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深港共谋科技合作打造全球创新中心

2015年12月22日

  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深圳地区生产总值的43.7%,达到7000多亿元。这一年,深圳GDP占全国GDP的2.5%,香港占全国的3%。在国际国内竞争格局日益复杂的新形势下,深港两地要实现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路在何方?


  在“推进科技合作共建深港创新圈”的深港合作中,专家普遍认为,深港两地应在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引下,在科技创新领域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级创新中心。


深港加强合作渐成共识  


  香港行政长官创新及科技顾问杨伟雄认为,创新及科技发展对于香港来说已刻不容缓,应当把握国家“十三五”规划新机遇,与深圳加强合作,达成双赢局面。目前香港约有40多家创业培训中心,而5年前只有3家,这说明香港科技企业发展日益蓬勃,创业气氛日渐浓厚。


  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指出,深圳发展到今天,和香港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转型升级的现阶段,两地在创新科技方面进行合作,潜力很大。


  深圳市原市委常委张思平说,过去深圳讲“深港合作”,香港主要讲和内地合作,后来讲和珠三角合作,现在才慢慢地讲要和深圳合作——这跟香港的变化有关:1997年,香港GDP占全国GDP的16%,深圳占1.7%。发展到去年,香港GDP占全国GDP的3%,深圳占2.5%。当前,深圳和香港都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都有合作的愿望和需求。


  深圳市政协副主席王璞认为,香港具有国际人才、国际网络、国际基础设施资源等优势,深圳具有创业激情,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充分发挥深港科技领域各自优势,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努力建成国际创新型示范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对服务于国家自贸区和“一带一路”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认为,深圳和香港优势互补特征十分明显,合则两利,合则双赢。应努力促进两地在创新资源、信息教育文化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推动正处在关键转型时期的深港两地提升区域竞争合力。


创新合作模式加快科技资源流动  


  张思平说,香港大学多,水平高,科研力量强;深圳科技产业基础十分雄厚,优势产业聚集,拥有大批创新创业的企业和企业家资源。深圳迫切需要科研人员,和深圳企业合作,又可为香港大学创造一个科研成果市场化的庞大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他建议组织香港的大学和深圳的企业家交流洽谈,由市场机制来推动深港科技合作。在此过程中,社会智库可以提供支持,两地政府积极创造环境。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表示,如果深港两地通力合作,有望继上海之后在中国打造又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如果两地不合作,深圳将会花很多的钱建大学,香港也会集聚科研产业,各做各的可能做得好,但要耽误5—10年的时间,而这5—10年就可能在中国的版图上落下,更不用说在全球竞争了。樊建平建议,深港合作目前应将重点放在高等教育、科技转化、科技服务以及医疗养老方面。


  王辉耀认为,国际人才是香港一个很大的优势,深圳现在很缺乏人才,香港和深圳可以加强人才合作,香港的高校应更多地到深圳来开分院或者合作办学,要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到香港设立研发中心,以充分利用香港的人才,在提升香港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带动内地发展。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郭万达提出,在深港联手建设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希望在源头创新方面得到国家的支持,两地政府间要有一个对创新愿景的规划。


  深圳市人大副主任蒋宇扬指出,香港和深圳合作,最好的契机是前海,这个平台香港可以充分介入,可以建设一些资本运作学院、商学院、金融学院。


  杨伟雄表示,国家“十三五”规划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中国的标准、中国的平台和中国的资金也要“走出去”,香港的软实力绝对可以帮助中国的标准和平台变成世界的标准与平台。在此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是先要将香港特区及深港合作有效融入国家体系,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协同效应。


突破阻隔搭建两地科技创新生态链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邵善波认为,香港和深圳两地合作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干。


  香港应科院王明鑫建议在开发大项目时,两地政府科研资金放在一起,允许跨境使用。


  王辉耀认为,需要让深港人才更方便地流动,比如出台一个签证很方便的香港、深圳人才卡,让两地人才来回流动。同时,设备、仪器也亟待解决跨境通关的问题。郭万达认为,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在深港合作中,应该进一步打破两地在制度、法律等层面上的阻隔,科技创新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文章选自《中国经济时报》,2015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