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经】招才引智更要防人才流失

2016年1月8日

  在全球人才激烈竞争的新背景下,中国正从过去引进资金转型到未来的招才引智,进一步提升人才强国战略。中国公安部日前宣布,根据《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将扩大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外国人工作单位范围: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商投资研发中心等7类企业、事业单位任职,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外国人,可申请在中国永久居留。


  中国“绿卡”进一步扩围,意味着中国进一步对外包容开放,面向全世界招才引智。


  然而有数据表明,我国流失海外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这说明中国绿卡扩围能否实现吸引高端人才初衷,关键在于要打造良好的国内环境和机制。


 

“绿卡”扩围  


  “绿卡”全称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中国“绿卡”的申请,是依据2004年8月开始实施《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


  该办法规定,对在中国有关机构任职的外国籍高层次人才,在中国有较高数额直接投资的外国籍投资者、对我国有重大突出贡献或国家特别需要的人员以及夫妻团聚、未成年人投靠父母、老年人投靠亲属等家庭团聚人员,可以授予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而根据公安部日前公布的《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公安部决定扩大申请在华永久居留的外国人的工作单位范围。包括7类企业、事业机构任职,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外国人,可申请在中国永久居留。这7类机构都是偏向于高科技研发中心。


  据日前公安部副部长黄明介绍,即将实行的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政策将进一步扩大签发对象,调整各类永久居留申请的情形,放宽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的条件。


  黄明称,9月15号,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这次改革涉及外国人永久居留的申请条件、资格待遇、受理审批程序、日常服务管理以及相关的工作保障等多个方面,是对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制度的一次全面改革和创新。


  黄明介绍,即将实行的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政策将更加科学合理、开放务实,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签发对象进一步扩大,调整各类永久居留申请的情形,放宽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的条件。


  二是资格待遇进一步落实,建立社会融入机制,健全并落实相关待遇。


  三是受理审批进一步便利,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机制,受理审批流程更加规范和优化。


  四是服务管理进一步完善。坚持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的制度。不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所有这些,对促进和服务对外开放,吸引和集聚更多的优秀人才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绿卡”进一步扩围,意味着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向全世界吸引创新人才。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认为,扩大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外国人工作单位范围,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表现。


  田国强说,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点在于创新,这需要中国从全世界“招揽”人才,而吸引海外人才就要为其提供包括方便的出入境服务等一系列便利。


  上海美国商会会长季瑞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企业来华经商,对人才自由流动的这一要素非常看重。尤其是研发创新型企业,非常重视研究型人才的自由流动。中国绿卡政策、签证政策进一步放宽,使外企来华投资经营更便捷。


  事实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持续高速增长大国,中国对外国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但中国的绿卡经常被称为“世界上最难拿到的绿卡”。


  据汇丰集团《外派人员调查报告2014》显示,中国仅次于瑞士、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具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国。而与之相对的是,中国的外籍人员占中国人口的比例仅为0.06%,远低于发达国家10.8%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2%,甚至低于印度的0.4%。不管这份数据的简单对比是否有意义,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扎根”中国的外国人才太少,根源之一就是中国是外国人最难拿到“绿卡”的国家。统计数据显示,自2004年我国实行“绿卡”制度至2011年年底,总共只有4700多张“绿卡”发放,年均发放量248张,而彼时在华常住的外籍人口已达60万,而美国一年发放的绿卡数量就达100万张,很多发达国家每年也是几万张,几十万张。


  申请的门槛高,有一些硬性要求过于刻板,导致中国绿卡的发放量极少。与西方国家通常不看职位,而看重学历、语言水平和在本国工作经验的绿卡制度不同,中国的绿卡在职称和任职年限等方面的规定相对比较不灵活,导致中国绿卡门槛较高。


  居留门槛过高,直接导致了我国的“移民赤字”问题。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蓝皮书,目前中国内地海外移民存量已达934.3万人,而在我国有合法居留身份的外国人仅为84.89万人,移民赤字高达到849.4万人。移民赤字问题反映了我国人才流失、资金流失的基本事实;也反映了我国外流的人才和资金并没有得到相应补充。


防人才流失更重要  


  2013年,中国留学回国人数达到35.35万人,是同期出国留学人数的85.41%,这似乎可以证明,我国人才流失的情况有所好转。但实际上,近年来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依然居世界首位,如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而这些人才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来说非常重要。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认为,人才流失反映出中国科研硬件和软件的不足。在硬件上,一方面是科研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一方面是设备运行低效。例如,在国外,即使在研究生阶段,中国留学生也可以使用价格高昂的先进仪器做实验,而回国之后,他们却发现好仪器都在少数人手中,一年也用不了几次。这是很多理工科留学人员不愿意回国的重要原因。


  在软件方面,我国科研管理体制方面依旧不健全,很多科研人员都把精力放在拿课题上,而不重视课题最后的结果,产生许多无用的、应付的科研成果,导致大量科研经费的浪费,学术腐败事件也时有发生。


  王辉耀还认为,许多留学人员回国后都存在于体制外,不仅缺乏参政议政的渠道,无法发表自己的意见,由于没有职称,在申请科研项目上也会遇到阻碍,造成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的差异,也是不少留学生不愿归国的原因。


  一个连本国留学生都吸引不了的科研环境,自然也无法吸引国外的研究者。2012年12月,《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曾发表过一份涉及生物学、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材料学四个领域,囊括16个国家1.7万位研究者的迁移情况的调查报告,在调查中,面对“你觉得2020年哪个国家会在你所在的研究领域领导世界”这个问题,生物学与物理学的受访者超过60%将中国列为选项之一。不过,仅有8%的人表示他们打算移居中国——他们更愿意去美国、欧洲、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亚。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顺应社会呼吁和期许,扩大“绿卡”申请范围,放宽“绿卡”门槛。毫无疑问,这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表达了我国在吸引国际人才上的诚意和努力,必定有利于吸引国际人才来华创业,让国际人才在中国的发展中发挥出更大作用。从这点上说,我国扩大“绿卡”申请范围,让外国人相对更容易申请到中国“绿卡”,这符合国际惯例和趋势,应当肯定。


  然而,应当看到的一点是,我国的工资收入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而且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阻挡了很多国际人才来华工作的步伐。换言之,即便我国放宽了“绿卡”门槛,也很难吸引到大量我国需要的国际人才,这只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相反,相比较我国吸引国际人才来说,我国本土人才流失更为严峻。


  虽然这两年来,从表面上看,我国人才流失现象有所好转,留学生回国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很多回国的留学生并不能算是人才,他们很快就由“海归”沦为“海待”,顶尖人才的流失格局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而这类人才恰恰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相当重要。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讲座教授、CCG副主任崔大伟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希望吸引更多的海归,并不仅仅是硬件,比如更多的投资或者新设备。实际上软环境里是非常重要的。软环境就是一种科研文化、机制文化,谁来负责这个机制,它的价值观如何。是否存在一些国际化的眼光,还是一种内在保护主义,他们只是在原有的老原则和关系上去做事情的,还是希望让中国变成一个全球化的科研基地。


  崔大伟认为,当前中国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不是钱,不是资金,也不是这些情感上的移动性,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如何吸引到更多高质量的海外人才,就是我们机构的组织文化,这些文化如何能够改进,如何允许那些海归回来,手中有权利来开展自己的工作。还有把他们能够积极引进来,给他们权利,让他们去掌控这个机构,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


文章选自《新产经》,记者:董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