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学人 | “渴才”时代,中国创新土壤如何播种全球智慧

2025年7月3日

神州学人网讯(记者 季昕)“谁掌握当代科技,谁就可能掌控世界。表面是贸易战,其实质是创新战,而创新靠人才!”在6月28日由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主办、全球化智库(CCG)协办的“2025全球人才峰会·中国人才50人论坛”上,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常务副主席张景安一针见血地点明当前全球竞争的核心。这场汇聚了来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及人才部门代表的论坛上,与会嘉宾聚焦中国在全球人才变局中的突围路径进行深度交流与探讨。

全球变局下,中国迎来引才“黄金窗口期”

当前,全球科技人才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张景安援引数据指出,美国科研资助体系的系统性收缩(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削减55%,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削减40%),导致70%在美科学家受访者萌生离意。欧洲则因技术自主焦虑正加紧布局人才争夺,但受限于吸引力不足,高水平人才流失同样严重,目前欧盟人工智能顶尖人才仅占全球10%。

“以华裔院士为代表的外国顶尖人才的引进和回流,正是中国吸引国际人才的黄金窗口期。”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陈亮认为,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应积极作为,把握这一战略机遇。

构建创新生态,政府要做好“园丁”

把握窗口期,关键在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政府要做创新生态的‘园丁’,而非急功近利的‘摘果人’。”中国组织人事报社原社长张宝忠以“六小龙”在杭州崛起为例,指出政府在其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当好创新生态的“园丁”。

杭州通过整合“城西科创大走廊”科创资源,在有效避免区域间竞争内耗的同时,构建了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使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出一片“创新雨林”。杭州经验也引发了多地“反思潮”。北京市通州区人才工作局局长孟志强表示,通州区正以杭州为样本进行对标研究,拿出最硬政策,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到城市副中心创新创业,近期重磅推出了“运河英才计划2.0版”,以全周期支持体系打造青年人才友好生态。

优化创新生态既需要“硬支持”,更需要“软环境”。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钟祖荣援引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时的“渴才”典故指出,领导干部不仅需要有爱才之心,更要通过专业化培训掌握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方,如此才能真正营造“渴才、爱才、尊才、敬才”的良好环境。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数字经济创新所部门负责人王铁铮同样认为,富有人文气息和文化活力的“软环境”更有利于吸引年轻人,使其在工作之余能享受慢时光、找到归属感。

挑战与突围:提升吸引力需精准施策

尽管机遇显现,但我国对国际顶尖人才的吸引力仍面临显著挑战。《自然》杂志2025年3月的调研显示,在1600多名参与调查的美国科研人员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人表示正考虑离开美国。北京市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天扬观察到,许多外籍科学家虽认可中国的引才诚意,但最终未选择中国。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语言、科研环境适应成本高及文化差异阻碍众多欧美人才来华;二是高能级国际科研平台和机构目前还不足。

科技部战略院科技治理与创新文化研究所所长何光喜抛出尖锐对比:中国科学院外籍博士后占比不足5%,而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研发中心外籍博士后超过50%。他建议,北京抢建国际科技组织集聚区建设,并承接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用稀缺科研平台吸引顶尖学者”。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人才发展处处长程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发展系教授陈书洁也强调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及产才融合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针对引才挑战,多位专家也开出破局“药方”: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总干事王辉耀呼吁公布中国“五星卡”发放数量消除信息差,并建议在中国驻外使领馆设置移民参赞前置“五星卡”审批;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孙一平强调推动职业资格的国际互认;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Stephen Jarislowsky讲席教授方涛认为需要提升人才制度的包容性;王铁铮则提出放宽来华留学生毕业留京政策,优化创业签证、实习就业等;国际生态发展联盟全球执行理事长黄海峰建议学习老一辈领导人开阔心胸,汇聚全球智慧,并重申“留学人员是中国改革开放重要的宝库”。

文章选自神州学人,2025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