成为本次评估国际人才竞争力最高的区域,按百分制来换算,仅以65.17分刚刚跨过及格线。北京、广东和江苏位列2-4位,与上海共同形成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的第一梯队(综合得分为3分及以上)。这一梯队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共性,其中,江苏和广东长期位列中国GDP省份排名前两位。   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发展较快的省份构成第二梯队(综合得分为1.5-3分)。浙江以2.53的得分担任第二梯队的领头羊,但与第一梯队差距较大,若细化到各个分指标来看,两个梯队的差距并非归咎于个别因素。第二梯队还包括辽宁、山东、天津、福建、四川、云南、湖北、河北、安徽、陕西、广西、湖南、江西、黑龙江、重庆和河南,得分跨度为2.31-1.51分。   第三梯队主要为中西部地区国际化发展较慢的省份(综合得分为0-1.5分),依次为新疆、吉林、内蒙古、海南、贵州、山西、西藏、宁夏、青海和甘肃,得分分布在1.49至1.15之间。虽然其中不乏与其他国家接壤的省份,但由于深处内陆,接壤国家的人才以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主,现阶段并未给接壤区域带来显著国际人才红利。 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综合指数情况   国际人才规模各省域差距如“落崖”,北京、上海最吸引留学生,江苏的境外来华专家数量超越北京跻身前三   从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的单类指标来看,“国际人才规模指数”是六个维度指数中最能够直观体现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水平的指数。研究发现,各省市“国际人才规模指数”差距相对明显,第一名上海与最后一名山西的分差达0.8分(最大区间为1分)。北京紧随上海位居第二。广东和江苏分列第三、四位,但与上海、北京差距明显,其次为天津、浙江、辽宁、山东、福建等。这一差距也可以在均值(0.15)与中间值(0.06)的对比中看到,均值比中间值高出一倍多。 国际人才规模指数   在其二级指标“来华留学生规模指数”中,当前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北京(0.99)和上海(0.86),北京得分接近最大值1分。这与当前我国高校的分布情况,以及高校在吸引国际留学生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力度等方面有直接关系。天津在该指数以0.42分位居第三。可以看到,除北京和上海以外,其他省域来华留学规模普遍不大,反映出我国当前来华留学工作的推进仍然存在困难。   “境外来华工作专家规模指数”作为其另一项二级指标反映了来中国境外专家的区域分布情况。研究显示,广东是引进外国专家最多的省份(0.82),上海(0.77)、江苏(0.64)、北京(0.63)分列2-4位。浙江虽以0.27位列第五,但与前四名评分差距显著。这与“来华留学生规模指数”中各区域差异情况相似,说明当前我国国际人才分布的均衡程度相对较差。 国际人才结构各省域差距不大,安徽、辽宁、河北胜出“北上广”,北京国际人才职业结构掉落“一线”   “国际人才结构指数”在不考虑规模的情况下,仅对人才结构进行分析,是对一个区域人才结构特征的真实反映。研究显示,我国各省域引进的国际人才质量层次相近。安徽、辽宁、河北位居前三,其指数得分分别为0.71、0.64、0.61。而排除了国际人才数量等影响后,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的国际人才结构排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江苏国际人才结构受影响最小,仍以0.61分排在第四位。 国际人才结构指数   此指数由两项二级指标组成(“国际人才学历结构指数”和“国际人才职业结构指数”,权重分别为0.258和0.742)。研究显示,安徽及西部地区人才学历结构相对偏高,该地区引进人才针对性相对较强,且主要以普遍有较高学历的科研类人才为主。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的国际人才引进更趋市场化,具有多样性,其国际人才学历结构指数被相应稀释。   “国际人才职业结构指数”数据显示,江苏(0.72)、广东(0.70)、上海(0.64)的国际人才职业结构相对较好,而同样作为国际人才集聚区域的北京(0.49)仅排在第24位。相对于其他区域,北京国际人才的工作周期更多地集中在中短期区间,故在聘请方式、签证类型和岗位情况在数据的反应上会有一定差距,如短期聘用过程中的引进方式、签证类型和岗位情况都会趋于便利化而从简。 国际人才创新广东居榜首,西部地区创新潜力高   “国际人才创新指数”是对国际人才在创新发展和创新贡献方面的预期成效进行评估。广东(0.68)、江苏(0.59)、上海(0.56)和北京(0.56)表现相对较好,这体现出对国际人才集聚区域的创新能力预期相对较高。 国际人才创新指数   在其二级指标“国际人才创新基础指数”中,陕西(0.69)、贵州(0.63)、西藏(0.63)等西部地区得分相对较高,即国际人才来源国和所涉及行业领域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强,这与该地区引进国际人才具有明确导向性有重要关系。北京(0.60)、广东(0.53)和江苏(0.50)在市场化引进国际人才时,其国际人才创新基础仍然保持靠前。但上海此指标的得分不高,为0.39。课题组分析,这与上海所引进的国际人才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与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等其他领域的创新潜力相比偏弱相关。   “国际人才创新贡献指数”主要反映境外来华专家对于行业的贡献预期。数据显示,广东(0.75)、上海(0.65)、江苏(0.63)排名靠前,其中广东领居首位,北京国际人才创新贡献指数受长期工作人才的数量影响,以0.54得分居中。