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国际组织、区域合作和“一带一路”是CCG全球化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最早以全球化命名的智库,CCG创办了“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并设置全球化相关国际议题;在海内外举办了“WTO改革”、“多边治理”、“一带一路”等专题研讨会,把“一带一路”这一主题首次带到国际安全与治理领域的世界高规格会议——慕尼黑安全会议。基于多年对全球化领域的全面研究,CCG发布出版了《“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及实现路径》,《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全球化向何处去:大变局与中国策》等研究报告和图书,其中Edward Elgar 出版社出版的Handbook on China and Globalization是为数不多的由智库在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出版的全英文书籍。CCG提出的两项倡议入选首届巴黎和平论坛,为中国智库更充分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开拓了崭新模式。此外,CCG与WTO、UN 、经济合作国家组织(OECD)、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众多国际组织、国际智库和相关机构建立了良好的长效合作机制。
-
总理访欧,产能合作要冲三节点
储殷/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 近日来,克强总理再次出访欧洲,这既是与中欧建交40周年相符的外交活动,也是中欧关系处于蜜月期的明证。此次出访,除了签署大单贸易协议之外,克强总理还将与欧洲方面就深化中欧经贸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磋商。在大势看好的背景下,中国与欧洲的关系正在向更高层次的合作进化,而在这个进化的过程当中,有三个重要的问题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 “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的对接问题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终点都放在欧洲,如何连接亚洲与欧洲,亦是“一带一路”成败的关键,而中东欧地区则是中国自欧亚联盟进入欧洲的关键节点。在2014年11月,我国与中东欧国家设立了投资常设秘书处(“16+1”秘书处),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水平。但是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如何将我国在中东欧国家的工作与欧盟在中东欧地区的战略相协调的问题。尤其是,当欧洲的“容克计划”提出以后,中欧如何在中东欧地区展开产能合作,更成为了近期中欧关系的重点。 坦率而言,欧盟对于中东欧地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一方面,尽管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时至今日,中东欧国家的经济仍然主要依附于欧盟。中欧诸国基本上都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而其主要出口对象皆为欧盟,并且比例一般都接近或高于80%。相比而言,中东欧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一般都在1%左右,并且大多数没有到达1%。就进口而言,除保加利亚从中国进口份额达到全国进口总额50%以上外,其余中东欧国家都不到10%。因此,欧盟对于中东欧国家巨大的经济影响力,是中国拓展中东欧市场所必须面对的事实。另一方面,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16+1框架中,有11国是欧盟成员国,4国是候补国。这意味着欧盟的价值观以及制度安排,已经基本为中东欧地区所接受。中国在中东欧的经济行为同样要受到欧盟制度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出台容克计划,增大对于中东欧地区尤其是中东欧地区基础建设的投资,实际上可能进一步缩小了中国在中东欧的存在感。因此,加强与欧盟的协调,拓展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空间就成为了当务之急。中国在亚投行上为欧洲打开了大门,欧洲也不应该在中东欧的发展上将中国排除在外。“容克计划”可以也应该为中国的“一带一路”留下接口。 中俄合作与中欧合作的协调问题 由于此前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在欧亚联盟诸国获得了十分积极的回应,中国与欧亚联盟的合作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因此,如何对接“中国-欧亚联盟-欧盟”这一线就成为了现阶段的工作重点。这绝非物理联通那儿简单的问题,而是涉及到诸多法律、贸易、货币、关税制度的协调问题。尤其是在欧俄关系进一步恶化,欧盟可能会长期制裁俄罗斯的情况之下,协调工作将更为复杂。坦率而言,乌克兰的分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欧亚联盟与欧盟在制度上无法对接带来的悲剧。 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东欧诸国对于俄罗斯警惕颇深,对于中国与俄罗斯的密切关系也倍加关注。除塞尔维亚等极少数亲俄国家之外,中东欧国家都将俄罗斯视为其国家安全最为重大的威胁。因此,中东欧国家在政治上对于美国和北约都表现出高度的依赖。波兰新总统杜达就是典型的主张防务上向北约和美国一边倒的代表。中国要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在中东欧的紧张,就必须考虑解决中东欧国家的这种安全焦虑。 中法合作的进一步深化问题 在目前的“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与欧盟核心成员国的合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相比于德国与英国,中法关系仍存在极大的提升空间。坦率而言,法国的优势项目与中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合,比如它的高铁、核电也是其产能输出的拳头产品。