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智库副秘书长张伟:以全球团结与规则协同构建负责任人工智能生态

2025年7月31日

7月27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5)“人工智能规则全球对话与协同发展”论坛在上海世博中心成功举办。作为论坛协办方之一,全球化智库(CCG)副秘书长、高级研究员张伟主持圆桌对话,与日本上智大学副校长森下哲朗、韩国个人信息保护部公私联合委员会数据处理标准小组主席金炳弼、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讲师魏光明、欧亚集团地缘科技总监鲁晓萌等多国专家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关键议题。

此次论坛汇聚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国际组织代表、政府官员、学界领袖与业界专家。司法部副部长武增、上海市副市长张亚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等中外嘉宾致辞中强调的“智能向善”“规则协同”“全球合作”,与李强总理在本届大会上提出的“人工智能应成为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高度呼应,为这场治理对话奠定了鲜明的价值共识——技术创新必须与全球团结同行,规则制定需以人类共同福祉为锚点。

■ 多元治理路径背后的共性命题

张伟观察到,从论坛交流与全球实践来看,不同司法管辖区的人工智能治理路径已呈现显著差异,却共同指向“创新与责任平衡”的核心命题。日本以《人工智能研究开发推进法》为框架,侧重通过立法推动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凸显发展导向;欧盟《人工智能法案》构建风险分级的全流程监管体系,强化风险防控逻辑;韩国则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建立专项风险评估机制,聚焦前沿技术的精准治理。这些实践既折射出各国文化传统、经济结构的差异,也让“如何在释放创新活力的同时筑牢责任边界”成为全球共识。

在张伟看来,中国的探索为这一共性命题提供了实践样本。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基本要求》中的分级分类监管,到《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里“监管沙盒”对创新的包容,再到《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将“增进人类福祉”列为首要原则,中国始终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的逻辑。这一思路既呼应了联合国《人工智能伦理使用原则》中“不伤害”“透明可解释”的核心要求,也践行了李强总理强调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治理理念,为全球提供了“发展与规范并行”的参考范式。

■ 从规则制定到效能落地:治理的核心挑战

张伟认为,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重心正从“规则制定”转向“规则协同”与“落地效能”。正如论坛中形成的共识,单纯的规则文本难以应对技术的跨境流动与快速迭代,需在实践中破解三大关键问题:

其一,如何避免规则成为“数字壁垒”。南方国家在治理能力上的短板,可能导致其在全球规则体系中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参与。这一问题的破解,需依托技术转移、能力建设等务实行动——中国倡导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通过数字素养培训、开源社区共建等举措,正为弥合这一鸿沟提供实践路径,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聚焦南方国家建设、弥合数字鸿沟”的呼吁形成呼应。

其二,如何构建实体化协作机制。规则协同离不开平台支撑。李强总理在WAIC2025上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并考虑将总部设在上海,与论坛中“全球治理需要行动力平台”的共识高度契合。从联合国设立“全球人工智能基金”(Global AI Fund)、到《经合组织(OECD)人工智能原则》,到本次论坛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地图2025”,可以看出AI治理工具正从理念层面向具象化演进,为各国经验互鉴提供了可操作的载体。

其三,如何平衡多元价值诉求。技术普惠、安全防控、创新活力等诉求并非对立,而需通过适应性框架实现协同。中国推动的“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在此显现优势:既强调通过“普及普惠”让技术红利惠及全球,也主张以“创新合作”深化基础研发协同,更倡导以“共同治理”凝聚多边共识,这与“智能向善”的全球价值导向形成共振。

■ 构建负责任生态:共识与行动的共振

张伟在发言中指出,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恰似一只充满活力的“小老虎”——潜力无限却需要明确其力量的边界。他认为,从论坛传递的信号看,构建负责任的全球AI生态,正形成三方面关键共识:

一是坚持多边主义治理平台。联合国作为全球治理主渠道的作用需进一步强化,同时需补充更具行动力的协作机制,让发展中国家在规则制定中拥有平等话语权,避免“小圈子”治理加剧全球失衡。

二是推动“理念—机制—工具”递进。从联合国伦理原则、各国立法实践,到“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地图”等具象工具,治理体系需形成闭环,让抽象共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指南。

三是强化政产学研协同。学界的理论探索、政界的规则设计、产业界的技术落地需形成合力,以联合国与OECD相关原则为指引,在立法框架中实现创新、责任与跨境合作的动态平衡。

从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看,构建负责任的全球AI生态,正成为跨越国界的共同行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的“人工智能伦理全球共识框架”凝聚着193个成员国的价值公约数;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与日本《人工智能研究开发推进法》的规则互鉴,探索着不同发展路径的协同可能;韩国的生成式AI风险评估机制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跨境监管研究,正为技术迭代中的风险防控提供多元样本。

这种全球行动的共振,更体现在平台与机制的共建上:WAIC这样的全球对话平台每年汇聚百余个国家的智慧,联合国全球人工智能基金为发展中国家AI治理能力建设提供支撑,而李强总理倡议的“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正呼应着国际社会对“实体化协作机制”的迫切需求。从中国与相关国家与国际组织推动的常态化全球对话,到上海打造“智能向善治理合作先行地”,再到CCG、中国政法大学等大学、智库机构参与的国际规则研究,中国的探索始终是全球协同网络的重要一环,而非孤立存在。

张伟认为,人工智能治理的核心,从来不是某一个国家的“独角戏”,而是全球智慧的“交响乐”。当联合国的伦理原则、各国的立法实践、企业的技术创新、智库的规则研究形成合力,当“南方国家”的治理能力在技术转移中提升,当跨境风险在多边机制中协同防控,才能真正让AI这只“新生力量的小老虎”沿着“向善”的轨道前行。这既是WAIC2025传递的鲜明信号,更是人类应对技术变革的必然选择——毕竟,人工智能的终极价值,从来都是服务全人类的共同福祉。

文章选自香港文汇报,2025年7月31日

关键词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