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张景安:“一带一路”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
专家简介
2017年7月11日 -
王义桅: “一带一路”如何解决全球性难题?
专家简介
2017年7月10日 -
崔洪建:数字互联互通成亚欧发展共识
专家简介 崔洪建,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近年来,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潮流助推下,亚欧各国建立更紧密合作的意识上升。回顾亚欧会议的发展历程,中国一直是亚欧对话与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早在2014年,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亚欧首脑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建议共同推进亚欧互联互通,并表示中国愿同地区国家一道构建亚欧大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 “随着亚欧间联系日益紧密,亚欧各国逐渐在加强互联互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上达成了共识。”日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中国经社理事会理事崔洪建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于在青岛举办亚欧数字互联互通高级别论坛,崔洪建认为,随着自身实力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有能力、有条件利用好和引导好亚欧会议机制。 传统制造业触网升级 近两年来,尽管欧洲经济处于脆弱复苏阶段,但发展相对稳定,尤其是北欧好于南欧。 崔洪建分析称,欧洲是较早提出发展数字经济的区域,这主要是由于欧洲互联网经济起步晚于美国。另外,欧盟制造业大国如德国希望尽快将其传统制造产业数字化,与物流、互联网进行整合。 欧洲希望促进制造工业数字化,希望通过新技术促进创新发展,包括数字经济、网络以及云计算等。相对于欧洲,我国提出的数字互联互通则是希望向其他区域推广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成熟经验。 近年来,中德两国希望实现传统制造产业数字化。其中,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德国提出了“工业4.0”,其核心是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在实现数字互联互通的过程中,我国希望“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在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的同时,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彼此进一步增长,在未来取得领先地位。 中国模式无法照搬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电子商务发展最成熟的国家,欧洲的数字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 “尽管如此,欧洲却不能照搬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崔洪建表示,我国电子商务取得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多、消费者购物习惯有关,欧洲目前还没有形成发达的物流体系和快捷的支付方式。此外,欧洲也缺少电子商务的购物环境。不过,中国电子商务的成功经验,欧洲可以借鉴。正如欧洲传统制造业的成功经验,中国也在不断学习。 崔洪建认为,亚欧实现数字互联互通首先需要解决支付方式和结算平台问题,比如实现支付平台一体化或统一支付和结算标准。假设阿里巴巴、支付宝在欧洲获得认可,将可以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进一步促进亚欧间的贸易往来。倘若支付平台和标准问题得以解决,实现跨境电子商务就将极大地简化传统贸易程序。特别是,在欧洲设有仓储,交易完成则可实现当地发送货物,切实享受电子商务的便利。 契合“一带一路”倡议 “目前,亚欧互联互通还处于起步阶段。”崔洪建认为,需要亚欧会议这样的平台,体现亚欧数字互联互通的价值所在。崔洪建表示,亚欧实现跨境电子商务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但问题也会接踵而来。比如,实现跨境商务之后,大宗贸易如何实现数字互联互通?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如何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传统产能合作的数字互联互通? 因此,“一带一路”建设要有未来的发展指向,要去容纳、引领未来数字经济发展,包括如何整合数字经济、跨境电子商务,使之更契合数字“一带一路”的倡议。这种契合不仅体现在金融、贸易方面,还体现在数字、网络、信息方面的互联互通达成共同的标准。同时,金融、信息网络数字联通之后,反过来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并形成整体框架的一部分。随着中欧双方在多领域达成重要共识,双方都主张继续推进全球化向着包容、普惠、公正的方向发展,主张维护自由贸易,遵循国际规则。 崔洪建认为,中国一直是亚欧互联互通的倡议者和推动者,在数字互联互通方面,中国有能力贡献中国智慧。 文章选自中国贸易新闻网,2017年6月20日
2017年6月29日 -
庞中英:香港将塑造与世界的新关系
庞中英,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 “一国两制”的实践走过了20年时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未来30年将继续实行“一国两制”。那么,未来30年的“一国两制”与过去20年的有何不同?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提出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80年代,在“和平共处”下解决中国国家主权遗留问题,中英谈判的一个结果便是“一国两制”的创新和实践。“一国两制”为的是内地与香港代表的不同体制、制度等“和平共处”,具有历史的“存在”理由。同时,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香港回归后的“自治”上,“一国两制”都发挥了比较好的推进作用。香港与紧邻的广东省,甚至与整个内地的广泛经济合作,使香港在全球经济的作用有了更大的国家基础。 过去20年,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人类历史上至少在亚太地区一段很长时期的和平。这一和平弥足珍贵,为新的“群雄并起”创造了条件,世界当然也因此出现“权力转移”,趋向“多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确定的、中间经过“冷战”和“单极”两段特定时期的世界秩序,终于走到再次“大转型”的十字路口。也就是说,“一国两制”的外部条件已经发生了大变化,未来的“一国两制”将在一个不同于过去20年的世界环境下运行。 中国已是全球的中国。首先,中国领导人正在探索新的外交政策及其当代化体制。中国在世界上的作用与过去20年相比的最显著不同,是中国对世界秩序与治理的不可或缺。其次,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不同,中国不仅是按照国际规则、国际惯例和国际制度向别国开放,而且现在要求世界也公平、互惠地向中国敞开大门。第三,中国不再仅仅谋求消极的“和平共处”,而是积极的全球治理。 当然,中国外交政策的大转变“不是为了另起炉灶”,因为中国已是现有世界秩序的一部分。与英国“脱欧”和美国退出联合国主导下的全球治理安排不同,中国并不打算离开现有世界秩序,而是继续加强在其中的积极作用。 “一带一路”是中国发起的国际发展倡议,代表中国对当今世界的新态度与新政策。从“一带一路”的角度思考,香港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地位不是弱化了,而是加强了。如果没有“一国两制”下的特区,“一带一路”就少了一个特殊重要的支点和节点。 “一带一路”并非仅是要通向经济潜力巨大的亚非拉,更重要的是重建中国与全球经济重心欧美之间的经济关系。香港和全球主要经济与金融中心之间建立在开放市场基础上的长期结构性关系,其他任何中国城市,包括上海等,仍然无法取代。香港更可以利用“一带一路”发展自己,以特殊的全球行动者,塑造其与世界的新关系。 文章选自环球网,2017年6月26日
2017年6月27日 -
于洪君: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需具备风险意识
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重要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这是当前中国的外交的总体布局 专家简介 于洪君,全球化智库(CCG)顾问、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 首先,于洪君从中国对世界形势与时代潮流的科学判断、中国提出并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体布局等方面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国际关系理论与对外政策。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当今的时代潮流,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前世界发展局势的判断。”于洪君表示,当今世界各种冲突依然存在,但是国际力量对比正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习近平同志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享共赢,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解决方案。” “‘一带一路’倡议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密切相关的世纪性的倡议。”于洪君表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要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引领新一轮全球化;是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五通”,开辟出一条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引领国际社会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重要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这是当前中国的外交的总体布局。”在讲座中,于洪君详细阐释了当前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欧“四大伙伴关系”、我国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等,剖析了当今中国所处的纷繁复杂的外交环境。 于洪君表示,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神圣情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行进,牵动世界格局和秩序构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是不可改变的历史趋势。中华民族为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已经开启。 文章选自中国高校之窗,2017年6月21日
2017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