随着我国人才政策不断突破创新,国际人才在中国发展将成为新常态,区域引进国际人才的工作周期需要向中长期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新作用。 国际人才政策东、中、西部地区形成不同落差,江苏跃居榜首   在“国际人才政策指数”维度,区域间差距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普遍较高,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其中,江苏(0.81)得分最高,随后依次为北京(0.68)、浙江(0.58)、广东(0.48)、上海(0.46)、福建(0.40)和四川(0.40)等。 国际人才政策指数   其二级指标“国际人才政策创新指数”是对于国际人才政策创新突破的情况反映(并不是对于国际人才政策的全面梳理比较),浙江(0.91)、江苏(0.83)、上海(0.77)、北京(0.62)得分相对较高,广东得分位居中上(0.49)。这与广东顶层政策中人才“十三五”发展规划和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具体政策未及时出台有关,但广东在国际人才出入境政策方面表现了良好的创新性和示范作用,尤其是针对广东出生或原户籍为广东的外籍华人推出了5年以内多次入出境有效签证,对华人回国发展做出了重要的政策突破。在“国际人才政策配套指数”二级指标中,各区域出现显著落差,并呈阶梯状分布。其中,江苏(0.80)、北京(0.74)、广东(0.48)分数相对较高。 国际人才发展环境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差距最大,上海得分“爆表”,北京仅为其半数   “国际人才发展指数”是对国际人才来中国大陆开展工作的基础环境进行评估。数据显示,上海达到指数最高分值1,也是六个维度指标中唯一获得满分的区域,随后是北京(0.49)、广东(0.41)、天津(0.37)和江苏(0.33)。北京虽仅次于上海位居第二,但其得分与上海相差一半。上海依托港口经济和良好的国际化发展背景,是外资企业落地和国际贸易往来的最重要门户。 国际人才发展指数   在“外资企业发展环境指数”二级指标中,东部及东南沿海区域的发展情况相对较好,而内陆区域则相对较差且差距显著。上海的指数达到1,北京0.44,天津0.34,广东0.31,江苏0.30。   另观察“对外贸易发展环境指数”二级指标,对外贸易发展环境整体上比外资企业发展环境好,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东南沿海区域的发展情况仍差距较大。其中,上海仍达到最大指数值1,北京0.57,广东0.55,天津0.41,江苏0.35。研究分析,我国多数区域在国际贸易的表现不足,致使其国际人才引进仍以项目引进为主,发挥国际人才市场动能的环境欠佳。 国际人才生活幸福感广东最有保障,中西部区域居住环境具有较好潜力   第六个维度“国际人才生活指数”对国际人才在中国生活的实际需求进行比较,包括“国际人才社会保障指数”“国际人才居住环境指数”“国际人才旅行指数”三项二级指标。总体来看,广东(0.79)、北京(0.67)、江苏(0.53)、山东(0.53)和上海(0.52)的国际人才生活指数最高。 国际人才生活指数   “国际人才社会保障指数”具体评估了区域对国际人才的医疗需求和子女教育需求的供给能力,广东、江苏、北京、山东和上海位居前五。研究分析,广东、江苏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2015年所拥有的三甲医院数量分别为132所和135所;而北京、上海拥有较多的国际学校,2015年拥有教育部认证的国际学校数量分别为20所和21所。   课题组还通过“国际人才居住环境指数”对国际人才在区域居住的舒适度予以评价。宁夏、广东、内蒙古、海南、北京位居前五。广东、北京是城市化发展与生活舒适度结合程度相对较好的区域。值得一提的是,中西部区域在国际人才居住环境方面具有较好潜力,其空气质量和公园绿地面积等,对于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国际人才来说具有一定吸引力,需要进一步将这种自然吸引力转化为吸引国际人才入驻发展的能力。   “国际人才旅行指数”反映了区域出行的便利情况和国际人才对区域文化的认可度。数据显示,广东(0.91)、上海(0.88)、北京(0.70)、云南(0.48)、浙江(0.33)位居前五。前三甲作为中国对外的重要门户窗口,在国际航班和国际游客接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云南居于第四位的良好表现显示,吸引国际人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个区域需要将“长板”拉长,有助于在对综合能力要求高的区域国际人才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蓝皮书建议 顶层设计与软实力建设并进以吸引国际人才   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在北京总部发布《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蓝皮书还以省域为划分,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的国际人才竞争力绘制了指数雷达图,并进行了逐一分析。   为了解决我国各区域在人才管理与服务、人才政策创新与突破、人才新政推广与实施、城市软实力提升、国际人才开发合作等方面发现的限制和问题,蓝皮书还基于全球化智库(CCG)和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多年来在国际人才领域的研究积累,针对性地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引进国际人才顶层设计的落实工作,设立专门的国际人才管理机构;(二)加大操作层面的政策突破力度,国家创新区域应持续发挥创新引领与先行先试的示范带头作用;(三)持续推动示范区国际人才政策在全国范围的推广,积极探索城市群国际高端人才的共享模式;(四)进一步加强城市软实力建设,从自然环境、城市文明和生活配套方面提升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水平;(五)建立国际人才合作组织,打造国际人才协调服务专业平台。

