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顺娇:二线城市如何吸引人才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2016年2月18日

  2016年1月17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行。广东省东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陈顺娇出席论坛并参加“如何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圆桌讨论,分享了东莞作为夹缝生存的二线城市在人才工作方面的思考。

发言实录:

东莞大家不太陌生,更多停留在大家印象当中的东莞还是工人多、工厂多的劳动密集型城市,事实上在座的一些专家和领导也到过东莞,对东莞印象都是非常不错的。首先大家不会担心PM2.5太高的问题,也不会担心交通堵塞问题,同时经过30年发展工业基础非常好。目前来看,创业人才吸引优势越来越明显了。东莞从2008年开始提出产业转型升级,当时因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莞整个工业体系、生产总值等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最低的时候降到2%左右。经过几年调整,东莞今年生产总值已经突破6000亿,在全国地级市来说是不小的量了。我们整个产业转型的结构作为中央、省里地市样板的典型在推荐。

我认为整个过程中离不开东莞对人才工作的重视或者是前瞻性的规划,这里跟大家分享的是东莞作为夹在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中间,夹缝生存的二线城市,在人才工作方面的思考,值得跟大家一起探讨的话题。

作为二线城市,人才工作的发展首先离不开强有力的政府引导和带动。比如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科研院所、大学比较多,产业比较完善,大城市里哪怕领导不重视,人才自然往这边流。二线城市如果没有很好的顶层设计,在人才工作方面是举步维艰的。东莞也想了很多办法。一些专家提到人才工作目前事实上有一种上热下冷的态势,尤其在基层到了市一级,像东莞那样每年投入50亿推动人才工作的不多,有这样一个庞大的机构做这件事的不多。去到县一级就更加悲凄了,在领导的政绩观里,县一级、市一级没有人才概念,没有纳进去。东莞从去年开始就把人才工作纳入了人才考核的体系里面,从过去考核600分总分里3分的比重提到30分,这一个改变颠覆了过去领导干部对人才工作的印象。

第二方面,人才结构的规划或者优化要跟产业结构规划和发展同步。现在人才工作跟产业结构规划有点剥离的现象。以东莞例子来说,有不少千人专家到我们这里创业,为什么选择东莞来?西门子给千人专家800万美金创业经费,最后他落户在东莞,问他原因,东莞产业配套能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制造业角度是走在比较前面的。对于从事工业制造的人才来说,这方面优势可能会比北上广还要突出。我认为在地方发展人才工作的时候必须要有突出优势产业相结合。

第三方面,作为地方政府留人也是很重要的。不少专家跑了全国不少地方,最后选择落户东莞,对人才的承诺不敢说百分之百,也是尽可能满足。地方上特别高端的人才不是很多,我们也有一对一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制度,这样服务好本地、立足好本地形成了口碑。对二线城市来说,好的政府口碑对吸引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