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良性发展需依靠人才,更需着眼于未来。CCG从长远出发,始终关注国际人才的成长与培养,试图通过对全球国际学生流动趋势、出国留学、来华留学、国际学校、国际理解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参与全球化时代国际教育环境的重塑,推动中国教育的对外开放和全球教育交流与合作。 CCG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国际学校以及教育类行政部门、国际组织、民间组织和企业保持着长久而稳定的合作关系。自2012年起连续出版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系列蓝皮书和自2016年起连续发布的《国际学校蓝皮书》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CCG还发布了《打造全球治理体系下的世界文化新格局》、《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现状与未来》等紧扣时代脉搏的研究报告,并适时向教育相关主管部门建言献策,应对教育对外开放中的机遇与挑战。此外,CCG还通过定期组织线上或线下国际教育主题研讨会,为中外教育专家搭建交流平台,为民众提供了解国际教育最新进展的窗口。
-
CCG举办“海外华人政策研讨会” 圆桌会
2017年8月31日,全球化智库(CCG)与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NCCA)联合举办CCG系列圆桌会之“海外华人政策研讨会”。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国侨办政策法规司、中国侨联有关部门、北京市出入境管理局等领导,清华大学、华侨大学等海外华人专家、学者,海内外侨界、千人计划专家等各界人士齐聚CCG北京总部,就海外华人新政进行解读,并就海外华人的身份等相关话题交换了见解。
2017年9月4日 -
奇点大学创始人彼得•戴曼迪斯在CCG发表演讲
2016年11月8日,全球50个最有影响力的创新界领袖人物之一、奇点大学创始人彼得·戴曼迪斯(Peter Diamandis)做客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讲述关于奇点大学以及他对中外协同创新问题的看法。
2017年9月4日 -
英国董事学会主席CCG演讲: “三重合力”打造世界级水平的中国跨国公司
2017年是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5周年,也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深入发展之年。在中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布局海外市场。在此过程中,企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以及公司治理策略的成功制定,成为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不可或缺的因素。 2017年8月30日,全球化智库(CCG)特邀英国董事学会主席芭芭拉·贾琦在CCG发表演讲,分享英国顶尖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就公司治理成功助力中国全球化方面的问题与中国的行业领袖们探讨交流。CCG副主任苗绿博士致辞并介绍嘉宾。CCG副秘书长唐蓓洁博士主持本次活动。 作为英国商务大使和英国董事学会主席,芭芭拉·贾琦女士为促进中英两国友好交流和商务往来,为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的成果落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芭芭拉·贾琦女士也是美国证交所历史上最为年轻的行政官,2008年被英国首相任命为英国商务大使。演讲伊始,贾琦女士引用了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上的讲话:“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她表示,这正是积极推进全球化的题中之意,也是她以此为演讲主旨的原因,相信习近平主席会在9月初即将召开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上进一步加强中国对全球化的承诺。 演变中的“三重合力” 贾琦女士在演讲中提出了一个正在演变中的概念,她称之为“三重合力”(The Triple Package):一是全球化的积极推动力,二是“一带一路”的潜力,三是中国改革开放精神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融合。她表示,这三种力量给世界带来不可估量的互利机遇。当中国企业“走出去”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中国的全球化将会获得新的发展势能。 她认为,与欧美高收入国家相比,中国面临着特别的挑战。因为很多国家已有丰厚的国际贸易经验,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必须在业已成型的国际贸易秩序中与这些国家同台竞争。