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易珉:中国企业走出去特别需要做四件事
文章选自钛媒体,2019年12月7日
2019年12月23日 -
王晓初:发挥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优势 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
2019年11月29日,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全球化智库(CCG)于成都举办“中国人才50人论坛”暨人才发展与绿色发展研讨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王晓初先生出席本次论坛并发表了题为“发挥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优势,培养造就更多优秀人才”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专家: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参加这次论坛。今天有机会与我国人才工作领域的著名专家共同探讨我国人才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感到十分荣幸。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有力举措深入推进人才优先发展,开启了加快人才强国建设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指示,对一些重大人才工作亲自谋划、亲自研究、亲自推动,极大地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和实践。我体会最突出的是五个方面:一是要把握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二是要把握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大规模、更有成效地培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三是要把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举措。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要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尽所长。四是要把握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胸怀。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打开大门,敞开胸怀,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用国际通行的有效办法、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政策措施、更便捷的服务,加快集聚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本土人才、海归人才并重并用,使他们在报效祖国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五是要把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战略要求。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是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遵循。学习总书记的指示,我是想说明,我国人才事业的发展历程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认识不断深化、理论不断创新、制度不断完善、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的过程。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支持各类人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这既表明了人才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和优势,也表明了人才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和支撑。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才工作,我认为有五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给予特别关注。 (一)如何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深入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深入落实中央的改革部署要求,在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等环节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有些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成效正在逐步显现。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动力,是国家治理体系中需要优先关注的重点领域,人才治理效能在国家治理能力中具有重要位置。我们需要进一步把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放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统筹深入推进,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一套更加成熟、定型、完善、巩固的制度体系,在更大的范围内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宽松、有序的制度环境,最大限度激发释放人才活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二)如何在强化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队伍。当前,我国正处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但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性扭转,给经济优化升级带来不少困难。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高质量发展关键要靠人才作支撑。如何在人才工作中落实新发展理念,研究谋划好新时代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工作方式更符合创新发展需要,推进人才队伍规模、素质、结构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是人才研究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如何在新时代人才工作中,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是一个老课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如何在人才工作中更加突出市场导向,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更好激发市场的内生驱动力,一直是大家在探索的课题。近几年,东部发达地区在依靠市场手段评价、激励、吸引人才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但总体看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破解。举一个例子,2017年以来,多个城市先后推出“人才新政”,引发各地之间“人才内战”不断升温,这既体现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暴露出各地引才层次、引才政策存在同质化现象,一味地拼财力、拼奖励、拼优惠,甚至简单地使用行政手段对人才进行“围追堵截”等问题。 (四)如何在对外开放的大格局下,加快人才国际化进程。当前,虽然一些西方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但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浪潮正在加速形成。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我们需要在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大格局下,在我国积极推动的新一轮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在目标定位、制度环境、政策支持、强化服务等各方面更有力的扩大人才开放,而不仅仅是人才引进,以便加快提升我国在全球配置人才资源的能力,提升我国参与制定国际规则和全球治理的能力,加快人才国际化进程。 (五)如何在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研究建立中国特色人才制度理论体系。我国的人才理论和相应的制度是独具特色的,具有很强烈的历史传承、文化积淀和中国实践。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逐步形成的科学人才观、人才强国战略、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等等,都是在弘扬文化传承,继承优良传统,广泛吸收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探索、发展起来。中国的人才理论与西方国家的人力资源理论有密切联系,但更有明显的不同。我们有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同时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人才思想传统,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才工作实践,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必要建立优于发达国家、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制度理论体系。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王晓初先生在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19年12月2日 -
人才发展的“软”件与“硬”件 | CCG研究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 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认真思考,自身未来的人才竞争优势在哪里。未来吸引全球人才的国家或许不是西班牙、意大利,也不是美国和加拿大,中国经济发展中体现出的活力将吸引全球的人才。那么,中国将如何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到来呢? ——加拿大公民及移民局国际大都市组织执行总干事霍华德•邓肯(Howard Duncan) 前微软副总裁李开复喜欢引用一次经历来描述比尔·盖茨对中国的深刻了解。他来北京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后,首次去向比尔·盖茨汇报工作,谈话接近结束时,盖茨突然问:“你在北京是怎么解决户口问题的?”“当时我被吓了一跳,几乎回答不出来,说你怎么知道什么是户口?!”后来,他又向比尔·盖茨介绍在中国招聘了20名很优秀的大学生时,盖茨又表示关心:“那他们的户口都解决了吗?” 这当中透露了一个信息:即使微软这样庞大的跨国公司,即使盖茨和李开复这样优秀的高管,都会因政府政策而受到影响。政府决策对于企业吸引人才至关重要。 当然,人才流入与发展的物质与硬件不可或缺。 多年前,我翻译过奥巴马总统亲笔授权的自传《奥巴马回忆录:我父亲的梦想》,其中一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奥巴马的父亲是位留美的非洲肯尼亚留学生,后来回到了肯尼亚。奥巴马的弟弟马克,获得布朗大学学士、斯坦福大学物理学硕士和埃默里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奥巴马旋风全球刮起,马克因为被英国《泰晤士报》曝光而引起关注。他选择到了深圳,在学校里教书,并去福利院连续做了多年义工。然而,这位富有社会责任心和爱心的马克却不愿意回归祖国肯尼亚,原因是:“在这样一个手机还未普及的国度,物理学家没有什么事情可做。” 这是一个因为硬件缺乏而导致人才流失的典型事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并不是“政府不尊重人才”或者“人才不爱祖国”,而是因为条件落后让人才“生不逢时”。当国家无力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时,人才只能滞留海外。否则,回流于国家无益,于个人则有害。这时政府只能让人才继续留在海外,同时推动人才环流展开合作与兼职;并建立完善的高端人才数据库,与留学生、侨裔专业社团保持长期联系;另外保持方便海外人才恢复、保留国籍的政策,例如默认双重国籍,降低他们获得绿卡、长期签证的门槛,简化程序与手续,以保证将来在需要时,能在海外的“人才银行”取出自己的存款并获得利息。
2019年10月22日 -
新加坡:“人才立国”| CCG研究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
2019年9月24日 -
韩国:建设“人才大国”| CCG研究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
2019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