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国际组织、区域合作和“一带一路”是CCG全球化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最早以全球化命名的智库,CCG创办了“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并设置全球化相关国际议题;在海内外举办了“WTO改革”、“多边治理”、“一带一路”等专题研讨会,把“一带一路”这一主题首次带到国际安全与治理领域的世界高规格会议——慕尼黑安全会议。基于多年对全球化领域的全面研究,CCG发布出版了《“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及实现路径》,《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全球化向何处去:大变局与中国策》等研究报告和图书,其中Edward Elgar 出版社出版的Handbook on China and Globalization是为数不多的由智库在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出版的全英文书籍。CCG提出的两项倡议入选首届巴黎和平论坛,为中国智库更充分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开拓了崭新模式。此外,CCG与WTO、UN 、经济合作国家组织(OECD)、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众多国际组织、国际智库和相关机构建立了良好的长效合作机制。
-
CCG名家午餐会 | 40余位企业界人士和专家展望中国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019年12月2日,全球化智库(CCG)名家午餐会“中国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京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CCG和美银美林联合举办,来自官产学研各界嘉宾以及部分CCG咨询委员会成员等近40人共聚一堂,就全球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中美经贸关系、多边贸易规则制定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建言献策。
2019年12月6日 -
CCG理事长在2019中国公共外交论坛提出五大建议
2019年11月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主办的“2019中国公共外交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如期举行。本次论坛以“2019中国公共外交--合作共赢与中国故事”为主题,邀请中宣部部务会议成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伟、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高岸明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务院参事室、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等数位相关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多元公共外交”推动“合作共赢”和如何通过“媒体公共外交”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两大议题,为推进中国公共外交更好发展贡献力量与智慧。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国务院参事王辉耀博士出席论坛并参与研讨。在以“多元公共外交与合作共赢”的专题研讨会上,王辉耀博士针对如何提升多元公共外交提出五条建议,以下为具体发言内容。 第一,创新中国对外表达的叙事方式,包括理念和理论创新。中国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应对叙事方式有所创新,着重讲述中国对世界经济繁荣的贡献。不久前,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价值链报告指出了全球化对制造业的改变。在上世纪80年代,全球70%至80%的出口产品是在同一个国家生产,而现在全球70%至80%的产品由则由多个国家生产,构成一条全球价值链。现在不是“中国制造”,而是“中国生产,世界制造”。我们统计的中美贸易数据显示,中国有3750亿美元的顺差,但其实出口到美国的近一半产品是由美国公司进行生产,顺差都算到中国很不公平。因此,我们的叙事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西方国家总说中国是国家资本主义,但事实上中国的民营经济占了GDP的60%以上,雇佣了90%的就业人员;外企则撑起了中国10%的GDP以及9000万人的就业。我们可以多向世界讲述民企以及外企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用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表达方式消除他们对中国的误解。 第二,中国应多强调世界的共性和人类的共性,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舞台上,我们不仅要讲中国的特色,还要讲世界特色,还要强调多元文化。在描述中国时,可以强调中国已经成为联合国第二大捐赠国、全球维和第一大常任理事国,是全球130多个国家最大贸易合作伙伴,连续多年为全球GDP的增长贡献超过30%。我们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助推器,是和平和繁荣的加速器。此外,中国通过持续实施“退耕还林”、沙漠治理等政策,对全球气候治理和环境治理做出巨大贡献。我们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更要讲好“世界故事”。未来,我们应进一步研究怎样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做出实质性举措。 第三,中国在推动和创新全球多边体系中还应发挥更多实质性作用。中国在维护、推动和发展全球化方面拥有许多前瞻的理念,但在多边合作实践中还可以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目前,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就是多边机构的成功典范,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提出了一个宏大的发展理念,得到了许多国家的响应。下一步,我们需要深入思考怎样才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真正做到共商、共建、共享,从主要依靠单边力量及双边合作转化为依靠多边力量和多边合作。我们可以联合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TO、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各大洲的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来推动“一带一路”新发展,进一步将其打造成国际发展的多边机制。“一带一路”的发展理念更加宏大,可以比亚投行做得更多、更好。