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参考】90后海归就业创业日渐接地气
2015年9月15日
《2015年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报告》发布会现场
8月16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智联卓聘,在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上共同发布了《2015年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报告》。自今年2月起对913位海归进行问卷调查后获得的这份报告,反映出近年来留学人员的留学国家、专业方向、花费、收获、发展趋势等。
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回国的海归约180万人,其中2008年以后回国的就有110多万,“80后”、“90后”海归是职场上最为活跃的群体。CCG执行秘书长、海归研究博士苗绿告诉《青年参考》记者,这是中国的智库首次聚焦“80后”、“90后”海归,并将其作为就业创业的主体人群进行调研。
海归接地气,让民企能“用得上”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随着留学归国浪潮日渐汹涌,曾长期附加在海归身上的精英光环逐渐褪色。在年复一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中,海归和“土鳖”一样,找到理想的工作并不易。
《2015年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报告》显示,80%的海归认为现有薪资水平低于预期,超过60%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度低,76.5%的海归有跳槽经历。而在海归创业者中,41.9%有过失败经历,超过30%对自己的事业不满意。
不过,在苗绿看来,这并非海归的“专利”。如今的“80后”、“90后”视野广阔、心态年轻、敢于尝试未知事物,对工作不满意是很正常的反应,这种反应还可能成为事业成功的动力。在这点上,国内年轻人面临的状况别无二致。
更何况,海归毕竟属于相对精英的阶层,在工作中产生挫败感再正常不过。此外,常出现“水土不服”状况的归国留学生,比其他人更难适应大环境和文化冲突。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有36.1%的就业海归选择了本土民营企业,明显高于去年的23%。过去,由于语言优势、企业文化等因素,海归往往倾向于更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外企。今年,民企首次超过外企,成为海归最青睐的“东家”。
“一方面海归越来越接地气,让民企能‘用得上’。另一方面外企本土化,招收更多当地人才。”苗绿告诉《青年参考》记者,她本人特别支持海归与本土企业合作,因为这是“差异竞争的有利途径”,民企也更需要他们。“在对外投资超过对内投资的今天,海归的国际人脉和对国外的了解,将在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也能为‘一带一路’发展带来贡献。”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则认为,这说明外企在中国的发展放缓,加上中国对外企的政策倾斜不像前几年那么大,因此对人才的吸引力增长有限。而本土民营企业在“走出去”的压力下,对国际化人才有巨大需求,吸引人才的力度也不断提高。
此外,许多继承家族企业的民企二代都是海归,他们在招聘员工时自然对海归更感亲切。
海归要学会和政府打交道
报告指出,有近三成海归认为,回国创业的最大劣势是不会与政府打交道,遭遇行政审批阻碍;超过1/4的创业海归认为不适应国内人情社会,难以获得发展机会,同时也不熟悉国内市场环境,战略制定不当。
但苗绿认为,不必刻意渲染或扩大“海归不会和政府打交道”这个说法,这“不是特别大的事儿”。
“海归回国后,生活、文化、社会等大环境都要重新适应。政府就在那里,只是海归变了。”她告诉《青年参考》,“很多海归回国后跟父母都有冲突,对政府的政策也需要有适应的过程。”
事实上,中国政府对留学人员很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向海归创业者倾斜的政策,如吸引留学人才归国的“千人计划”、建设园区和办公室扶持海归创业、改善产业环境等。不久前,苗绿参加了统战部组织的海归内部培训,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国家政策,收获颇多。此外,很多风投公司老板自身是海归,在投资时对海归创业者更为青睐。
报告称,在创业阶段,海归最需要获得关于市场开拓、金融服务、创业场所等方面的帮助。