    2017年9月12日
  • CCG作为唯一中国智库应邀参加在华盛顿举办的拉美年度高端国际会议

      2017年9月6-7日,由拉丁美洲开发银行( CAF--Development Bank of Latin America)、美洲国家组织(The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和美洲国家对话组织(The Inter-American Dialogue)共同举办的第21届国际年会(The CAF Conference)在华盛顿召开。全球化智库(CCG)作为唯一受邀参加的中国智库与各国政要及智库学者展开对话与思想碰撞。逾20个国家的近千多人共襄盛会。   本届年会聚焦拉美国家的全球化发展和重塑中的国际秩序,共设立六个分论坛,围绕“新的全球动态,新的全球秩序?拉美如何找准定位?”“特朗普对拉美的外交政策: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后商品繁荣时代的拉丁美洲:老挑战,新策略?“拉丁美洲面临腐败:加强问责,透明度和机制独立”“拉美选民周期:民主复兴还是政治衰退?”“美洲城市:如何更智慧、更安全、更适应气候变化”六大议题展开讨论。美洲国家对话组织主席Michael Shifter开幕致辞,拉丁美洲开发银行主席Luis Carranza与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Rick L. Waddell分别为为期两天的年会作主旨发言。   CCG理事长王辉耀作为唯一来自中国的智库代表,在年会开幕式论坛和各国政要及智库学者对话和研讨全球新动能和全球化新秩序等话题。王辉耀首先论述了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全球治理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介绍了中国维护和创新全球化体系和实践,着重阐述了新兴全球化的推动力--“一带一路”为拉美国家带来的发展前景,以及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当金砖国家合作已进入第二个十年,王辉耀先生还在会上分享了刚于中国厦门落幕的第九届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的经验,同时探讨了“金砖+”在推动“南南合作”和新的全球治理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他还阐述了民间外交对于推动国家间互信合作的重要意义,建议中拉加强商界、民间和智库间的多层次民间外交,进一步夯实拉美国家务实合作机制。   开幕式同台发言的嘉宾还有阿根廷前外交部长Susana Malcorra,加拿大前外交部长Pierre Pettigrew,贝宁前总理Lionel Zinso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G20协调人Gabriela Ramos,以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The Global South Unit主任Chris Alden等拉美国家前政要、国际组织官员和国际关系学者,由“经济学人”专栏作家Michael Reid主持。   据悉,年度CAF会议成立于1996年,由CAF-拉丁美洲开发银行、美洲国家对话组织和美洲国家组织联合倡议,主要讨论美洲面临的最紧迫的发展事态,业已成为世界领导人辩论交流的首要高端国际论坛。   会议期间,参会代表还参加了会议主办方之一美洲国家组织在总部华盛顿举办的交流活动。美洲国家组织是由拉丁美洲国家和美国组成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其前身是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成立于1890年4月14日,目前有34个成员国,58个欧美及亚非国家和地区在该组织派有常驻观察员。同样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CAF拉丁美洲开发银行创建于1970年,总部设在委内瑞拉加拉加斯,由17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及该地区的13个私人银行所有,为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客户及时提供高附加值的多种金融服务。会议的另一发起方--美洲国家对话组织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智库,连续6年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项目的全球智库报告评为美国和外交政策的顶级智库,拥有来自美国、加拿大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21个国家的100多名杰出的选定会员。 全球化智库(CCG)简介   全球化智库(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简称CCG,成立于2008年,总部位于北京,在国内外有近10个分支机构或海外代表处,目前拥有全职智库研究和专业人员近百人。秉承“以全球视野,为中国建言;以中国智慧,为全球献策”宗旨,CCG致力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全球治理、人才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是中国最大的社会智库,也是中国领先的国际化智库。   CCG是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全国人才理论研究基地,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理事单位,并被国家授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资质。在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2016》中, CCG位列全球顶级智库综合排名第111位,位列上榜的中国智库第八位,并在多个单项榜单中位列中国智库第一。

