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国际组织、区域合作和“一带一路”是CCG全球化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最早以全球化命名的智库,CCG创办了“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并设置全球化相关国际议题;在海内外举办了“WTO改革”、“多边治理”、“一带一路”等专题研讨会,把“一带一路”这一主题首次带到国际安全与治理领域的世界高规格会议——慕尼黑安全会议。基于多年对全球化领域的全面研究,CCG发布出版了《“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及实现路径》,《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全球化向何处去:大变局与中国策》等研究报告和图书,其中Edward Elgar 出版社出版的Handbook on China and Globalization是为数不多的由智库在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出版的全英文书籍。CCG提出的两项倡议入选首届巴黎和平论坛,为中国智库更充分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开拓了崭新模式。此外,CCG与WTO、UN 、经济合作国家组织(OECD)、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众多国际组织、国际智库和相关机构建立了良好的长效合作机制。
-
张连起:房地产要保持平稳健康 租购并举是良方
专家简介
2017年8月10日 -
魏建国:“新东莞模式”的样本意义
专家简介
2017年8月7日 -
庞中英:香港将塑造与世界的新关系
庞中英,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 “一国两制”的实践走过了20年时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未来30年将继续实行“一国两制”。那么,未来30年的“一国两制”与过去20年的有何不同?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提出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80年代,在“和平共处”下解决中国国家主权遗留问题,中英谈判的一个结果便是“一国两制”的创新和实践。“一国两制”为的是内地与香港代表的不同体制、制度等“和平共处”,具有历史的“存在”理由。同时,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香港回归后的“自治”上,“一国两制”都发挥了比较好的推进作用。香港与紧邻的广东省,甚至与整个内地的广泛经济合作,使香港在全球经济的作用有了更大的国家基础。 过去20年,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人类历史上至少在亚太地区一段很长时期的和平。这一和平弥足珍贵,为新的“群雄并起”创造了条件,世界当然也因此出现“权力转移”,趋向“多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确定的、中间经过“冷战”和“单极”两段特定时期的世界秩序,终于走到再次“大转型”的十字路口。也就是说,“一国两制”的外部条件已经发生了大变化,未来的“一国两制”将在一个不同于过去20年的世界环境下运行。 中国已是全球的中国。首先,中国领导人正在探索新的外交政策及其当代化体制。中国在世界上的作用与过去20年相比的最显著不同,是中国对世界秩序与治理的不可或缺。其次,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不同,中国不仅是按照国际规则、国际惯例和国际制度向别国开放,而且现在要求世界也公平、互惠地向中国敞开大门。第三,中国不再仅仅谋求消极的“和平共处”,而是积极的全球治理。 当然,中国外交政策的大转变“不是为了另起炉灶”,因为中国已是现有世界秩序的一部分。与英国“脱欧”和美国退出联合国主导下的全球治理安排不同,中国并不打算离开现有世界秩序,而是继续加强在其中的积极作用。 “一带一路”是中国发起的国际发展倡议,代表中国对当今世界的新态度与新政策。从“一带一路”的角度思考,香港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地位不是弱化了,而是加强了。如果没有“一国两制”下的特区,“一带一路”就少了一个特殊重要的支点和节点。 “一带一路”并非仅是要通向经济潜力巨大的亚非拉,更重要的是重建中国与全球经济重心欧美之间的经济关系。香港和全球主要经济与金融中心之间建立在开放市场基础上的长期结构性关系,其他任何中国城市,包括上海等,仍然无法取代。香港更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发展自己,以特殊的全球行动者,塑造其与世界的新关系。 文章选自环球网,2017年6月26日
2017年6月27日 -
徐洪才: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新挑战
专家简介
2017年5月3日 -
黄文政:中国人口与城市化
本文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人口与未来”网站联合创始人黄文政在SIFL2016年报发布会上的演讲。本文依据论坛现场录音和速记稿整理,并由作者最终定稿。
2017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