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开门纳贤:中国迎来“国际人才红利”时代
2016年4月11日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记者张钟凯 鲁畅)四年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向“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教授请教了一个问题:您认为中美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一个是从全世界70多亿人里选拔人才,另一个是从13多亿人里选,这也是新加坡一位领袖曾说过的。”约瑟夫·奈教授这样回答。
如今,中美这一差距正在加速变小。国际移民组织与CCG日前联合发布的《世界移民报告2015》(以下称《报告》)的数据显示,全世界约有2.32亿国际移民,其中约一半的国际移民居住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10个高度城市化、高收入的国家,而中国虽然当前外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低,但正在成为新的国际移民目的地。
“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国内的劳动力迁移为经济增长作出很大贡献,而在劳动力成本升高、人口红利下降的趋势下,未来的发展要更多地依靠人才红利。”王辉耀说。
据王辉耀介绍,移民人才是发达国家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20世纪90年代,移民对新加坡GDP增长的贡献率一度超过40%,而在美国,移民获得的创新专利量占据了总量的三分之一,“中国在利用国际人才红利方面还有非常大的空间”。
中国的外国人口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增长在加速。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籍专业人士,各省市为吸引海外人才也竞相出台了各种奖励政策,《报告》指出,从2000到2013年间,中国的国际移民总量增长超过50%,北京、上海、香港位居全球城市前20名。
服务于国际人才引进的汉点公司总经理李娜表示,近三年来通过他们在中国寻求就业或实习的外国人不断增加,尤其是来自欧美地区的年轻人,“一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二是相比于国内,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
“中国是对外国人才最求贤若渴的国家,而且致力于让医疗等各种行业更加国际化,所以我们选择来这里。”在耶鲁北京中心实习的美国大学生垄尔斯顿·萨克里森告诉记者,她的父母去年11月来到北京,在某大型医院就职。
中国的国际人才政策从2004年发布《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开始加速,从国家“千人计划”到增加人才签证类别,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在招才引智方面更加开放和灵活。
继去年上海出台了人才新政20条探索吸引外国人才来华就业创业之后,今年年初,在CCG的参与推动下,公安部又公布了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中国第一个“绿卡”受理地点在中关村落户。
“最近我们已经接到很多省市人才管理机构有关‘绿卡’制度的咨询。”王辉耀说。
日前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千人计划”),敞开大门,不拘一格,柔性汇聚全球人才资源。创立国际人才合作组织,促进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
王辉耀指出,目前外国人才出入境和居留的行政手续还相对复杂,签证、居留、就业、入籍都由不同部门管理,当前中国建立专门的外国移民管理部门的时机已经成熟,同时也可以积极参与建设国际人才合作组织。
“我们有世贸组织(WTO)来促进贸易自由流动,也有必要打造服务于人才流动的WTO(World Talent Organization)。有了人才流,就能带动物流、资金流和创意流,经济就活了起来。”王辉耀说。
文章选自新华社,2016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