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 培养国际化人才殊为关键

2015年7月24日

  潍柴国际在欧洲市场有不少投资,其在人才的运用上非常开放,身处全球化的大时代,“不能用三流的人才在国际一流的舞台上竞争”,潍柴国际董事长郎华强调,这是集团国际化过程的一个方针。

  在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尽管聘请国际化人才往往会花费不少财力和精力,但不少企业都认同潍柴的标准。

  全球化在新常态下的竞争,说到底是规则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不能没有国际化人才的支持,需要一大批在各个领域精通国际规则、精于国际谈判的人才。“中国每年有50万学生出国留学,海外有数以千万计的华人,但中国发展所需的国际化人才却十分匮乏。”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指出,全球化浪潮中有货物流动、资本流动,也包括人才流动。

  CCG针对北京中关村区域企业的研究发现,中关村与硅谷之间的最大差距体现在人才方面。中关村的国际人才比例不足1%,其中还有七八成的海归。“目前,对中国来说,国际人才通道建设的短板空前凸显。”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表示,在工作签证、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等方面缺乏相应的制度机制有力支撑,难以吸引全球优秀的人才。

  在解决中国人才流通问题的同时,也要做好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法政集团董事长王广发表示,今天的人才培养要前瞻20年以后的人才标准、国际产业标准和应用技术的变化,这样才不至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人才断档。

  王广发指出,目前大家谈得更多的是产业转型发展、走出去、引进来,涉及人才结构调整的较少,要积极推进教育接轨、人才接轨,实现人才的国际化、全球化。

文章选自《国际商报》A2版,2015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