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留学蓝皮书】“三高”家庭推动中国留学低龄化
2013年,在41.39万中国出国留学生中,有38.43万人是自费留学,自费生比重占到出国留学生总量的93%。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有条件、有实力、也有意愿将子女送到国外留学,尤其对于低龄留学生来说,家庭的决策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收入水平以及对教育投资的理解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015年7月14日 -
【留学蓝皮书】全球学生跨国流动加快,未受经济危机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特别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全球学生跨国流动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人数增长迅猛,从2000年的2087702万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4528044人次,增长超过2倍。有数据表明,这一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球总体的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增长速度。从全世界看,国际留学生总量占全球高等教育总在校生人数的近2%,而在许多国家这一比重要高得多,例如,澳大利亚的国际留学生人数占其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18%,英国为1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国家的平均值已达到8%。
2015年7月14日 -
试行现代学徒制,准备好了吗
储殷/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 近日来,教育部正式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一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正在面临“制造业升级”的中国而言,这可能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步骤之一。现代学徒制虽然在德国等制造业强国得到了普遍的推广,也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的现实而言,要想真正开展现代学徒制,使之适应制造业升级的需求,有一些问题应该予以重视。 其一,实践现代学徒制中的风险承担问题。现代学徒制强调的是“做中学”,这意味着相比于留在校园之中学习,技能不够熟练、安全意识不高的学徒,有遭遇工伤等职业风险的可能性。如何应对这种风险,需要企、教、保险以及政府有关管理部门进行细致的制度设计。 其二,学徒的劳工权利保护问题。考虑到在近几年屡屡发生的,部分学校与企业勾结,以实习为名强迫学生低价打工的事件,如果不对学徒的劳工权利进行充分的保护,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血汗学徒工厂”。学徒虽然是在“做中学”,但同时也在“学中做”。与可以用脚投票的劳动者不同,学生由于学校的行政管理,往往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其议价能力、自我保护能力都相对薄弱,因此也必须得到制度上更严格的保护。 其三,学徒的用工管理问题。“学徒”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工人,更不同于普通的“合同工”、“农民工”,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将是学徒制成败的关键。如果管理不当,很可能会侵害学生权益;而如果管理成本过高,则又可能会让企业对“学中做”不情不愿。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生以宿舍、班级为单位的组织性,以及相对于企业内部员工的外部性,管理中的个人冲突极容易发展为群体冲突,有关部门在推广学徒制的过程中,应该制定相应的危机预案。 其四,学徒制的师生关系建构问题。学徒制成败的关键之一,在于师傅与学生之间的个性化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习得了课堂教育中难以获得的不可言传的、具体的知识。很多时候,师傅对于学生已经不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者,更是职业精神、价值观、人生观上的引路人。在德国这样的保存了大量的传统观念、严谨与服从的精神的社会,学徒制可以在师生严守本分中得到良好的实践,但在父权制快速消解的中国,“师生之间的本分在哪里”却可能是个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职业技术学院的孩子通常是被应试教育分流出来的群体,他们很可能并不是那么恭顺、老实的孩子。在很长的时间内,我们很难改变这个事实,这意味着中国学徒制的师生关系中,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叛逆与冲突。 其五,学徒的来源问题。今天,中国职业教育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人才来源问题。因为目前,大多数上职校的学生,在应试教育下成绩都不太理想,这带来了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轻视,家长们也更希望所谓“好孩子”、“聪明孩子”读大学。如果扭转不了这种轻视,学徒制就很难真正收到好苗子。在目前的情况下,为了提高生源质量,或者说更多地培养出守纪、勤奋的熟练工人,学徒制在招生时可以有意识地向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倾斜,贫寒子弟可能会更加珍惜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技之长。 坦率而言,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是教学过程当中近距离、高强度的权威与服从,可不幸的是,教学关系中权威关系的瓦解,已经是今天中国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此而言,现代学徒制可能一开始就要在基础缺失的情况下去推行,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仍然要勉力而为,因为每年制造出为数不少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学生的高等教育,已经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 (本文刊于《中国青年报》,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2015年7月14日 -
【CCG智库实践探索】CCG的世界梦想
在全球化时代,智库在国家建设和全球治理中的角色与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国家竞争首先体现在战略和智慧上的竞争,这就依赖于智库的远见卓识、责任心和自信心。中国过去30多年成为了世界的加工厂,制造厂,有许多制造业发达的城市,硬实力举世瞩目,未来30年,中国更需要的是软实力的提升。
2015年7月10日 -
希腊危机中的经济失灵与政治失灵
储殷/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 近日来,希腊危机在经过了漫长的拉锯之后,终于走向爆发点。对于"欧元区"与希腊而言,这场危机是一次无法避免的摊牌,它实际上是在欧洲一体化建设中经济失灵与政治失灵的总爆发。 希腊危机是一场被拖延的经济危机。对于希腊人来说,应当很容易理解希腊经济为什么会面临崩溃。除了旅游之外,这个国家在近几年里,几乎没有什么太拿得出手的东西。希腊曾经在港口、物流、造船业上不乏亮点,但随着福利的改善与劳动力价格的快速上升,这些严重依赖于人力的行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希腊经济的衰退,本质上更类似于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即快速上涨的劳动力价格,让其对不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下降,而创新、科技与劳动效率的停滞不前,又让其难以追赶发达国家。坦率而言,今天欧盟的许多国家,尤其是南欧与中东欧的国家,都存在类似希腊的风险。 希腊危机也是一场被放大的政治危机。希腊对欧盟经济的影响其实相当有限,这场危机更严重的地方在于,它实际上暴露了欧洲政治在国际与国内上的两个死结。 一方面,在国际上,尽管欧洲的一体化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它仍然无法消除多主权国家体系与跨区域治理之间根深蒂固的矛盾。欧元今天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每个国家尤其是小国、穷国的债务风险,被欧盟这张"大饼"摊薄了。在可以"搭便车"的情况下,这自然刺激了这些国家过度消费的行为。可是,这种过度消费造成的危机,并不能总是靠富国对穷国的补贴和帮助来解决,因为这些富国与穷国并不是同一主权之下的不同地区。说白了,默克尔可以把原西德的大饼分给原东德,却不能总是把德国的大饼无偿分给希腊。 另一方面,希腊危机的失控也是其国内政治失灵的后果。一般来说,欧洲政治通常是左、右派轮流执政的局面,左派强调高税收、高福利,右派强调低税收、低福利。但这两个本都说得过去的选择,在民主的实践当中,却被选举的压力严重扭曲了。因为"任性"的人民往往既想要高福利,又想要低税收。所以,左派上台后加福利但不敢加税,右派上台后减税收但不敢减福利。久而久之,国家财政严重失衡,最后只好靠举债度日。希腊的问题本质上讲就是如此,不过是因为加入欧元区以后,举债更加容易,也让危机爆发得更加猛烈而已。 尽管从理智上来讲,希腊危机有其必然性,而且债权国家要求欠债还钱也有其合理性,但从情感上来讲,看到老人因为领不到800元人民币的退休金而绝望哭泣,看到希腊人因为政客的无能与自私而陷入屈辱与窘困,却的确是一件不好受的事情。所以,希望欧元区国家能够在坚持拒绝对希腊政府让步的同时,尽可能地帮助希腊人民。前者是出于理性,后者则是出于同情。文明并不仅仅是照章办事,它也意味着更多的慈悲。更何况,如果德国真正想成为欧洲的带头大哥,哪里可能一点"便宜"都不被人占? (本文刊于《中国青年报》,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2015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