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留学蓝皮书】“三高”家庭推动中国留学低龄化
2013年,在41.39万中国出国留学生中,有38.43万人是自费留学,自费生比重占到出国留学生总量的93%。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有条件、有实力、也有意愿将子女送到国外留学,尤其对于低龄留学生来说,家庭的决策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收入水平以及对教育投资的理解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015年7月14日 -
【留学蓝皮书】全球学生跨国流动加快,未受经济危机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特别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全球学生跨国流动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人数增长迅猛,从2000年的2087702万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4528044人次,增长超过2倍。有数据表明,这一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球总体的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增长速度。从全世界看,国际留学生总量占全球高等教育总在校生人数的近2%,而在许多国家这一比重要高得多,例如,澳大利亚的国际留学生人数占其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18%,英国为1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国家的平均值已达到8%。
2015年7月14日 -
人才战争改变国家战略实力
选自《国际人才战略文集》,作者: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党建读物出版社 20世纪上半叶,全世界的人们就跟今天谈论中国、印度的崛起一样,广泛讨论美国的崛起。但是,世界格局并不会自然地发生更替变化,欧洲依然是世界的领跑者。即使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坐收渔翁之利,但在其首倡成立的“国际联盟”当中还是沦为配角,未能如愿成为新的世界领导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担心历史重演的罗斯福总统询问他的国家科技局局长:“战争结束以后,我们要做些什么?” 这位科技局局长的回答是一份叫“科学技术--无止境的边疆”的报告,他声称:德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甚至是美国的3倍,科技足以改变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而要迅速改变美国科技落后于欧洲的现状,就必须采用特殊手段,发动一场特殊的战争--建立特殊部队,利用战争的特殊时机,发动一场对战败国顶尖科学家进行“明抢”的人才战争。 特殊的战争 1944年,诺曼底登陆之后,美国迅速以1个伞兵师、2个装甲师加上第6集团军重兵出击,目的是掩护一支刚刚成立的“阿尔索斯”突击队的秘密行动。“阿尔索斯”间谍部队的唯一任务,就是抢在其他国家尤其是苏联之前,俘虏德国、意大利那些优秀的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搜集技术情报与资料,并说服这些可以改变国家战略实力的科学家加入美国国籍,为美国工作。 这是罗斯福总统生平采纳的最有远见的建议之一。美国在这场人才战争当中并不缺乏具备实力的竞争对手,但是,那些本可以成为竞争者的国家并没有对外国科学家产生兴趣。美国和苏联同时攻入德国,为了战后发展,都在占领区掠夺自认为最值钱的资源。当远离本土万里的美国跨洋过海地把那些高学历“战俘”运回国时,视重工业为国家发展重中之重的苏联,正集中精力抢运成千上万的机器和设备。对于国家未来发展最重要资源的看法的不同,导致了两个超级大国后来截然不同的命运。 二战之前,德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总数甚至是美国的3倍。但在发动人才战争半个世纪后,全世界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得主40%是“美国制造”,超过70%的诺贝尔奖得主被美国聘用,在美国工作。 冯·布劳恩们的贡献 冯·布劳恩正是美国在二战中开世界先河的“特殊战争”的“特殊成果”。 “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这是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次踏上月球的名言。但是,当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时,与之通话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官员高呼的却不是阿姆斯特朗的名字,而是一个正在地球上工作的人--“你踩下的脚印,也是布劳恩博士的足迹”。 没有阿姆斯特朗,美国的航天部门可以立刻找到同样出色的宇航员。然而,冯·布劳恩的工作却没有这样的可替代性。曾参加过德国纳粹党卫队的德国人冯·布劳恩,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火箭专家。1942年德国成功发射的世界首枚能到达太空的A-2火箭就是他的杰作。1944年9月7日,德国使用他设计改良的A-4火箭(又称V-2导弹)空袭英国,再次震撼整个世界,这是人类历史上火箭和导弹的首次登台亮相。 1945年,冯·布劳恩被美国搜捕人才的“特殊部队”俘虏后,连同他的工作团队的126名工程师一起被秘密运到美国。但是,随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冯·布劳恩等“纳粹同犯”不但没有被送上军事法庭,还成为美国的座上宾。冯·布劳恩一到美国,就被安置在美国陆军装备设计研究局工作。1955年,他加入美国国籍,然后领导设计了美国的朱庇特-C火箭,它被用以成功地发射了西方第一颗人造卫星“探索者Ⅰ号”。1961年,冯·布劳恩成为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分管“阿波罗”登月工程,直接领导“土星5号”火箭的研发设计。这一火箭被用以运载“阿波罗Ⅱ号”飞船,最终使人类第一次顺利登上月球。 美国能够如此接纳一个来自敌对势力的外国科学家,并让他成为“阿波罗”登月工程项目的主管和国家的最高科学顾问,对人才“不拘一格”的开放态度可见一斑。因此,另一个外国人--“中华民国”的公费留学生钱学森,能够参与美国机密的技术部门的工作,最终受到美国政府的嘉奖,也一样不那么令人奇怪了。 后来成为中国“两弹元勋”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二战时是美国国防部科学顾问组成员之一,曾跟随老师冯·卡门到欧洲参加技术情报审讯。正是在钱学森的讯问下,冯·布劳恩写出了《德国液态火箭研究与展望》的书面报告。钱学森也因此提出发展美国火箭技术的规划建议,并获得美国国防科学研究委员会科学研究发展局的称赞:“(钱学森)在参加国防科学研究委员会科学研究发展局所做计划的工作中,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也正是因为钱学森所参与项目的重要性,后来美国海军部次长丹尼·金布尔才会说出那句著名的、证明“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话:“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开放--尤其是不分种族、不问国籍地向全世界最杰出的人才敞开大门,欢迎他们入籍并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是美国走向强国之路的关键词;拥有冯·布劳恩这样全球顶尖的人才,而不仅仅是美国本土顶尖的人才,则是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根本。而成为人才战争的赢家又与美国对待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评估人才、激励人才的战略与制度紧密相关。 正如美国前总统里根所说:“我们是一个由外来移民组成的国家,我们的国力源于自己的移民传统和我们欢迎的异乡侨客。这一点为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及。” 本文收录于《国际人才战略文集》.王辉耀著.(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年6月)
2015年6月25日 -
新海归 新时代 新使命
选自《国际人才战略文集》,作者: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5年6月23日 -
免费登机谣言背后,灾后救援应重视市场力量
储殷,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
2015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