    2017年9月11日
  • 台湾知名学者团到访CCG 深度对话一带一路和全球化走向

      2017年8月31日,台湾“一带一路”研究访问团和国台办相关领导到访全球化智库(CCG)。近20位来自台湾大学、国立政治大学、中山大学、东海大学、成功大学和中兴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和中央研究院的院士、研究员与国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及CCG的各位专家、学者就“一带一路”与全球化议题展开深入研讨。CCG主任王辉耀博士致辞,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暨政治学所特聘研究员朱云汉主持对话。

    2017年9月6日
  • CCG南方院赴深圳开展龙华区优秀青年人才发展课题调研

    2017年4月28日,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受深圳市龙华区区委组织部《深圳市龙华区重点企业引进优秀青年人才扶持办法》课题委托研究要求,我院赴深圳市龙华区进行课题调研工作。

    2017年9月5日
  •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下一步走向哪里?

    9月3日-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将在福建厦门举行,这是继2011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后,中国再次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也是继“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后,中国的又一场主场外交,各国期待此次会晤为金砖国家注入新活力。   2017年9月1日,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即将举行之际,全球化智库(CCG)举办“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研讨会,特邀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际经贸和亚非拉研究的学者、专家就此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的背景和预期,金砖国家在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金砖国家未来合作前景等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CCG执行秘书长李卫锋博士主持会议。   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时殷弘指出,“金砖”是“新型全球化”的开拓者之一,使全球化、国际合作和世界增长更加宽广、更多形态、更加公正;在国际政治方面,“金砖”也可作为新型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发展的开拓力量。目前,年轻的“金砖”面临着体制、文化、地理、情势、世界形势等障碍,中国也需自问对“金砖”成员真正的尊重是否有待提高。他建议,可着手较容易解决和一定时期内有进展的障碍,要听成员声音,充分磋商,仔细说服,有予有取,同时扩大成员也会增加“金砖”的灵活性和达成更多协议的机会。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崔凡提出,金砖机制是当今经济治理体系的必然产物。金砖五国都属于全球性或区域性大国,都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很强经济潜力,所以金砖机制本质是大型发展中国家协调的机制。它的产生是必然的。因为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最主要的决策场所是WTO和G20,大国的协调机制非常重要。发达国家有分层的协调决策机制,如OECD。而发展中国家协调机制--不结盟会议和70国集团都非常松散,协调成本极高,很难达成实质性一致。这种情况下,争取发展中国家大国的协调机制更加完善,发出更多声音,“金砖+”是一个绝对正确的方向。   CCG高级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周晓晶认为,本次“金砖五国”峰会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召开,挑战与机遇并存,内涵与意义重大。