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走出去

2010年2月5日

最近中国五矿17亿美元现金收购澳矿,不久前中国铝业也宣布通过建立合资公司和认购可转换债券的方式向力拓集团投资195亿美元,从而刷新了中国企业海外 直接投资的纪录,这一事件再次激发了长期以来有关“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争议。近年来,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海外抄底”多以失败告终,这确实是事实,但这不是 “走出去”的错,而是涉及抄底的对象、时机问题。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最新表现形式,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必须实施的战略。这跟中国的改革开放整个的大背景和中国崛起的大环境都密切相关。

首先就是我们现在国民的GDP收入到了一定阶段,而根据国际上的这种专家还有目前咱们业内一般的认为,人均收入,在GDP达到一千美元以后,这个走出去就达到一个阶段。我们现在是人均三千美元的GDP,所以我觉得,这个从国民层面准备来讲,已经成熟。另外,从产业的角度来讲,50年代欧美企业走出去,60年代日本企业走出去,70、80年代,韩国、东南亚一些企业走出去,到了90年代,特别是今天到了二十一世纪,我觉得必须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代。改革开放30年 了,中国不可能永远只把外资、外企“引进来”,自己的资本和企业却不“走出去”,更不能把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放在那里贬值。到目前这个阶段,对外开放不 能只是单向的开放,必须是双向的,全方位的开放,如果说是双向的全方位的开放的话,中国企业也必须要走出去。从这三个层面来讲,我觉得都是到了非常成熟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

  中国企业走出去十大模式

中国企业目前走出去形式多样,但归纳起来,我认为可以总结出十大模式。

第一,海尔安营扎寨模式。

海尔是国内企业较早走出去的企业,早在中国加入WTO之 前。这种模式是在中国企业在海外建立自己生产基地,直接建立和推广自己的品牌,树立当地企业形象,以便更好地更多地销售自己在当地和中国所生产的产品,避 免更多的关税壁垒等,如海尔在美国、巴基斯坦等国所建立的生产基地。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容易获得所在国消费者的信任和欢迎,提高销售,可以回避关税,但挑战 是成本较高。

第二,TCL品牌共享模式。

TCL的模式是一种品牌共享模式,即将自己在国际上不知名的品牌和国际上知名的品牌结合,带动国内产品走出去,如TCL和德国斯耐德,特别是和法国汤姆逊及阿尔卡特等品牌的结合,以期带动TCL 产品的出口,也带动TCL品牌的提升。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品牌长期的共享,但从长远来看,还是需要最终推出自己的品牌。

第三,联想借船出海模式。

联想的模式是一个以小博大的一个赌注,其核心是借船出海。 收购IBM个人电脑部使联想一跃跨入世界500强行列,虽然借IBM的品牌只有5年的使用期,但联想获得了IBM在 国际上成熟的团队和销售渠道。不过,借船出海能否成功最大的关键还在于双方企业文化的融合和联想国际化团队的整合能力。联想国际化的进程准备已有一段时 间,从联想英文更名到成为奥运的顶级赞助商,联想为出海作了大量的铺垫。这种蛇吞象的模式最大的挑战是两个公司文化的融合和国际人才的使用。

第四,华为技术领先,农村包围城市模式。

华为的摸索是一个中国企业注重建立和开发自己的技术体系,有明确的国际市场目标,先占领发展中国家市场,后大力出击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的拳头产品和优势,国际销售已占到公司的销售的50%,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较为成功的一种技术导向的模式。其模式的挑战性是如何更进一步的技术创新而又避免知识产权纠纷。

第五,长虹产品代理模式。

长虹的产品代理模式从形式上来看,是中国在现阶段企业走出去一种主要的模式。国内许多企业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海外的代理。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产品出口有现成 的指引或渠道,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缺陷是企业自有的品牌不突出,有时过于依赖海外代理,有时甚至有回收货款的风险。

