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安保机制
2016年4月11日
2016年4月6日,“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员工安全与海外安保风险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牛冬杰)4月6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以下简称“CCG”)一带一路研究所举办的“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员工安全与海外安保风险研讨会”在京举行,探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企业员工安全与海外安保所面临的问题和应对之策。
近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国经济与人员加速“走出去”由此中国企业在海外利益安全保障也越来越多引起大家的关注。上海美国问题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倪建平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规模扩大对中国的学者和专业安保公司提出两个问题:一是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国内的安保公司如何强化“走出去”的意识,真正实现国际化;二是从预防海外安全风险的角度来说,海外企业如何做好与NGO等当地相关机构的协调工作。
海外安保是外交和国家安全事务的延伸和补充,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建立和完善我国海外公民人身和财产安保体系,组建中国自身的安保机制刻不容缓。与会专家表示,中国安保企业“走出去”要找准自身定位,不能简单照搬西方安保企业经验,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中国安保企业要形成全产业链布局和专业分工,企业需找准自身核心优势,差异化发展,最终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公民个人的海外安保需求,为中国安保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我们经常讲要学习美国的安保公司或者欧洲的安保公司的西方经验,但中国的企业有中国特点,为什么我们强调中国特色,因为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区面临的安保风险不一样,同一地区不同国家的企业面临的风险也不一样,所以每个国家要有自己的特色。”CCG一带一路研究所执行所长、研究员黄日涵表示,“除此之外,海外安保需要顶层设计,媒体作用需要充分发挥,基础情报动态研究也需要跟上。”
“‘走出去’的中国安保企业要有行业标准,中资机构要有专门机构、部门、人员来保证海外安全,政府要有专门机构监督海外安全政策的落实。”中国海外安全与防卫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新平指出,海外安全越来越重要,我们不能简单的以国内保安的观念和传统的做法来做海外安全。尤其是,海外公民的安全涉及到很多方面,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储殷从人力资源方面谈了对海外安保的看法。他指出海外安保的长线布局需要当地人脉的长期经营,国内相关的资源分散在各个机构、地区,有待收集、沉淀、整合。参考欧美的“旋转门”机制,放宽相关政策,促进部分科研机构、外交单位和军事单位的人才旋转到安保行业中来,有助于提升行业整体质量。国家应加强全球人才培养和人脉运用,提升与各国人才的粘性,建立信任。他建议设立海外安保信息的交流平台,鼓励海外企业、公民分享相关信息;建议国家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海外安保企业提供一定政策扶持,包括信息服务和情报分析。
文章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