在此基础上,中国在一些国际问题上也要适当发声,例如中国可以在中东多做一些贡献。我在不久前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的国际区域核心会议时,按照会议安排要在埃及开一天,再到多哈开一天。但是由于沙特和卡塔尔两国关系仍处于僵持阶段,飞机从开罗飞到多哈时要绕路才能到达。作为这些国家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最大的石油贸易合作伙伴,中国为什么不能为他们的和解发挥一些调解作用? 第四,在智库公共外交方面,中国可以做得更好。在巴黎和平论坛上,CCG代表中国智库提出了两个方案,一个是成立中国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另一个是成立电子商务联盟D50,用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经验推动全球电商管理发展。 第五,中外要加强民间交流。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里面提到,据统计,中国到美国的留学生人数不仅没有大幅减少反而还在增加,今年六月份赴美留学签证的发放量超过了去年六月份。这说明,不管目前中美关系如何,我们仍然应该鼓励正常的留学和旅游发展。更重要的是,人文交流有利于国际社会加深对中国理解。全球化已经持续多年,一些国家对中国还存在这么多误解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来中国的外国人太少了。现在来北京的旅游国际游客人数还停留在十一年前举办奥运会的水平,相比之下,中国出国旅游人数已呈现爆炸式增长。我们为什么不能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中国?许多人只要亲自来中国看一看,就会发现他们对中国的固有印象可能完全是错误的,会对中国的看法产生很大改观。我认为中国可以通过民间外交吸引全球的学生,全球的游客,来到中国,感受中国,甚至逐步出台移民政策来实现他们的“中国梦”。我认为中国有能力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
2019年11月29日 -
CCG名家演讲 | 用“文明对话”应对复杂的世界局势
近期中美贸易摩擦为世界经济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同时中俄频繁的合作则巩固了两国的伙伴关系。面对当今世界的局势复杂多变,亚库宁博士向与会人员分享了自己对国际形势的见解以及解决方案。
2019年11月14日 -
加拿大总理G20峰会个人代表CCG圆桌研讨 全球经贸治理中的WTO改革与G20发展
作为多边贸易机制的支柱,WTO一直维护着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然而,运行25年的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近期正因无法跟上时代需求而饱受争议和挑战,其上诉机构或在12月陷入瘫痪危机。与此同时,智利总统宣布智利放弃将于今年十一月举办的APEC峰会的主办权;中美贸易协定的签署地又成问题。面对接踵而来的种种挑战,以G20为例的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对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WTO改革已成为国际热议话题。近日,加拿大全球事务部国际经济关系协调人、加拿大总理G20峰会个人代表Jonathan T. Fried出席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总部举办的圆桌研讨会。加方全球化及国际经济发展专家学者与中方经济金融专家就中美贸易关系,全球经贸发展现状,高新科技发展, WTO改革发展,及G20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讨论,旨在为推动全球化进程及WTO改革与发展提供对话与交流的平台,并为现阶段国际经贸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建言献策。CCG高级研究员、商务部美洲大洋洲司原司长江山主持本次研讨会。 Jonathan T.Fried就中国与美国贸易议程的内容,贸易议程的方向和经济发展所需的改革等方面,阐述了关税的特性及非关税措施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他指出,现阶段WTO成员国仍在寻找WTO改革的解决方案。现有的WTO运行条例已无法满足各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需求,因此WTO需要在各国共同利益、经济发展共识等方面进行改革。在国际贸易中,利用合法规范与约束对知识产权会更好地推动全球化发展。此外, G20作为跨国政府组织的补充形式,对推动WTO改革贡献了积极的作用。最后,他表示 CCG和CCG的合作伙伴对公共政策及WTO改革进程的推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CCG顾问、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会长崇泉指出,中国既是多边贸易体系和全球化的贡献者,也是受益者,中国会坚定地支持多边贸易体系和全球化进程。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中国也会顺应这一趋势,同时也需要多边贸易体系。
2019年11月13日 -
CCG与英国皇家智库联合举办中美欧与全球治理研讨会
2019年10月23日,全球化智库(CCG)与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查塔姆社,Chatham House)在北京联合举办以 “在‘脱欧’、欧盟领导人变更及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背景下,中国、英国、欧盟、美国如何在维护全球治理、世界经济繁荣及区域安全等问题中发挥积极作用?” 为主题的圆桌研讨会并进行深入探讨。来自Chatham House、哈佛肯尼迪学院穆萨瓦-拉赫马尼商务与政府研究中心(Mossavar-Rahmani Center for Business and Government)、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英国皇家联合研究院、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智库专家,多国驻华使馆官员,国际媒体人,来自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中国清华大学的学者、CCG智库学者及众多政商界专家等参与了本次研讨会。双方就多变的国际背景下,中、美、英、欧如何合作以推动国际贸易体系,多边组织及中美贸易摩擦下国际关系的发展、为全球治理重新注入活力展开讨论。 英国脱欧是现阶段欧洲政治经济体系里最大的变数之一。尽管英首相的新版“脱欧“协议获得英国议会的大部分通过,但于10月31日截止的“脱欧”期限或面临着三个月的推迟。一波三折的脱欧历程给欧洲区域发展乃至国际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同时,中美贸易摩擦暂缓,中美第十三轮高级别经贸磋商初步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但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的经贸碰撞并没有结束。在11月即将举办的APEC峰会上初步协议的签订结果也未可知。