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国际组织、区域合作和“一带一路”是CCG全球化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最早以全球化命名的智库,CCG创办了“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并设置全球化相关国际议题;在海内外举办了“WTO改革”、“多边治理”、“一带一路”等专题研讨会,把“一带一路”这一主题首次带到国际安全与治理领域的世界高规格会议——慕尼黑安全会议。基于多年对全球化领域的全面研究,CCG发布出版了《“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及实现路径》,《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全球化向何处去:大变局与中国策》等研究报告和图书,其中Edward Elgar 出版社出版的Handbook on China and Globalization是为数不多的由智库在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出版的全英文书籍。CCG提出的两项倡议入选首届巴黎和平论坛,为中国智库更充分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开拓了崭新模式。此外,CCG与WTO、UN 、经济合作国家组织(OECD)、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众多国际组织、国际智库和相关机构建立了良好的长效合作机制。
-
应重视东南亚地区的安全诉求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储殷
2015年8月27日 -
《中国老师在英国》:BBC纪录片没讲的故事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储殷
2015年8月26日 -
【人才研究】与民企合作:海归创业新模式
2015年8月26日 -
缅甸政局难改中美博弈大格局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黄日涵
2015年8月26日 -
中国应重视日本在亚洲的挑战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储殷 随着抗战胜利日的临近,中日关系的走向正在成为国际社会与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大多数观察者都将关注点集中于“安倍政府对历史问题的说法”与“日 本的重新武装”等重大政治问题之上,而忽略了崛起的中国正面临苏醒的日本全方位的竞争,日本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中国在亚洲经济与文化上最大的竞争对手。一方 面,在东南亚地区,日本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开始的深耕东南亚战略与中国经济的进入构成了直接对冲;另一方面,在中亚地区,日本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 期,就由桥本龙太郎政府推出了“丝绸之路计划”。坦率来说,相比于中国以政府为主、以国企带动的“走出去”,日本虽然在“战略”视野上明显逊色不少,但是 在如何融入当地社会、争取当地人民认同、提高投资效率等战术层面上,却存在一定程度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基本方面: 一、日本人对目标国的调查工作更为严谨、细致 亚 洲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族群等各个方面往往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对当地情况的掌握往往是“走出去”的成败关键。日本企业在这方面,做的更为持久、细致 与全面。一些企业往往是连续几代领导人地对某一地区进行持续性的调查,其调查往往涉及当地的各个方面。相比而言,我国的企业往往对当地的调查研究缺乏足够 的时间和连贯计划。我们的一些国企领导人往往把“走出去”当作政绩工程,力图在自己任期的3-5年内就出成果,不愿意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准备工作。结果 造成了,对当地情况一知半解就上马项目的急功近利的现象。这让我们的一些企业承担了很多的风险,交了不少的学费。 二、日本人与当地社会打交道的方式更为灵活、务实 相 比于习惯走高层路线的我国国企,日本企业在企业外交方面的经验更足,更善于争取当地社会的好感。比如我国投巨资援建国道,日本人却花更少的钱去修乡间公 路。我国企业花大力气去为干旱地方打井,日本企业却给每个打井的家庭妇女赠送经久耐用的水桶。日方的很多行为,花费小却更接地气,收效更大。很多时候,我 们的一些企业援建完小学之后就不管了,最后这些小学被当地的土豪劣绅霸占,孩子们还是挤在破房子里上课,而日企不仅修小学而且还联系NGO常年派驻老师授 课。最后的结果是,老百姓都知道中国人援助了不少,但是感受到的却往往是日本人的好。 三、日本在营造国家形象上有一些独特的小聪明 我 们一直把许多国家当作与中韩一样的日本侵略的受害者,但是却忽视了一些重要的历史因素。事实上,大多数的东南亚国家在日本侵占以前并非独立国家,而是西方 国家的殖民地。日本进入东南亚之后,通过给予这些国家名义上的独立地位,迷惑和争取了相当部分的当地精英,而这些精英基本上至今为止仍然把持着东南亚一些 地区的政治权力。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经济、社会援助等手段隐秘重建了与这些当地精英的社会联系,并在一些国家相当成功地修复了自己的国家形 象。 坦率而言,中国与日本在亚洲的较量正在 随着中国的崛起而日趋激烈,作为超大型国家的中国相对于日本的战略优势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发明显,这也引起了日本在战术层面的进一步反弹。虽然从长远 上来讲,大势所趋绝非机巧、算计可以阻挡,但是正视竞争对手的长处却是提高我们自身所必需的态度。中国社会必须将战略上对日本的藐视转移到战术上对日本的 高度重视上来。 本文选自中国网,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 ,不代表机构立场
2015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