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民粹主义”搅局自由贸易 中国将成为“全球化”主力
2016年5月23日第二届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现场
5月15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举行了第二届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与会嘉宾龙永图、吴建民、崔明谟和郑永年等专家分别从自己的研究领域为世界发展与中国经济把脉。
全球化在西方受阻 中国将成为主力军
CCG主席、原中国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根本就不存在国家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这是一个伪命题。”
CCG主席、原中国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
龙永图认为,目前整个世界对全球化的认识很不一致,有些人认为全球化还在发展,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全球化正在倒退。特别是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全球化在倒退。有些人甚至认为全球化已经“死”了。
“美国媒体有一篇文章提到现在美国的大选实际上是民族主义和全球主义的对抗。特朗普代表民族主义,希拉里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美国长期以来的主流做法,就是推动全球化。”龙永图说。他认为这是美国在全球化问题上倒退。如果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美国走向单边主义,世界全球化的进程可能受到重大创伤。
龙永图认为,欧洲议会突然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也是反全球化的。他们完全是从欧洲的国家利益出发做出这个决议。但是,欧洲议会找到了“一个错误的题目和错误的目标”。欧洲议会可以在欧洲内部推行保护主义,但不能把中国当成一个靶子。
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
民粹主义是全球化的阻力
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今天的全球化面临巨大的挑战,世界范围内民粹主义的崛起,不仅有美国的特朗普,还有英国的工党……无论是右派的民粹主义,还是左派的民粹主义,都是非常麻烦的问题。”
郑永年认为:过去一轮的“全球化”主要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英美国家开始的。中国在1978年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不仅参与了全球化的进程,而且成为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动力。同时,中国本身也获得了巨大的好处,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GDP迅猛增长。
过去一轮全球化也带来了许多问题。郑永年总结说,自由贸易导致各个国家收入的分配不公、社会越来越分化。美国出现了“富豪经济”。他认为这是国家体制的问题。
从历史来看,民粹主义崛起不仅是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也是国际的问题。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也是从内部先出现问题,现在的风险仍然很高。郑永年认为,亚太地区是否会出现欧洲那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风险不能低估。
郑永年称,中国现在的外部环境不好,内部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也在反弹。对于这两种“主义”,各国控制能力不同,要尽量争取理性对待。中国在全球化当中获得了好处,也存在很多问题,要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来解决。内部问题要通过内部体制的改革来解决,对外则要通过更加开放的方式来化解。
原外交学院院长、原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民粹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反对改革。”

发言者为原外交学院院长、原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
中国人对于全球化的理解,吴建民认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加入WTO最困难的谈判不是跟外国人,而是跟中国人自己。”吴建民说。原因就在于有人认为“全球化是大阴谋”。但是全球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
全球化再往前走,阻力是什么?吴建民的答案是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它们不是中国人的发明,而是来自欧美,并出现了全球性的思潮。民粹主义打着为民请命的幌子“搞极端主义”。同样,吴建民认为民族主义也起源于外国。这种思想容易走极端,“一个国家在崛起的时候,民族主义会抬头。”他说。
TPP和亚投行是创新、要包容
龙永图:“TPP制定了一些新的规则,代表了世界贸易前瞻性的问题,我们就要包容,甚至采取支持的态度。”
龙永图对于TPP和亚投行的态度是一致的,他认为两者都是对全球经济贸易规则的创新和改变,外界应该以包容、开放和灵活的态度来对待。
龙永图表示,“根据亚洲基础设施发展的需要,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我们提出了亚投行,它是一种补充,要以包容的心态来对待”。“美国人要包容亚投行,中国人要包容TPP。”
郑永年:“现在西方经济遇到困难,他们搞贸易保护主义,搞民粹主义是必然的现象。接下来这段时间,即使中国未来10年保持5-6%的增长,也会成为强劲的全球化主力。
对于现行的国际经贸体制,郑永年认为,既然西方已经滑向民粹主义,中国的做法是“简单的接收就行”。中国应该避免对其作出政治化的解读。西方扛起的自由贸易大旗,中国应该接过来,但是要包容新的规则。“要做加法,增加规则。”郑永年说。
文章选自环球网,2016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