贾琦女士表示,CCG一直致力于积极推动全球化,她也是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者。为了给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实际的建议,她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在美欧亚三地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和见解。 利益相关者与顾问委员会 贾琦女士表示,保持透明和彼此信任是企业国际化得以成功的两个关键因素。她认为,中国企业作为走向国际化的“后来者”,在以下两个领域可以使中国企业实现国际化愿景。第一在于企业治理。良好的公司治理会提升公司的信任感和透明度,这对于其国际化能否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第二是嵌入对文化的敏感度,这需要从企业高层开始调整。解决方案就是把战略布局或管理整合到企业寻求海外市场的整个过程中。她还强调,兼具国际化和本土化的顾问委员会(advisory board)的建立,对于加强了解、取得信任的意义重大。 虽然很多企业已经在学着与当地环境相适应,并与当地伙伴或利益相关者在跨文化中有效合作,贾琦女士认为,走出去的企业仍有很多事情需要做,比如不能忽视赋予跨国利益相关者以重要性(stakeholder mapping)。她以中海油和华为在海外最终取得成功为例说明,对利益相关者的考量,不是一种在国外的单项参与,而是一个全面分析了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冲击和影响的综合体系。中国企业必须说服外国人,一起做生意会相互获益和增值。 “一带一路”建设需抓住机遇、互相学习 随后,贾琦女士分享了“一带一路”与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关系。她表示,中国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必要的,但最终仍是由企业自身来实现“一带一路”实质性成果的落地。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与国外跨国公司互动和学习。她认为,作为“一带一路”的一部分,中国企业应该继续主动寻求与外国跨国公司这样的伙伴关系,以优化企业“走出去”进程。 贾琦女士最后以通用(GE)为例,说明“三重合力”带来的机遇。通用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已经明确了合作机遇,因为“一带一路”的两个关键要素--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正是通用的核心业务优势。中国企业可以从中借鉴如何抓住机遇获得发展,更重要的是,如何向成功的国外跨国公司学习,并以彼此的互补优势在全球市场合作共赢,成为世界一流的中国跨国公司。 在互动环节,CCG副主席、香港特区政府策略发展委员会委员方方,CCG理事、万可传播总经理陈琛,英国东亚委员会秘书长Alistair Michie,道乐集团总裁Sean Ding,大连万达集团副总经理刘航,比利时钻石高层议会(HRD)中国区董事、辅仁珠宝董事长杨建强,北京分贝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黄橙,北京海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邵群,世界未来基金会联合创始人陆波,财新网副主编任波,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王强,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项目负责人王希,全球说联合创始人杨利民等十余位嘉宾就中国企业在海外与当地的融合,企业海外市场的拓展与运营,保护主义的影响以及中小企业在“走出去”中的优势与挑战等与芭芭拉·贾琦女士进一步交流。 关于主讲人
2017年9月1日 -
大健康产业,中国的下一个金矿?
当大多数人还是将医药事业当做黄金行业,“大健康产业”将为21世纪带来巨大商机已成为新共识。“大健康”是一种对生命全过程进行全面呵护的理念,而传统的“救死扶伤”只是整个大健康产业的冰山一角。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财富第五波》一书中就曾预言,健康产业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随着人类对健康的不断追求,兴起中的大健康产业有什么样的消费需求和服务模式?国内众多医药企业如何谋求转型,找到突破之路?大数据和移动网络将如何帮助大健康产业跨越健康数字鸿沟?中国如何构建全民大健康体系,并实现与国际产业链的对接? 围绕“大健康业,中国的下一个金矿?”这一话题,多位医学相关的学者、专家、企业家和协会领袖在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第12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上进行了热烈讨论。 魏文胜,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EdiGene博雅辑因公司董事长。 大健康产业依赖于颠覆性技术,技术突破后产业化、服务科研的能力必须跟上,必须有对前沿技术的深入把握。 大健康产业具有颠覆性技术的特征,但不是所有的颠覆性技术都必定成功。