金砖各国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以互利共盈、共同发展为目标,在平等对话基础上秉持团结互助精神,直面体量不同、发展水平不均的差异,分享各国理念和经验,加强政策协调,携手确定“下一个十年”的合作机制,保持金砖成色;中国也可以通过“金砖+”扩展朋友圈,进而实现全球共同繁荣。   CCG高级研究员何伟文指出,要冷静看待金砖五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变化。虽然2016年金砖五国占全球GDP提升至23%,其实是中国担当火车头,印度有所贡献,其他三国比重下降,这会在经济和政治上增加中国的难度。同时,金砖机制也要适应过去10年来全球治理机制的变化,今后G20和金砖机制的关系,以及超出G20范围扩容金砖的话可加入哪些国家等需考虑。他建议,“金砖+”可发挥抱团作用,共同推动安全、气候变化等世界重大经济、政治问题。金砖国家亦可与亚投行和“一带一路”的安排相结合,作为重要节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贺双荣指出,巴西作为金砖成员国之一,对“金砖”的立场总体积极,需关注几点变化。首先是巴西官方从卢拉到罗塞夫一直把“金砖”作为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特梅尔上台后,未在政府表态中看到把“金砖”作为战略合作支柱;“金砖”是新兴发展国家合作机制,巴西也一直视自己为发展中大国,但今年提出加入OECD,可能会对其身份认同有所改变;卢拉时期把“金砖”作为南南合作重心,现在南南合作目标并未实现,特梅尔政府想由传统伙伴转向发展同欧美的关系可能对南南合作造成影响。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研究所副所长杨首国认为,巴西尽管目前遇到困难,总体来说,视“金砖”为确立和夯实大国地位的核心平台没有变,希望以“金砖”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契机没有变,视“金砖”为参与国际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没有变。但巴西对“金砖”的态度有些微妙变化:对其总体期望值降低;投入力量和热情有所下降;与“政经并举”不同,巴西集中在经济实惠及国际金融、贸易体系地位提升;对“金砖”扩容不太积极;认为设立秘书处,机制会僵化、财政负担会增加。建议从巴西利益关切入手,加强引导、增加其参与和存在感。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徐秀军梳理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几大特点:第一,基本形成了涵盖各国各级政府和民间力量的多层次合作机制;第二、各国合作定位更为明确,力图共同将金砖打造为五国推动南南合作、构建一体化大市场的重要平台;第三,金砖国家合作是引领新兴市场的全球治理平台;第四,金砖各国日趋务实,经贸合作、人文交流逐渐深入,政治合作更具针对性。第五,金砖国家合作依然挑战与机遇并存。   CCG研究员吴非以翔实的事例和数据阐释了中、俄、印等国现状,并对国际媒体热议的“金砖+”模式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本次厦门金砖峰会举办时机良好,巴西、南非等国合作意愿强烈,“金砖+”提议很有政治意义,因而本届峰会有望取得显著成果,产生极大国际影响力,成为金砖各国从务虚全面转向务实、从偏向经济转向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重要分水岭。   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代表、CCG理事和媒体等数十位嘉宾出席本次研讨会。在世界经济发展依然低迷、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仍面临挑战之际,CCG举办此次研讨会,意在对于金砖机制面临的问题、挑战和前景及时分析解读,并持续研究,为中国的全球化战略贡献智库方案。

    2017年9月4日
  • CCG举办“海外华人政策研讨会” 圆桌会

      2017年8月31日,全球化智库(CCG)与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NCCA)联合举办CCG系列圆桌会之“海外华人政策研讨会”。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国侨办政策法规司、中国侨联有关部门、北京市出入境管理局等领导,清华大学、华侨大学等海外华人专家、学者,海内外侨界、千人计划专家等各界人士齐聚CCG北京总部,就海外华人新政进行解读,并就海外华人的身份等相关话题交换了见解。