此外,欧盟领导层的变动和即将迎来的美国大选都为国际社会的平稳发展增添不确定性。本次会议旨在提供一个多边国际交流平台,促进中、美、英、欧在实现全球治理、推动国际安全等方面的合作与发展。 Chatham House所长Robin Miblett CMG,Chatham House 美国和美洲项目负责人Leslie Vinjamuri ,Chatham House 亚洲项目副研究员及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中心院长Kerry Brown,哈佛肯尼迪学院Mossavar-Rahmani商务与政府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Megan Greene,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亚洲高级顾问兼“中国实力项目”项目主任Bonnie Glaser,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教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波音公司国际关系讲席教授Katherine Morton,英国皇家联合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亚太安全主任Alexander Neill,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亚洲研究中心主任Francoise Nicolas,CCG高级研究员、商务部欧洲司原司长孙永福, CCG高级研究员、商务部美洲大洋洲司原司长江山,CCG高级研究员Andy Mok,CCG副秘书长唐蓓洁,出席本次研讨会并发言。 CCG主任王辉耀首先表示了对与会嘉宾及媒体的欢迎。他表示,目前世界的局势有着诸多不确定性,一方面英国脱欧谈判正在进入最后阶段,前景尚不明朗;另一方面中美贸易谈判的第一阶段基本结束,加拿大也选举出了新的政府。现在对于中国、欧洲和美国来说,是讨论中国-欧洲-美国多边经贸关系非常合适的时机。中国、欧洲和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何确保全球治理体系的稳定,如何去建设全球治理体系?各个国家当然都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但是我们该如何面对未来的风险以及不确定性?同时,安全问题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CCG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来自欧洲美国相关机构的专家来共同讨论,各抒己见。 Chatham House所长Robin Miblett CMG表示,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也一直在寻求更多的与国际声音沟通的平台,并非常感谢CCG提供这个机会。本次在北京举办的圆桌研讨会可以为智库群体注入国际化元素。他强调,在当下的“困难且复杂”的经贸摩擦之下,美国、欧洲及中国的三边关系应是国际关系发展和国际治理进行中的重要因素。目前英国面临着困境,即英国既是美国的盟友,同欧盟的其他国家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英国又如何能够在脱离欧盟之后继续保持成功?这种困境也意味着欧洲面对着倾向美国还是中国的抉择。在接下来的新型经济“冷战”中,英国如何发展多边经贸关系将对其自身发展非常重要。关于中欧合作的前景,他认为,欧洲至少会从三个方面考察同中国的合作是否将维护世界稳定。第一,帮助非洲中亚等欠发达地区国家发展经济。第二,气候变化。第三,中欧在高科技领域展开合作,比如5G。此外,他还提到下几方面的问题:中国是否真正意义上推动WTO改革,在网络技术发展及知识产权上互相信任的可能性,国际安全法治原则,英国、其他欧洲国家、美国、中国这几方如何就安全,贸易,科技发展等发面合作,及国际机构在全球治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Chatham House美国和美洲项目负责人Leslie Vinjamuri表示,英国接下来在国际关系方面的发展深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而区域经济协定及发展的进行也会因为经贸摩擦而进展困难。随着对抗程度的提升,区域经济及多边合作所推动的区域体制结构的发展也可能会得到不尽如人意的效果。她表示,美国下一届政府不重新考虑加入CPTPP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区域竞争会到达一个怎样的水平?中国在拉丁美洲又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等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 CCG高级研究员,商务部欧洲司原司长孙永福指出,美方政府与社会对中方的态度不尽一致。尤其是谈到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发展时,美国高校对此保持积极态度,但特朗普政府采取了消极态度。此外,中国、欧洲和美国在全球治理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中欧美在全球治理方面的合作就十分重要,包括推动WTO的改革。英国是中国同欧洲贸易中的重要国家,同时中国也是英国的重要贸易合作伙伴,所以中英双边关系非常重要。无论最后英国是否实现了脱欧,中英两国都会加强合作,中英在自由贸易上的合作也会有非常乐观的发展前景。 Chatham House 亚洲项目副研究员及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中心院长Kerry Brown认为,欧洲和美国对中国的疑虑和敌意很大程度上源于现阶段自身发展所出现的问题,例如“脱欧”。而另外一方面则是基于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责任,欧洲和美国都不是很确定像“一带一路”倡议等多边合作政策是否会对世界经济繁荣做出贡献。如何建立一个真正平衡互惠的关系极为重要。 CCG高级研究员、商务部美洲大洋洲司原司长江山认为,中美贸易问题对中国-欧洲-美国的多边关系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引发世界关注。中美贸易关系已经发展了50年,中美两国对此都受益良多。双边贸易对于中欧以及中英关系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贸易是全球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边的贸易体系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抛弃WTO是危险的,抛离了WTO就需要建立新的贸易机制,成本非常巨大。他指出中国会维护WTO,同时也会与其他国家签署区域性的贸易协定,如促成RECP。中国仍然希望向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以及美国继续开放中国市场。 哈佛肯尼迪学院Mossavar-Rahmani商务与政府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Megan Greene指出,德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是推动欧盟经济的引擎,然而德国经济发展也正在寻求多边经贸合作的机会,这导致欧洲国家整体的发展都需要外来经济体的合作与支持。