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调查指超八成海归回国后实现社会融入

2015年8月21日

  【中新网北京8月16日电】16日,《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在北京发布。该报告分析称,目前生物工程、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海归创业主要领域。与此同时,不熟悉国内创业环境成为主要障碍,海归对政府财政支持需求强烈。

  海归创业偏爱高新技术 对政府财政支持需求强

  这份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智联卓聘联合发布的报告指出,目前海归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生物工程/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贸易/批发/零售业、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产业、其他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占比分别为18.6%、13.6%、13.6%、10.2%、8.5%、8.5%。

  海归创业的城市呈现分散化趋势,不再高度集中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逐步扩大到东部沿海二三线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

  海归在选择创业城市时,考虑的主要因素集中在“该城市是否有较好的人脉关系”、“产业基础好”、“市场前景好”、“城市环境好”等方面。其次是基础设计、教育水平以及优惠政策的吸引。相比之下,房价和运营成本对创业者选择创业城市的影响相对较小。

  调查显示,海归创业能够获得丰富的创业资源。75%的海归创业者表示能够在国内获得良好的客户资源。

  但报告指出,海归创业的融资渠道仍较有限。数据显示,海归创业资金的来源中,来自创业者个人存款比例高达66.7%,其次是向朋友亲戚借款,比例为25%。来自银行贷款、国内风险投资、国内企业入股等金融渠道所得资金的比例较低。值得注意的是,在海归创业的资金来源中,基本没有国外风险投资和国外企业入股。

  另外,海归认为,在回国创业方面的劣势主要集中在“不会与政府打交道,遭遇行政审批阻碍”,“不适应国内人情社会,难以获得发展机会”,“不熟悉国内市场环境、战略制定不当”三方面,认为这三大因素为主要创业困难的人数占比分别为29.3%、26.3%、26.3%。

  此外,报告分析指,海归创业对市场开拓、政府财政支持需求最强烈。58.3%被调查者认为,需要政府解决科研资金申请过程中限制多的问题,50%希望政府加大科技创业资金支持力度,50%认为相关政策缺乏细节,落实困难。41.7%的人表示,国家政策很好,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贯彻落实。

  海归就业多选民营和外资企业 金融业受青睐

  《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指出,就业已成海归回国发展的主流选择,海归就业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海归就业的前十大产业中,金融业位列第一,比例占14.3%。

  在16日举办的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上,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智联卓聘联合发布了《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报告旨在全面展示近年来留学人员留学国家、专业方向、花费、收获等,并对留学人员回国原因以及就业、创业方向、状况等进行深入分析解读。

  该报告称,目前就业成为海归回国发展的主流选择,87%的海归在回国后选择就业。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同时,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汉等地对海归的吸引有所增加。

  统计数据显示,海归就业的单位类型呈现多样化,但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36.1%的海归在本土民营企业,26.7%的海归在外资企业,13.5%的海归在国有企业,8.9%的海归在事业单位,在政府部门和海归创业民营企业的各占2.7%。

  另外,海归就职的企业以500人以上的中、大型企业为主,31.2%的海归就职于100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45.3%的海归就职于50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

  报告还指出,在海归就业的前十大产业中,金融业最多,占14.3%,贸易/批发/零售业、房地产/建筑业、互联网分别占7.2%、6.9%、5.5%。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占比较小。

  在工作岗位方面,选择销售、市场的最多,占29.6%,选择生产/运营、研发、行政工作、人力资源和财物管理的海归分别占11.8%、12.9%、10.9%、8.3%和10.1%。

  此外,报告分析称,海归认为其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语言、沟通能力方面,但社会关系网络、求职时间、专业技能等成为就业短板。

  调查显示,47%的海归认为自身主要劣势体现在“国内的关系网络因在国外上学而断裂”,29.7%的海归认为“专业技能与国内名校学生相比优势不明显”,27.7%的海归认为自身丧失“挂职锻炼机会、难以找到政府部门工作”。认为“回国时间晚,赶不上国内招聘会”、“所学专业国内没有需求,国外实习经历不被认可”占比分别为26.7%和24.8%。

  报告还称,目前,海归的工作满意度偏低。调查显示,有36.4%的海归表示对工作满意,46.4%对目前的工作不满意,选择非常满意的仅有1.2%。

  另外,海归的跳槽比例较高。调查显示,76.5%的海归回国后有跳槽的经历,在跳槽的频率方面,2年内跳槽的占主流,比例达到39.5%,3到5年跳槽的海归占28.8%,5年以上再跳槽的仅占8.2%。

  据悉,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智联卓聘从2015年2月至7月合作开展了“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研究。课题组针对海归群体开展了网络调查,共收到913份问卷,样本中男性占54.9%,女性占45.1%。

  此次调查对象以80后和90后海归为主。海归留学的国家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为主。

  调查指超八成海归回国后实现社会融入

  2015年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海归回国后都能实现再融入。

  本次报告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和智联集团联合发布,调查对象以“80后”和“90后”海归为主,其中男性占54.9%,女性占45.1%。海归留学的国家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发达国家为主。

  报告指出,超过八成的海归回国后都能实现再融入,渐渐融入是主要类型,占54.4%,较快融入的占32.7%,一直很难融入的占12.9%,与2013年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海归一直难以融入国内环境”相比,海归的社会融入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融入的方式上,以自然融入、生活方式的本土化、自我心理调适、结交国内朋友为主,分别占比为58.7%、49.8%、46.7%、35.7%。参与国内社交、学术、商务活动,个人资本的跨国经营和转化也是融入国内环境的重要途径,分别占比20.2%、7.3%。

  调查显示,海归群体对留学价值持肯定态度,海归群体中,认为留学划算的占50.0%,不划算的占20.2%,说不清和不方便回答的分别占22.1%、7.7%。超过65%的海归认为可在5年内收回留学经济成本,认为3至5年收回经济成本的人数最多,占比为35.9%。

  智联集团首席执行官郭盛指出,从调研报告来看,海归的就业形势整体比较乐观,有经验的海归最值钱,但是仍有80%的海归认为现有薪资水平低于预期。海归仍然需要时间来适应国内就业和创业的环境,这需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积极开展文化、交流等活动,帮助海归人员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报告指出,海归回国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和省会。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汉等地对海归的吸引有所增加。

  海归就业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海归就业的前十大产业中,金融业最多,为14.3%,贸易/批发/零售业、房地产/建筑业、互联网分别占7.2%、6.9%、5.5%。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占比较小。

  报告指出,海归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新生物工程/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贸易/批发/零售业、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产业、其他服务业、节能环保这几个领域。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认为,海归拥有国际的人脉、国际的网络、国际的资本、国际的视野,创业资源丰富,是中国新时期引进外资的一种新方式,发动海归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将为中国未来的创新带来很大推动。

  文章选自中国新闻网,记者:张尼、丁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