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傅成玉:中国的问题不在GDP的增长 要“奔”质量
国企改革不能就改革谈改革,要站在国家的角度上考虑几十年后国企、民企分别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中国的总体经济实现什么目标——以目标导向来看先哪儿做得不好。
2017年7月3日 -
抡大锤的孟晓苏:你还记得当年的那句“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么
在那很久很久以前,
2017年7月3日 -
滕建群:打造专业领域的高端智库是青岛建设智库集群的发力点
专家简介
2017年6月27日 -
全球技术革新和政策海啸冲击下,智库如何接受挑战和自身创新?
“智库的发展和增长让我们叹为观止,但是我们也发现智库进入了一个沿着不同方向发展的阶段。我们现在正在持续地试验中,但是也必须要停下来评估一下过去所进行的投入中,哪些是明智的,哪些可能需要重新设立方向。” 2017年6月24日,在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2017中国全球智库创新(青岛)年会上,长期跟踪和研究全球智库发展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项目(TTSCP)主任詹姆斯·麦甘(James G. McGann)指出智库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建议。 詹姆斯·麦甘(James G. McGann),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项目主任 破坏性技术和加速的信息流向智库提出挑战 在变化如此之快的时代里,智库必须要走在创新的前沿。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缓慢,保护主义抬头,政治不确定因素增加等诸多问题的出现都需要创新解决方案,需要有跨国境、跨行业、跨部门以及跨专业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等的积极参与。 中国国内和国际的智库共同面临一些挑战。第一个挑战就是持续的技术革新及其带来的破坏或颠覆。智库很显然受到这些破坏性技术的直接影响,因为智库所做的根本工作与信息是息息相关的。 第二个问题或挑战是这种信息和政策流持续的不稳定性,或者是信息和政策流动的加速。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成熟以及人们对互联网与日俱增的应用,都促进了信息流动的加速和政策流动的加速。这意味着,包括政策上的挑战等相关问题会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流动。与此同时,智库也存在这样的流动,所以智库必须能够在这种快速流动、快速变化的水流当中前进,去帮助公众和政策制定者来了解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变化。 对于智库来说,真正的王国在于内容质量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判断国家中期和长期的发展是智库的一个作用的体现。但是,当今智库也必须要了解且有效地向政策制定者和公众传达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智库和政策制定者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一个国家出现的问题可能是一个小问题,但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会扩展并且席卷全球,且很容易就对各国的政策制定者产生破坏性的影响,我把它称之为政策海啸。智库必须处在这些问题的前端,试图去理解这些问题,并且向政策制定者们进行传达。这些趋势从根本上正在改变着公共政策的性质,创造出一些相关紧张对立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必须由智库管理。书籍、期刊以及传统的智库沟通方式在我们当今所面临的情况下已经效能不足。智库必须改变传播方式和相关策略,以不同的方式创新性地去思考应该如何传达智库的政策建议。 智库首先要自己先进行现代化的改革。政策制定者现在已经不再是传统智库的唯一听众。对于智库来说,它的沟通方式、社交媒体的涉及范围等都需要得到进一步扩展。在国内与国际层面,智库不仅要考虑如何改革内部的研究力量,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建立外部信息。智库具有建设性意义,在政策制定者和大众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智库也应该拥抱新的媒体技术与沟通方式。对于智库来说,它真正的王国在于内容质量。因此,在能力建设的同时,智库也应接受新的社会研究标准。只有通过创新改革、能力建设、网站改进和国内外互联,才能真正地让智库达到革新与进步。纵观全球,领先的企业和机构均遵照的核心原则是,专注于创新、多样化以及科学方法。 重新设定方向,创立和维持有意义的国家、地区和全球合作伙伴关系 由于国家和领导人的支持,中国的智库现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宾大智库项目与中国的智库合作了将近20年,在这里,智库的发展和增长让我们叹为观止,但是我们也发现智库进入了一个沿着不同方向发展的阶段。我们现在正在持续地试验中,但是也必须要停下来评估一下过去所进行的投资中,哪些是明智的,哪些可能需要重新设立方向。对此,我想提一些具体的建议。 第一,重新设定方向是指创立并且维持有意义的国家、地区和全球的合作伙伴关系。从北京到世界,中国已在很大程度上建立起了非常有意义的合作伙伴关系,尤其是体现在机构之间,但我觉得,未来这方面的努力需要在不同的领域进一步加强。 第二,以青岛为中心设立一个智库和政策创新的孵化器。中国面临的一个很重大的挑战就是官僚作风。在动荡的时代中,如何能够加速信息和政策信息的沟通和流动,保持信息畅通尤为重要,我们要建立一个敏健的像龙舟一样的智库。 第三,在不同的情景下,智库需要有选择性地、专注性地关注于研究质量,朝不同方向发展。这也是当前面临政策挑战时,习近平主席理解政策创新的需求,支持中国发展智库的原因。然而,由于主席提出了要发展智库,目前中国几乎每一个机构、每一个领域的关注点基本都在智库上。但作为智库,具有专业化特色和自己的工作重心是非常重要的。今天的会议上实际也质量问题多次强调。 第四,在青岛的智库孵化中心,我们将和国内外的智库群体连接,会有更多知识分享和人才招募,包括高管人员及学术界的人才新秀。希望建立一个国内外智库都积极参与的全球智库网络,包括能够在青岛建立智库中心或枢纽,以增进全球智库交流。最大的创新来源是人才,我们还会建立一些支持政策、教育、国际事务和年轻学者的项目,同时还要建立职业规划项目,请现有的学者到青岛之后来开发新的技能或领域,尤其是在公共政策和国际关系领域。 最后,利用技术来改进智库研究结果的传播。从全球来看,好的想法和创意对于智库只是成功的一部分,怎么把它们传播向全球才是更重要的。智库要更多地关注如何进行传播,只有加强社会传播力,才能真正实现智库传播信息和概念的目标。我建议提供一个制度化的传播沟通平台,利用网络设计、社交媒体、内容管理、战略性沟通、图片信息和在线政策讨论及论坛等各种各样的网络及社交平台等途径。
2017年6月27日 -
“那三届”眼中的高考及教育体制改革
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社会极其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这项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明确的部署。 201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40年,也是77、78级毕业35周年。可以说77级、78级、79级是改革开放的一代人,他们的个体发展和国家命运高度地重合,他们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家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意识。 2017年6月17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那三届’研讨会——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暨77、78级毕业35周年”在京召开。在本次研讨会上,那三届代表性人物齐聚一堂,追忆往昔岁月,回首亲身参与改革变迁的历程,展望未来深化改革开放的宏图,为中国在全球化时代发展分享改革开放亲历者的思考和智慧。研讨会上,各位嘉宾还针对时下高考与教育改革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下是CCG对部分嘉宾的相关发言整理。之后,CCG还会将其结成建言献策报送有关部门,助力政府决策。 王辉耀 国务院参事 全球化智库理事长 教育是立国之本 教育是立国之本,中国的高考制度、教育体制是中国改革的重中之重。恢复高考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开始,而明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如何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如何完善大学教育、高考制度和人才机制,如何深入地参与全球化都成为我们今天面临的重要课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把“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作为第一战略。习总书记也指出,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那三届”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亲历者、推动者和捍卫者,他们的精神在当今非常值得发扬。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不仅对恢复高考四十年的风雨历程进行回顾与反思,还应就如何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及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行深入研讨,为中国在全球化时代更好地创新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本文根据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那三届研讨会——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暨77、78级毕业35周年”上的发言整理。
2017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