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2016华商经济现新机遇
2016年2月5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催生了中国创新创业的新热潮。近几年的“弄潮者”中,海外华商的身影尤其令人瞩目——2015年,先后有华创会、首届世界华侨华人工商大会、中广村华侨华人创业大会、中侨商投资企业协会科技创新委员会成立大会等助力海外侨胞回国创业的数项重大活动接连举办。几年以来,成千上万的华人华侨精英怀揣丰厚学识、高端技术、成熟项目,回到中国这片热土创业。
万侨创新引新归国潮?
2014年12月在北京发布的第四部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4)》指出, 凭借与内地的天然联系,港台与海外华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 fr46ucbcr4x业数量占中国外资企业的70%以上,投资资金数量占中国引进外资的60%以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海外华商回中国投资仍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制造业领域,但对中国高科技、互联网、IT、现代服务业以及艺术领域的投资也在不断提升。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不少有为祖(籍)国服务、到中国创业激情和意愿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回归,进行创业。2009年,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在第二届百名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评选暨表彰活动中对100位回国创业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进行表彰。评选入选者大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出国留学并在学成后留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平均年龄47岁,平均回国创业7年,95%的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分别在中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创业。他们或回国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被国企聘为高级技术、管理人员,或被知名高校聘为校长、院长、学科带头人。
归国投身创新创业领域,正成为越来越多海外华侨华人的发展选项。“2008年国家实施‘千人计划’以来,越来越多华侨华人专业人士选择回国发展,占我国引进高端科技人才90%以上。”在2015年11月30日举行的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科技创新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如是描述过去几年间华侨华人回国发展的趋势:他们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经济效益越来越好,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裘援平表示,海归回国潮是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在最近两年左右的时间里逐步形成的,如今每年都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在增加。“这意味着,中国的强大,对我们海外华侨华人形成了越来越强的凝聚力,他们纷纷选择学成之后为家乡、为祖(籍)国的发展贡献力量,这是个大趋势。”。
从2013年第三批侨务重点华侨华人创业团队参评情况来看,参评的237个华侨华人创业团队均来自发达国家:其中近70%的团队来自北美,尤其是美国;这些创业团队的创业方向多为生物医药、新材料、物联网、互联网、电子信息等高新科技领域。这从侧面反映出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对中国高科技领域发展前景的肯定。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4年8月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海外华侨华专业人士报告(2014)》(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中国从21世纪开始成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和“人才环流”接纳国。该蓝皮书主编王辉耀说,“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是中国在海外庞大的人才库,是中国在海外招才引智的重要对象。中国需要从过去30年主要依靠海外华侨华人吸引外资参与中国建设转型到未来30年重点依靠海外华侨华人吸引外才参与中国发展。”
蓝皮书援引美国移民局、教育部等方面的资料指出,2000年由美国回流的中国留学生及学者总数达15000人。蓝皮书称,2008年在中国工作和创业的留学归国技术人员达30多万人。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政府通过“千人计划”引进人才达3319人,全国设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112个、留学人员创业园(简称“留创园”)260多个,其中4万多名留学生在留创园创业,入驻留创园的企业超过1.7万家, 中央“千人计划”创业人才有近80%的人落户在以留创园为主的孵化器中。
最近数据显示,作为“国字号”的人才工程,自2008年启动,截至第十一批,“千人计划”引才总数达5208人。里面有约计1/3的专家在进行创业。截至2015年底,中关村聚集“千人计划”人才达1091人,占全北市82%,占全中国21%;“海聚工程”424人,占北京地区70%。
探究万侨创新引新归国潮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爱国爱乡情结,有处在异国他乡“边缘”的不适,而更多的则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创业和工作机会等。经济的持续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侨华人看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
蓝皮书调查显示,在美国,硅谷华人精英中有43%的人愿意当下或将来回国工作,他们认为回国会比在美国有更好的发展,他们也更愿意选择在中国发展。
新成立的科技创新委员会,正是为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来华创新创业、发展事业搭建一个新平台。国务院侨办副主任谭天星介绍,首届会员共有243位,其中“千人计划”专家占35.7%,博士学位占73.9%,硕士以上学位占90.3%。可以说,这些会员都是回国创新创业的佼佼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权威性和代表性,所创办的企业也都是科技创新的典范。
在与会企业家看来,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可以把国外最新的科技动态更为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国内企业;另一方面,也可以把中国创新创业领域的需求和进展传递出去,实现国外高科技人才与国内企业之间的高效对接。
对于来华创业的华侨华人来说,参与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浪潮,既面临着中国市场带来的无限商机,也需要解决许多现实的困难。而协同合作,无疑是一个最佳选项。
事实上,近年来,为了吸引和服务更多海外科技人才、专业人士回国创新创业,除了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国家层面及各地政府也提供了各类支持。
今年以来,国务院侨办就在北京、天津、河北、福建、广东等地选择创新创业条件优异的地方,为华侨华人打造侨商产业聚居区和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基地“侨梦苑”,通过与地方政府携手合作,为侨胞回国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的服务。
“从中央到地方,我们都要努力为海外科技专业人士回国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因为只有具备这些条件,华侨华人才会彻底抱定要回国投资兴业的信心。”裘援平如是说。
乘“一带一路”东风 华商迎发展新机遇
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在2015年1月14日召开的全国侨办主任会议上表示,华侨华人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独特力量,能在其中发挥独特作用。侨务工作要引导、支持、帮助华侨华人参与到惠及中国和沿线周边国家的事业当中去。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华侨华人超4000万,海外侨胞具有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成熟的生产营销网络、广泛的政界商界人脉以及沟通中外的独特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大有作为。
为此,在去年3月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国务院侨办在论坛框架内举办了“华商领袖与华人智库圆桌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是其中的一大主题;去年7月,在由中国国务院侨办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主办的首届世界华侨华人工商大会上,引导全球华商组织、专业协会和著名侨商了解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创新驱动等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都是关键议题。
去年12月23日在北京发布的第五部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5)》显示,截至2011年,据保守估计,加上港澳台地区,全球华商资产总规模接近5万亿美元,侨港澳企业约占中国外资企业总数的70%,投资约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0%以上。特别是在东南亚,截至21世纪初,华人上市公司占整个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70%,华人资本占亚洲(除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以外)10个股票市场股值价值总额的66%。
蓝皮书指出,建设“一带一路”需打造的“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华侨华人都可发挥沟通与桥梁作用。
政策沟通方面,海外华商、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华侨华人社团、华文传媒、华裔新生代政治家的出现与良好发展,将对于中国与住在国或地区政治、经济、相关产业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与对接起到沟通与桥梁作用。
设施联通方面,中国参与一些国家的高铁建设可能成为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与有关国家的新的创新合作模式,即通过中国国内企业与当地华侨华人企业合作的方式承揽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方式进行投资。
贸易畅通方面,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在拓宽贸易领域、优化贸易结构、挖掘新的贸易增长点,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贸易等方面,海外华商、华侨华人专业人士通过与国内相关企业、机构对接合作可起到桥梁作用。如中国多地打造的侨梦苑、新型投资合作创业园区以及招商引智的“千人计划”等积极引导广大华商和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投身相关产业与贸易建设中。
资金融通方面,从融资模式来看,目前正在探讨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包括侨商银行的建立,推动中国国有、民营私营企业等直接对接海外华人资本进行投资。此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动的双边货币互换、人民币离岸结算等都将有助于海外华商资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文章选自侨报网,2016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