第六,中石油、中海油资源互补模式。

中国目前还有不少国有大中型国有企业在石油,天然气、矿石和林业等资源方面需要“走出去”寻找新的资源来支撑国内经济更大的发展。这种模式一般是政府主导 的国有企业为主,是中国为自身需要企业在海外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投资额较大,其挑战是如何加强可行性研究,加强监管,如何避免决策失 误和损失。

第七,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借鸡生蛋模式。

中国企业这些年来,还有一种也可称为“走出去”的模式就是到海外上市。这是中国在新的形势下利用外资的一种更有效的新方式,不仅靠“走出去”借助国外市场带回了新的资金,也带回了更加规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第八,温州星火燎原模式。

中国企业“走出去”这些年也出现了一种方兴未艾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温州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一些中小企业。这种自发的,经常是家族型的企业往往有着非 常强大的灵活性和活力,是中国中小企业大面积“走出去”的开始,具有中国特色,是一种值得鼓励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的挑战是如何加强行业协调,对当地文化 的理解和在海外有序的管理,避免出现像西班牙烧鞋事件的发生。

第九,海外战略股权并购模式

如中投公司投资黑石公司和摩根斯坦利公司,工行投资南非标准银行,国开行投资 巴克莱银行,中国平安投资富通集团等。这种模式是战略投资,不一定参加管理,可以获得双方合作关系提升,获得股份增值的空间等。但缺点是这种投资往往风险 很大,而且是一种长线投资,很多年后才能看到效果。

第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一种相对传统的模式,主要是到海外更大的市场去承揽工程。这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政府对此也比较重视,也培养出了一批在国际上 能排得上名的中国跨国承包公司。劳务合作模式是中国企业可以组织劳务出口的一个有巨大潜力的事业。中国是一个劳动力的资源大国,中国在向海外派劳务人员、 海员、护士、研修生、厨师,甚至家政服务人员方面都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十大风险

中国企业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通过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以及与国外知名企业合作、吸纳海外风险投资等方式,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也在世界市 场上改写了“中国制造”的概念。在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时,各种各样的风险在所难免,对此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重视。归结起来,走出去的风险主要 有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政治风险。

比如,2007年4月1日,俄罗斯全面禁止外国人在露天市场从事零售贸易的法律正式生效,致使近20万华商受到影响。这种政治风险是单个企业难以抗拒的。

第二,环境风险。

长期以来,部分国内企业环保意识较为淡漠,如果在海外仍不注意,容易在所在国家引起环境纠纷。

第三,劳工问题。

近年来,在海外的中国企业中,劳资纠纷问题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一方面我方企业劳工权益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当劳资纠纷发生时,当地政府往往更多从 工人利益出发,给企业处理此类问题带来了难度。上海汽车并购韩国双龙就因为工会的强硬干扰而使企业险些走入死境。

第四,技术壁垒、知识产权特别是技术标准的困扰。

标准本来是一个公开的概念,专利是一个私有的、独占的概念。发达国家先设好了一个标准,发展中国家必须按他的游戏规则办,这个标准因此变成专利,实际上阻碍了自由贸易。要反制这个规则不是靠企业能做得到的,需要整个国家的力量来做这件事。商务部2007年在WTO谈判当中,已经提交了这个议题。

第五,.中国很多企业家缺乏创新的意识。

第六,.中国企业品牌与质量的意识淡薄,不仅是产品,还包括包装。

第七,.制度性的因素的制约。比如在体制上的制约,包括人事、薪酬、审批的手续、外汇的管理等等。

第八,反倾销等保护主义色彩浓厚的贸易摩擦。这些摩擦使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屡屡受阻。

第九,.没有符合企业实际适应东道国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商业模式。

第十,.缺乏大量的国际化经营人才,无法适应国际规范的管理机制与运营模式。

化解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对策

中国企业走出去遇到了种种困难,要化解这些困难,除了企业自己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根据这么多年来的观察思考,我觉得在实际中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第一,在各大中心城市设立中国企业走出去咨询中心。

我在加拿大的时候,发现加拿大各个城市都有加拿大企业走出去的中心。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建立了很多招商引资的中心,现在中国企业要走出去,能不能由商务部牵头,在各个大的城市中心,建立一个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咨询中心,为这些走出去企业做一些服务。