在创业政策需求方面,海归创业者更希望政府能解决科研资金申请过程限制较多、支持力度不够、政策难落实等问题。也有创业者表示,政府应在采购时优先选择海归创业企业的高新技术及产品。约41.7%的人则表示国家政策很好,但在执行过程中需贯彻落实。
苗绿指出,CCG成立8年来,每年都出很多报告,这份《2015年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报告》更聚焦于“80后”、“90后”,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代“非常有社会、人文和历史意义”,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
“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竞争,‘走出去’也是向优秀文化学习的过程。”她说,“海归的国际视野将在未来发挥更大优势。”
王辉耀也称,海归群体拥有国际人脉、视野、资本,创业资源丰富,是中国最好的人才库,中国的海归政策还可以进一步改善。中国需要完善相关政策,让更多海归安心回国创业,加强创新力度。
海归融入国内环境是“交互过程”
刚从美国留学回来到一家国企工作时,刘明哪里都看不惯,觉得到处都“不合理,不好”。和大多数没在国内工作过的海归一样,他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才逐渐接受规则社会和人情社会的碰撞。
“国外严格按规则来,但国内的规则更有弹性,处世之道更圆融。”他告诉《青年参考》记者,“经过摸索,有了一定的阅历后我开始转变观念,把理想化的东西变成人生智慧,学会人情世故、待人接物。”
看过“心灵鸡汤”《不抱怨的世界》后,刘明逐渐意识到,存在就有合理的一面,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要解决问题而非制造问题的,让世界更好、让别人更轻松才是正道。
苗绿告诉记者,西方价值观与中国有明显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单纯,崇尚规则、法制和制度,重视生活质量,尊重个人。在文化冲突和国内人脉断裂的情况下,不少海归出现了暂时的不适应,但大多能很快恢复。
报告指出,超过八成的海归回国后能实现再融入。逐渐融入是主要类型,占54.4%,较快融入的占32.7%,一直很难融入的占12.9%。与2013年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海归一直难融入国内环境”相比,海归的社会融入如今有了很大改善。
在融入方式上,以自然融入、生活方式的本土化、自我心理调适、结交国内朋友为主,分别占58.7%、49.8%、46.7%、35.7%。参与国内社交型/学术型/商务型活动、个人资本的跨国经营和转化也是融入国内环境的重要途径,分别占20.2%、7.3%。
苗绿建议留学生在海外读书期间,保持对国内的关注和与国内朋友的联系,多看国内的电视剧、新闻来了解环境,假期尽量回国实习,以此维护国内人脉。
在逐步适应的过程中,海归会被同化,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使企业管理更人性化。无论是技术、机制、商业模式还是企业文化,海归都能带来新的风气。
“这是交互的过程,双方都会改变。”苗绿告诉《青年参考》,CCG既有海归,也有本土同事。每周五,CCG都会举办例行的午餐会,所有人拿着苹果、饮料和三明治平等地畅所欲言,不再是传统的“领导说、员工听”的模式。
出国留学不要考虑“值不值”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海归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相比较高的留学成本,留学效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留学到底“划不划算”也成为热门话题。
但在苗绿看来,讨论留学“值不值”本身就“很可笑”,因为留学不是为了赚钱,高薪工作也不意味着价值。“留学的价值在于个人素养、生活方式和文化气质的改变。”她说。
不过,凭借广阔的人脉和优秀的专业素质,从长远看,海归的收入不会低。
《2015年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报告》显示,在海归群体中,认为留学划算的占50.0%,不划算的占20.2%,说不清和不方便回答的分别占22.1%、7.7%。超过65%的海归认为,可在5年内收回留学的经济成本;认为3~5年收回经济成本的人数最多,占比为35.9%;认为10年以上才能收回本的只有10.3%。
此外,出国成本的收回时间与海归的个人能力、就业单位性质、个人所在岗位、工作经验等因素密切相关。
王辉耀援引CCG的研究结果称,海归成功创业需要几方面因素,包括丰富的工作经验、高学历、优秀的团队、在社会网络中表现活跃等。
文章选自《青年参考》,2015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