    2017年9月4日
  • 英国董事学会主席CCG演讲: “三重合力”打造世界级水平的中国跨国公司

      2017年是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5周年,也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深入发展之年。在中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布局海外市场。在此过程中,企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以及公司治理策略的成功制定,成为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不可或缺的因素。   2017年8月30日,全球化智库(CCG)特邀英国董事学会主席芭芭拉·贾琦在CCG发表演讲,分享英国顶尖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就公司治理成功助力中国全球化方面的问题与中国的行业领袖们探讨交流。CCG副主任苗绿博士致辞并介绍嘉宾。CCG副秘书长唐蓓洁博士主持本次活动。   作为英国商务大使和英国董事学会主席,芭芭拉·贾琦女士为促进中英两国友好交流和商务往来,为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的成果落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芭芭拉·贾琦女士也是美国证交所历史上最为年轻的行政官,2008年被英国首相任命为英国商务大使。演讲伊始,贾琦女士引用了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上的讲话:“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她表示,这正是积极推进全球化的题中之意,也是她以此为演讲主旨的原因,相信习近平主席会在9月初即将召开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上进一步加强中国对全球化的承诺。 演变中的“三重合力”   贾琦女士在演讲中提出了一个正在演变中的概念,她称之为“三重合力”(The Triple Package):一是全球化的积极推动力,二是“一带一路”的潜力,三是中国改革开放精神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融合。她表示,这三种力量给世界带来不可估量的互利机遇。当中国企业“走出去”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中国的全球化将会获得新的发展势能。   她认为,与欧美高收入国家相比,中国面临着特别的挑战。因为很多国家已有丰厚的国际贸易经验,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必须在业已成型的国际贸易秩序中与这些国家同台竞争。贾琦女士表示,CCG一直致力于积极推动全球化,她也是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者。为了给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实际的建议,她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在美欧亚三地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和见解。 利益相关者与顾问委员会   贾琦女士表示,保持透明和彼此信任是企业国际化得以成功的两个关键因素。她认为,中国企业作为走向国际化的“后来者”,在以下两个领域可以使中国企业实现国际化愿景。第一在于企业治理。良好的公司治理会提升公司的信任感和透明度,这对于其国际化能否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第二是嵌入对文化的敏感度,这需要从企业高层开始调整。解决方案就是把战略布局或管理整合到企业寻求海外市场的整个过程中。她还强调,兼具国际化和本土化的顾问委员会(advisory board)的建立,对于加强了解、取得信任的意义重大。   虽然很多企业已经在学着与当地环境相适应,并与当地伙伴或利益相关者在跨文化中有效合作,贾琦女士认为,走出去的企业仍有很多事情需要做,比如不能忽视赋予跨国利益相关者以重要性(stakeholder mapping)。她以中海油和华为在海外最终取得成功为例说明,对利益相关者的考量,不是一种在国外的单项参与,而是一个全面分析了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冲击和影响的综合体系。中国企业必须说服外国人,一起做生意会相互获益和增值。 “一带一路”建设需抓住机遇、互相学习   随后,贾琦女士分享了“一带一路”与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关系。她表示,中国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必要的,但最终仍是由企业自身来实现“一带一路”实质性成果的落地。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与国外跨国公司互动和学习。她认为,作为“一带一路”的一部分,中国企业应该继续主动寻求与外国跨国公司这样的伙伴关系,以优化企业“走出去”进程。   贾琦女士最后以通用(GE)为例,说明“三重合力”带来的机遇。通用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已经明确了合作机遇,因为“一带一路”的两个关键要素--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正是通用的核心业务优势。中国企业可以从中借鉴如何抓住机遇获得发展,更重要的是,如何向成功的国外跨国公司学习,并以彼此的互补优势在全球市场合作共赢,成为世界一流的中国跨国公司。   在互动环节,CCG副主席、香港特区政府策略发展委员会委员方方,CCG理事、万可传播总经理陈琛,英国东亚委员会秘书长Alistair Michie,道乐集团总裁Sean Ding,大连万达集团副总经理刘航,比利时钻石高层议会(HRD)中国区董事、辅仁珠宝董事长杨建强,北京分贝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黄橙,北京海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邵群,世界未来基金会联合创始人陆波,财新网副主编任波,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王强,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项目负责人王希,全球说联合创始人杨利民等十余位嘉宾就中国企业在海外与当地的融合,企业海外市场的拓展与运营,保护主义的影响以及中小企业在“走出去”中的优势与挑战等与芭芭拉·贾琦女士进一步交流。 关于主讲人

    2017年9月1日
  • 
  • 251
  • 252
  • 253
  • 254
  • 255
  • 
  • 共【 348 】页
  • 到 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日历检索

推荐阅读

  • CCG 4-6月动态 | 全球出访、智汇四方,CCG春夏交汇期精彩回顾

    CCG | 2025年7月11日

  • 王辉耀接受BBC,彭博社、美联社、半岛和TRT等国际媒体采访谈特朗普关税战

    CCG | 2025年4月14日

  • CCG 1-3月动态 | 2025繁忙开年,多场高端论坛直击国际前沿

    CCG | 2025年4月8日

智库logo
智库
    
分享二维码
 

联系我们

 研究合作
 媒体采访
 建言献策
 工作机会
 国际合作
 捐赠支持
联系电话
010-65611038 010-65611039
联系传真
010-65611040
通讯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7号汉威大厦西区12层12B10室
邮政编码
100004
    
分享二维码
 
© Copyright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2008 — 2025 京ICP备0903046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7417 Site Designed by MONOKER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