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翟崑:“一带一路”引领陆海联动、东西互济
专家简介
2018年8月13日 -
庞中英:中国更该关注的是全球“软实力”排名
庞中英,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 目前国内正在进行关于中美“综合国力”(国家的综合实力)比较研究的争论。有评论者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超过美国的“综合国力”。但这一结论引起了广泛的质疑、不认同和反驳。本文无意卷入这一争论,而是想就“综合国力”这一议题的研究谈一点看法。 第一,“综合国力”是一个冷战概念。如今,“综合国力”再次受到关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令人忧心的冷战,在21世纪的再起。 在冷战鼎盛年代,美国和苏联学术界为服务冷战提出了“综合国力”的概念,并开展了多学科的“综合国力”研究。美国和苏联的要害政府部门大力资助了关于“综合国力”的研究。 为什么冷战时,“综合国力”至关重要?这很好理解:冷战是两大体系的全面对抗、全面冲突,两大体系靠的不仅是某国一些部门的实力,军力或者科技能力,而是全面的实力。 “综合国力”到底包括什么?可以说,涉及几乎所有的国家实力,诸如军事实力,外交实力也是其中之一。 毫无疑问,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变化,“综合实力”的内容也在发生变化。 在美国,在冷战即将结束前夕,关于国家实力的研究产生了一大重要研究成果,即“软实力”理论的产生(1990)。这一理论大大改变了“综合国力”的内涵,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苏联在与美国以冷战为大框架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最终失败的原因。 第二,理解“综合国力”的关键不在于“综合”。尽管“综合”的学问也很大,并不是一般感知的简单的加法或者混合,而在于“实力”。因为人们对“实力”的理解不仅差别非常大,而且是相互冲突的。 在当前的这场争论中,不少评论者理解的“国力”或者“国家的实力”也很不同。 有一个现象不得不提:在中国,有人继续排斥从英语power翻译过来的“实力”,原因不是别的,是因为power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的旅行史中,power这个词,从欧洲(部分的,中经日本)来到中国,一开始被叫做“强国”,即“强国”就是power。而一个个的“强国”,则被叫做“列强”。在中国,众所周知,“列强”曾是反抗、抵抗的对象。 但是,20世纪末期,中国也要“现代化”了,也要“发展”了,也要追求“富强”了,那么,现代化、发展、富强,是否就是西方说的power?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答案。不过,后来,多数情况下,尽管各种论坛在说“强国”,甚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一也包括“富强”,在理解power上,中国还是回避了“强”,power最终被翻译为了“实力”。 我们知道,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科学(包括国际关系学科),power是一个关键词中的关键词,可能是最难理解的。关于power的科学研究,源远流长,流派纷呈,文献汗牛充栋。 在中国,关于“实力”的研究,一直以介绍西方的关于power的研究为主。这种介绍是否已经改变了中国大多数公众对于power的认识,我没有调查,也不知道其他学者是否做过此类调查。 最近几年,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深入研究“实力”,也有人致力于实力的“某种学派”。这是知识生产方面的可喜进展。 我说这么多,其实就一个意思,到底什么是实力,到底什么是国家的实力,到底什么是国家的综合实力,这样的问题并不能简单地回答。当然,有人在对国家实力进行量化或者测度研究,应该是以给定的或者假定的某种实力概念为前提的。这种量化、计量研究也许回避了实力的含义,但从其量化研究本身还是能看出,这样的研究者认为和主张的国家实力到底是什么。 第三,有人把各种各样的国家能力(如GDP,自然也包括过剩产能)等看作是实力,而“综合国力”则是各种国家能力的相加。这样理解实力或者综合国力,显然是错误的,甚至是大错特错的。中国民间经常说“大而不强”:看上去好大啊,实际上却乏力。这个说法就触及到事情的本质,即大不等于强。当然,此种说法没有正面、深入回答为什么会有“大而不强”现象。 “软实力之父”的约瑟夫.奈(Joseph Nye)一直强调,某某东西,比如一国的经济规模(GDP),一国的军事能力(有多少核弹头,多少航空母舰)一国的大学、智库,一国的演艺界,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该国的实力?各种各样的部门、行业、资源等,在多大程度上能转化为软实力? 受到奈的启发,本文特别强调“转化”。我的观察是,关于中国的实力或者中国的“综合国力”的研究,基本上没有研究,甚至严重忽略了奈说的“转化”。客观上,研究“转化”是十分困难的。美国的高等学校、智库可以换算为多少美国的国力?中国的各种资源或者某个部门的能力,到底能转化为多少中国的(真正)国力?为什么是软实力最重要? 所以说,对“综合国力”的认识并非易事。现在中国继续对“综合国力”感兴趣,可能是目前与美国关系恶化。但是,中国是否真的开展了与美国的在众说纷纭新冷战下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美贸易战是否将演变成为全面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如果是的话,中国是否汲取了当年苏联在与美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教训? 关于“综合国力”研究,我对国内现状的评估是:缺少对实力真正的科学研究的基础。许多人误以为诸如科技(即使加上诺贝尔奖得主的指标)等能力或者资源等,就是实力。正因为有这个错误,不管如何设计评估指标和模型,最后得出的“综合国力”结论可能谬以万里,或者这样的结论没有真正的价值,却有误导之害。 IMF早在2015年就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其研究方法和指标是购买力平价(PPP)。但是,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并不等于中国的经济实力也是世界第一或者名列前茅,中国真正的经济实力也许仍然没有进入世界前5名。我们知道,在几个权威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软实力排名中,中国的排名是靠后的,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或者第二大经济体的称号完全不一致。 文章选自华夏时报网,2018年8月4日
2018年8月13日 -
Zamir Ahmed Awan: Increased US defense budget can set off arms race
Copies of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administration’s first budget blueprint are seen in Washington D.C., the United States, on March 16, 2017. [Photo/Xinhua]
2018年8月13日 -
徐洪才:去杠杆如何坚持大方向?
专家简介
2018年8月13日 -
储殷:从一个手机壳的跨境之路管窥贸易摩擦下的物流骨干网价值
专家简介储殷,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2018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