基于欧盟与中国现存的坚实的贸易往来,中国将一直是欧洲国家很好的经贸合作伙伴。 CCG高级研究员Andy Mok指出,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英国“脱欧”和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都没有互联网发展对社会所带来的的结构性影响大。对此,他提出以下三点:第一,网络世界比现实世界更为重要。第二,治理在网络世界中极为重要,它不仅仅是网络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避免灾难和危机的关键。第三,可以引用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一句话来说:中国正在建立互联网世界的规则。对此,Andy指出市场是中国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有着一种远见,这使中国能够认识到互联网将会带来挑战,例如中国已有的防火墙,而Facebook也正在匆忙追赶。最后,Andy表示出于美国政治结构的原因,美国政府在互联网的治理上能力有所不足,对此能够采取的应对策略也是有限的。在贸易、资本市场、战略和战术层面的军事行动等方面的表现都是可以证明这一点的例子。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教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波音公司国际关系讲席教授Katherine Morton是本次联合座谈会的促成人之一,她对之前的讨论做出了回应。她认为,“一带一路”如何适应区域贸易协定是中国在区域化发展中值得思考的问题。而提升国际治理能力需要进行更多的多国政策对话。英国也应与中国就区域经贸协定政策的制定等方面进行交流与沟通。Katherine Morton教授还就Andy Mok所提到的网络技术发展及网络世界的治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指出,网络空间的发展对经济和国土安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欧洲、美国、中国应为国际治理能力的提升进行合作并贡献力量。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亚洲研究中心主任Francoise Nicolas分析了现今贸易系统饱受波折的原因,并指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改革亟需推进。双边贸易协定的签署会拉近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在双边贸易发展中,欧盟与中国的关系相较于美国更近。中欧合作2020战略计划会进一步开放中国市场,这对中欧经贸合作关系的加深有长远的作用。此外,中国或可发展并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改革,使得国际货币制度更加与时俱进。 英国皇家联合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亚太安全主任Alexander Neill认为,中美“脱钩”正在进行,而未解决的中美对网络科技的竞争也会对国际发展产生影响。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全面运用到网上系统对未来争端的影响还未可知。他还认为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与国际经济体系密不可分。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亚洲高级顾问兼“中国实力项目”项目主任Bonnie Glaser总结到,现今中美关系与此前奥巴马政府执政时期相比有了一定的倒退,国际治理的改革迫在眉睫。一方面,美国政府与美国社会群体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发展所持意见不一,并且外界对中国发展的担忧主要体现在中国如何对待现有国际秩序上。她认为,中美之间的摩擦是可以被化解的。另一方面,中国可以就网络科技发展做出努力,从而改变国际治理政策。此外,她表示中美经贸发展在国际经济领域上的牵连过多,解开捆绑在中美身上的“绳子”或许会稳定世界经济发展。 中美经贸关系对世界贸易体系及国际关系有着重要影响。近日,新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取得实质性进展,中美贸易争端和其对世界经贸格局影响仍是国际社会关注与讨论的热点。而随着英国“脱欧”造成的紧张局势升级加之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又给国际秩序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焦虑。在多边贸易体系面临挑战的复杂国际背景下,本次圆桌研讨会聚焦中国、英国、欧盟和美国如何在维护全球治理、经济繁荣和地区安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对中国与美国、英国和欧洲合作以促进全球贸易体系、多边机构的发展与完善,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为加强多边合作,维护国际秩序,实现全球治理,维护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社会贡献了智库的力量,为国际贸易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并为国际治理的下一步提供了新视角。 本次圆桌研讨会的参与嘉宾还包括哈佛大学医学院全球卫生与社会医学讲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学术高级主Joan Kaufman(高芙曼),荷兰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秘Kavish Bisseswar(白卡维),意大利地缘政治杂志编辑委员会成员Giorgio Cuscito,德国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Annegret K?nig(王安娜),滴滴出行政府事务高级经理皮美玲,英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处多边贸易政策主管Lyndon Radnedge,法国驻华大使馆商务投资处参赞任馥蕤,英中贸易协会中国区总裁Tom Simpson,新加坡驻华大使馆经济参赞Edna Tan,新加坡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Alvin Wong,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经济官员张嘉欣。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查塔姆社)是一所独立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 1920年创立于伦敦。它是目前英国规模最大、世界最著名的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之一。其宗旨是"推动个人和组织对日益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行全面研究,并提供政策参考。”
2019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