目前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三家健康公司都专注于基因方面,其突破点在于有望治疗疑难病,但有了这个技术以后,还得有明确落地的产品。我现在做的基因敲除技术为广大抗体类公司控制蛋白功效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王跃驹,原美国东北州立大学教授、惠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直面需求和挑战,着眼于解决中国乃至全球范围的难题。 我对转基因植物生产免疫蛋白课题进行产业化的想法十年前就已经开始酝酿,但直到我找到更有效率、更清洁的生菜细胞表达蛋白方法后,才正式开始创业。我认为,在一个领域只有有信心应对全球同行业的竞争力挑战,或者至少做到全国领先,才有创业成功的把握。 许峰,北京医院副院长 大健康有三个层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医疗在健康中只占很小的因素。 大健康的概念不仅仅是自身没有疾病,实际上包含三个层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达到健康状态需要几个层次:全民参与、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健康。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都会参与到大健康的营造中。据统计,医疗在健康的影响因素中只占17%的权重,生活方式和环境才是影响健康的重点,有些国家可以用很小的医疗费用达到很高的健康水平,现在的互联网技术促进了各级各类医院共享医生等医疗资源,远程医疗对于医疗扶贫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郑宏,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副会长、秘书长,阜外心血管医院主任医师 中国医疗与国外的差距主要在于基础研究和对病例的梳理总结。 医患之间最有用的数据是跟治疗、诊断相关的数据,其他的数据再多也不是产生价值的重点。这个数据如果由医疗机构或医生来管理都存在效率不足的问题,应该是在医生的指导下,由患者自主管理。患者可以通过自主管理医疗数据学会与医生沟通。我在欧洲的导师通过建立数据库,对大量心脏病例进行有序化的梳理,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现在中国医疗系统在数据方面的短板主要不在病例,而在于随访(与接受过治疗的患者定期沟通并提供健康指导),如果能做好这一块,并统计出治疗后一年、两年、三年的生存率,也是一个巨大的金矿。建立这个系统需要医生、互联网、数据库等方面的专家。 郑群怡,康宝莱中国区总裁 大健康的价值在于创业,在于提升营养和饮食。 康宝莱的一个核心业务是体重管理,这是一个不断扩张的行业。我看到数据,2019年中国将有1.6亿人口有患糖尿病的风险,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目前中国的儿童肥胖率也仅次于美国。健康管理应该是一个过程管理,而非吃药治病的结果,更多人参与、唤醒老百姓的健康管理意识是“大健康”的重要使命。 朱光烁,中国旅美医学专家学者联合会主席、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心脏血流动力实验室主任 中国旅美医学专家学者联合会可以通过成立美中国际医学交流和转化中心来促进中美两国医学交流。 旅美医学专家学者联合会有一个专门负责解答赴美求医、咨询的项目组,去年回复了8000例案例咨询。现在国内对美国医学界的关注主要在求医、寻找项目、引进人才,未来可以通过成立美中国际医学交流和转化中心,来为中国方面介绍医疗资源、寻找孵化投资项目、服务在美华人医疗界人士。 中美之间有必要加强远程医疗的合作。目前的中美远程医疗基本上都是远程聊天和远程咨询,还应该在基于智能设备,做中美医疗之间的远程操作。未来,在中国手术机器人普及、系统兼容的情况下,各国之间可以做双向的远程医疗操作。 邹其芳,瑞尔集团创始人兼总裁 在健康领域创业需要专注、坚持核心、保持低调。 我在创业方面的经验是,要保持专注、集中资源,坚持核心竞争力,保持低调心态。我的创业方向在牙科领域,当前中国人均在口腔医疗上的花费只有10-15美元,美国是中国的30多倍。美国口腔医疗快速发展的起步期人均GDP为8000到10000美元,中国现在也在这个门槛上,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
2017年8月28日 -
CCG广州理事交流会: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城市定位
继全球化智库(CCG)深圳分会和上海分会分别在6月、7月成功举办主题为“深港通开启下一站---如何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机遇与发展在深圳打造中国的硅谷”、“创新全球化-大湾区时代的上海机遇和应对“的理事交流会,CCG广州分会于2017年8月18日在广州威珀斯酒店举办了晚餐会,围绕着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城市定位交流“如何更好发挥智库为广东和国家建言献策作用”。CCG粤港澳地区理事及社会各界精英人士40余人前来共襄盛会,共同探讨智库在广州的发展前景与机遇。CCG广州分会秘书长刘晓灿主持了本次交流会。
2017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