因此,如果处理不好与法国的产能合作,那么中法之间很有可能会形成竞争大于合作的态势,而这将对中国与欧洲的产能合作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法在高铁、核电上虽然都有优势,但其实各有所长,完全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比如中国核电强在中前期的基建能力,而法国核电则强在中后期的核废料处理等环节,正好形成前后完整的链条。又比如中国高铁强在硬技术,而法国高铁则强在运营与管理的软实力,这又正好可以形成软硬搭配的结构。也正因为此,李克强总理此次访欧的一大重点,就是推进中法的产能结构。其中最鼓舞人心的动议,莫过于中法共同进军英国的核电市场。这样既把可能的竞争对手变成了合作伙伴,又借助法国人良好的口碑打开了市场,还可以在合作的过程当中,学习对方的管理、运营上的经验,可谓一举三得。 从根本上来讲,中欧之间由于没有国家安全上的冲突,其合作大于竞争的态势将会长期存在,但是在合作的过程当中,一些由于文化、经验等方面的原因,的确会存在一些制度上的壁垒。如何协调一致、打破壁垒,将是中欧产能合作进一步提升的关键,而这也是李克强总理此次欧洲行的重要目的之一。 文章选自光明网,2015年7月1日 (本文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2015年7月6日 -
从“政冷经热”到“政冷经冷” 中日关系应寻破局之道
黄日涵/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
2015年6月19日 -
中越关系:同志加兄弟新篇章的挑战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黄日涵
2015年6月8日 -
【一带一路投资研究之政治风险】——孟加拉
孟加拉地处南亚次大陆东北部,东、西、北三面与印度接壤,东南毗邻缅甸,南濒临孟加拉湾。位于亚洲三大经济体中国、印度、东盟的交汇处,且是多方合作的桥梁与纽带,地理位置优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将极大程度地促进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该地区贸易格局可能将被改写。在互联互通的区域建设背景下,孟加拉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有望成为区域合作的重要商业枢纽。2013年中缅油气管道开通,孟加拉湾的交通线安全关乎中国能源安全,研究孟加拉的投资环境和政治风险有很大的意义。本研究中将会涉及孟加拉国内政治概况、经贸环境与关税情况、全面的投资环境和相关政治风险等。 一、孟加拉国内政治概况、政治结构 孟加拉本与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同属一部。1947年,印巴分治后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归印度,东部归巴基斯坦。1971年东巴基斯坦独立,形成了如今的孟加拉国。孟加拉国人口主要由孟加拉族组成,占全国人口总数98%左右,伊斯兰教信徒占总人口的88. 3%。族群结构较稳定,族群性质的内部冲突较少。 2012年以来,孟加拉的政局相对动荡。自1991年,孟加拉实行议会民主制,总统为国家元首,总理为内阁首脑,每隔5年举行大选。在议会选举中由获得半数以上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阁,多数党领袖担任政府总理。孟加拉党派众多。1991年以来,基本上来说,都是由民族主义党和人民联盟两大政党轮流单独执政,或与其它小党联合执政。孟加拉之前的宪法规定:当政府任期结束后,将权力移交给看守政府,看守政府负责组织下届大选。2011年,在执政党人民联盟的主导下,孟加拉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废除了看守政府制度。对此,反对党联盟表示激烈反对,不断发动集会、罢工,要求废除该修正案,担心看守政府的缺失会影响大选的公正性。2014年,执政党人民联盟组织大选,前反对党民族主义党及其反对党联盟的公正性缺失为由拒绝参选。人民联盟如期进举行了选举,并在大选中赢得了议会300个席位中的232席。 二、中国与孟加拉外交关系 孟加拉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孟加拉国重视多边外交,积极参加联合国、伊斯兰会议组织、不结盟运动、英联邦等国际组织的活动,致力于推动区域和跨区域合作,努力发挥其在孟加拉湾区域的地缘政治作用。孟加拉着眼于平衡大国关系,同时注重发展与穆斯林国家的传统关系。 1975年,孟加拉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到2015年恰逢中孟建交40周年。建交后,双边关系发展迅速,高层互访频繁。齐亚?拉赫曼总统、艾尔沙德总统曾多次访华,卡?齐亚和哈西娜出任总理后均首访中国。我国政要也曾多次访问孟加拉。一些孟国政要把中国当作“四季挚友”,高度重视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2010年中孟两国宣布建立和发展更加紧密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三、孟加拉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及其投资环境 (一)中孟双边经贸关系 总体来说,孟加拉贸易条件较好,市场广阔。孟人口规模庞大,近年来经济不断增长,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潜力巨大。另外,1972年,孟加拉国加入“关贸总协定”,并自然转为WTO成员。孟加拉在经济上推崇贸易自由化。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幅削减关税,同时也逐渐取消非关税壁垒。孟是南亚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在孟投资可以享受南亚地区贸易优惠,大部分商品关税低于5%。由于孟加拉属于最不发达国家,其出口产品在欧、美、日、加、澳等国家享受免关税、免配额等优惠贸易待遇。 近年来,中孟双边贸易额增长迅速。2000年时两国贸易额仅为9亿美元,2005年超过了24亿美元,2009年以来两国贸易额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4年两国贸易额达到125.47亿美元,同比增长21.98%,孟加拉已成为我国在南亚地区第三大贸易伙伴。
2015年6月5日 -
中国与全球贸易及中美贸易的未来
罗伯特.劳伦斯教授是哈佛肯尼迪学院教授和贸易政策项目执行主席,曾任美国总统顾问委员会经济顾问,在国际贸易研究方面有着很高建树,著有《罪与伐——WTO下的反击》、《地区主义、多边主义、还是更加一体化?》、《美国还有竞争力吗?》、《全球化走得太远了吗?》、《直面公开贸易的恐惧》等。
2015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