第二,提前对投资国进行调查研究,制定详细、严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不要为走出去而走出去。每一个企业对自己是否走出去,一定要有清醒的目的,作出一个商业的判断,而不是响应政府的号召,来一个政治运动走出去,这样走出去,十个有九个会败阵回来。

第三,吃透国家参与签订的各种国际投资保护协定,在企业投资发生风险后,积极寻求国家主管部门和相关国际机构的帮助。

政府在这方面要做很多努力,帮助我们中国企业走出去,营造一个更好的气氛。中国企业走出去,就像一个孩子远走高飞,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更需要母亲的关 爱,更需要国家的关爱。政府应积极和国外签订投资保护协议,签订一些对保护公民的领事方面的条约,这些方面都是非常重要;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国外出现问题的 时候,中国大使馆、中国政府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第四,利用进出口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政策性金融力量,为企业“走出去”增设保障。

以往利用政策性金融手段的多为外贸企业,实际上这些政策性金融机构同样也可作为企业控制对外投资风险的“防火墙。

第五,创新金融政策,鼓励企业海外抄底。

现在去海外抄底有很好的时机,政府甚至可以成立一个有国际资本参与或参股的中国海外联合收购基金,把国际上有名的PE也吸引进来,也利用“外资”去收购合 适的“外资”,以及进行投资和并购。另外,政府应该帮助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海外抄底”。许多优秀的民营企业甚至比国企经营更务实、策略更灵活、更富有 效率,但却不像国企那样拥有雄厚的资金保障以及获得贷款。政府是否也可以考虑出台政策,让民营企业可以用房产、企业资产等做抵押获得资金进行海外并购和投 资,以及在税收和人才招聘上提供方便。

第六,政府与民间良性互动,积极应对知识产权困扰。

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倾销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加强政府交涉的力度。美国和西方很多国家政府为本国企业说话的冲动是非常强烈的。我们中国的政府官员,也要有 这种精神,在海外就要为中国的企业说话。在反倾销的问题上,在知识产权的问题上,我们做得不对的我们改,但是如果是滥用了反倾销,滥用了知识产权的一些做 法,滥用了商标法的做法,那么我们就要理直气壮地提出来,不能让我们的企业吃哑巴亏。

第七,以市场换市场,戴着洋帽子走出去。

以前跨国公司进中国,我们是以市场换技术。现在,我觉得,我们应该以市场换市场,如果你进来占用中国市场,那么,我同时也能够到你的市场去。组建一个联合 舰队或者联合企业,形成一个国际化的团队,这样可能带动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这样走出去,政治的敏感度也小一点。毕竟冷战了很多年,国外有一些民众对中 国还是有这样那样的政治偏见,如果我们能够戴着洋帽子走出去,慢慢淡化国外的一些政治偏见或其他成见。

第八,善于选拔使用国际化人才,特别是所在国本土人才。

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我们真正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外的政治、经济,法律,人文环境的这样一些人才的话,我们企业走出去,就会顺利得多。但是培养 一批国际化的人才,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到,所以我们在这个方面,也要借助于外力,也就是我们应该在国际化的,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尽可能的利用当地的人才, 利用当地的人才为我们服务。

第九,抄海外人才底,充分发挥海外华人特别是中国留学生的作用。

我们抄底海外的资产和企业时,还需要抄底那些能在当地经营这些企业的人才。现在华尔街大量的人才失业,裁员十万,中间有很多是我们的留学人员,很多是华裔 的人才,这是中国吸纳高端国际化人才的很好的机会。我们企业有时候走不出去就是因为缺乏人才,不懂国际上怎么运作,我们应该利用这些机会吸纳国际上一流的 经营人才,投资的人才,储备我们的人才。

第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回报当地社会。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起步较晚,除了在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的差距外,不适应国际竞争环境,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特别是不善于处理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关 系,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普遍问题。要注意与当地社区搞好关系,做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这样就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顺利实现本土化生存发 展。

  (作者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