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周边城市可作广深“科研卫星城”
2015年12月28日羊城晚报讯 记者张林报道:在刚刚闭幕的第17届留交会上,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发布了2015年度“最具成长潜力的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全国共有14家企业上榜,而引人注意的是,其中竟有10家企业来自江浙,其余4家分别来自深圳、武汉、长沙和重庆,广州无企业上榜。
江浙企业家认为,广州和深圳拥有有核心资源和城市商圈,珠三角企业家可以借鉴江浙沪“卫星城”模式,把科技研发基地放在广深,享受高端人才和科技资源,把公司主体放在周边城市,享受政策补贴。
江浙企业家:珠三角可推“卫星城”模式
“卓永健康”2014年年底落户在杭州,总裁胡宏毅说,上海有“三高”——人力成本高、房租高、运营成本高,不太适合创业型企业。“我们选择杭州是因为距离上海近,杭州相对来说政策好,政府资金支持力度大,比如落户以后的一次性资助。”胡宏毅说。
另一家上榜企业江苏华亿细胞组织工程有限公司2009年落户江苏泰州中国医药城,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申淼说,泰州政府对中国医药城的扶持力度比较大,有一些退税,税率也比较低,不到3.4%。生物医药公司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需要不断申报项目,目前该公司的人工皮肤临床实验在上海某家医院快做完了,明年进行最后申报。这个过程,政府给了很多支持,比如绿色通道,大大缩短申报时间,预计明年可拿到三类医疗器械证明。“有了泰州中国医药城的扶持,我们可以加快投产时间,这就是我们落户泰州的主要原因。”申淼说。
同时,两位企业家表示,由于上海有非常好的医疗资源、科技条件、金融环境和高端人才,但上海的大型企业和外企多,创业成本高,相比之下,上海周边的杭州、泰州、常州、无锡等城市有比较好的扶持条件和政府优惠,所以很多企业把科技研发基地放在上海,把公司主体和生产基地放在江浙,“我们在上海得到的政策支持相对小,因此落户在政策支持力度大的周边城市,一方面利用上海的天然优势,另一方面享受周边城市的政府补贴。”
这种模式能否在珠三角使用?两位企业家表示,珠三角同样存在这样的条件,核心资源和城市商圈都集中在广州和深圳,企业就可以落户周边的佛山、东莞、中山等城市,成为广州和深圳的“科研卫星城”。“我在广州生活过几年,觉得广州是个很宜居宜业的城市,有朋友在这的上市公司发展得不错。”胡宏毅说。
京沪人才新政:广州可结合实际借鉴
截至2014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351.84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80.96万人,单去年就达到36.5万人,创历史新高,“双创”战略创造了新一轮海归回国机遇。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说,上海“人才新政20条”实现了突破,比如以前海归申请绿卡要进入“千人计划”或投资多少百万,现在只要收入达到60万元年薪,纳税达到12万元连续四年以上就可以获得绿卡。又如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留学,以前是不能工作的,如果工作,马上作为“三非”打击对象,现在开放了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工作。此外,申请外国专家证或者申请签证,不再受60岁年龄的限制等。
除了上海外,北京“人才新政8条”简化了外籍高层人才永久居留证办理程序,简化外籍高层次人才签证及居留办理程序,为外籍人士创业就业提供便利。
王辉耀说,中关村和硅谷的人才总量都是一百万人左右,但硅谷50%以上都来自于世界各地,这50%里的外来出生人口达到70%。中关村也有一百万人,外来人口不到1%,这1%里70%都是海归,而不是纯正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人才。对此,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探索了中关村“人才新政10条”,比如建议给拿了绿卡的外籍人员发放临时身份证,纳入身份证管理系统,这样他们就可以办银行开户口等。又如,来自斯坦福、哈佛、牛津、剑桥等优秀学生可以来中国工作,可以给他们提供实习签证。再如,设立中关村出入镜管理分局,创新外籍人员监管模式,建立负面清单制度等。
对于京沪提出的“人才新政”,广州能否借鉴?王辉耀表示,广州的积分入户制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已经相当完善,上述京沪的“人才新政”,广州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
文章选自《羊城晚报》,2015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