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忠:健全体制机制 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2016年5月25日

专家简介

张宝忠,中国组织人事报社社长,中国人才50人论坛专家委员会专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根本要靠引进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关键是用好科学家和科技人才。下面,我想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人才工作的指示精神,就创新人才管理,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完善人才流动机制,让创新血液自由流动

  流动创造价值,这是马克思《资本论》的一个重要观点。人才也是这样,所谓“人挪活,树挪死”。人才流动是人才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必然结果。

  当前,妨碍人才流动的壁垒依然存在,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不同性质单位之间流动困难,严重影响了人才的活力。我们应该重点思考,怎样让科研人员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流动起来,打通科研和市场的“旋转门”,使创新资源从实验室流向市场,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硅谷和斯坦福大学的融合互动,是个典范。斯坦福大学允许教师和研究人员到公司兼职;允许他们有1—2年时间离岗创业或兼职,学校保留其职位。斯坦福的很多教授都是双重身份,既是教授,又是企业家。很多科研成果直接在教授的公司就实现产业化。前两年,南京推出“科技九条”,一年时间就有144名科技人员“辞教下海”创业。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应该在这方面有所创新,打破束缚人才的制度羁绊,让创新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促进创新创造创业的深度融合,鼓励更多科技人员带着成果积极创业,使更多的“知本家”转化成“资本家”。

  二、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让创新人才潜心科研

  教授、副教授按论文篇数评定,甚至细化到第一作者多少分,第二作者多少分,用计算器算分评价一个人才,这种体系,逼着大家要靠论文吃饭。这不利于科技人才的成长,对科技创新非常有害。

  人才是干出来的,不是评出来的。袁隆平有句名言,“书本里长不出水稻,电脑里长不出水稻。”衡量人才不能光看论文。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威尔逊,获奖前5年仅发表过3篇论文。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应该看他实实在在的贡献,看他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要建立以实绩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引导人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工厂车间里。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人才适不适用,用人单位最清楚。要尊重用人单位的评价主体地位,有多大能耐、用在什么岗位、享受怎样的待遇,由用人单位说了算。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于求成,总想立竿见影,今年给经费,明年就要见闪光点。欲速则不达。要适当延长科研评价周期,给科技人才十年磨一剑,甚至三十年磨一剑的环境。

  近年来,一些地方也在不断探索,给我们很多启示。比如,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5年进行一次国际同行评估,鼓励科研人员潜心原始创新研究。最近,我到浙江调研,也发现了一个亮点。浙江把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权下放给高校,由高校自定标准、自主评聘、自主发证,不行的教授可以降为副教授,优秀的讲师可以直接聘为教授,竞争择优、能上能下,很好地解决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三、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让创新人才名利双收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有了很大改观。但是,也应看到,我国的富人群体中,不少是煤矿老板、地产老总、娱乐明星,真正靠科技致富的还不多,科研人员待遇普遍不高,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住房、子女教育等面临很多困难,无法专心于科研,一些青年科技人才甚至迫于生计放弃科研理想,转投其他行业。而在西方国家,有钱人大多是科技人才和创新企业家。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让科技人员体面地生活,关键一条,是要破除“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改革科研经费分配体制,把更多资源用在“人”而不是“物”上,提高科研经费中人力成本支出的比例,让科研人员正大光明地获得合理回报,而不是游走于弄虚作假的灰色地带,甚至走上科研腐败的不归之路。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硅谷的成功经验。在硅谷,人才最关心的是,你开给我的只有工资,还是既有工资又有期权?正是股权期权的激励,让高层次科技人才有了价值感。要加快推进分配体制改革,推动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鼓励引导企业推行股权分红激励,让人才在创新成果运用中有份额、有股权,让他们在自己专利产业化的过程中,增加合法收入,甚至实现“一朝致富”。

  四、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让创新人才用当其位

  现在,有这样一种不好的现象:一些科研人员不愿在第一线科研攻关,而总想去当什么长,或愿意到管理部门去,一个处长职位,十几个教授挤破头、争着当。科研人员做出一些成绩,组织对他的奖励,就是提拔到行政岗位做领导。有研究指出,“官本位”制约了中国科学大师的诞生,使很多具有科学大师潜质的年轻人都过早被埋没了。我们不否认,有少数优秀的科技拔尖人才,同时也是优秀的管理者,这样的人才走上领导岗位,对提高研究机构整体水平,非常有意义。但这样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对多数人来说,做管理还是做科研,只能选择一条道路。

  有一名千人计划专家说,中国不缺人才,缺的是机制。为什么在美国很多技术能够非常成功?就是做某一项技术的人可以做一辈子。技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好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应该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给创新人才提供条件,让他们心无旁骛地一辈子搞科研。

  五、完善人才管理机制,让创新人才“仰望星空”

  “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这是当前不少科研人员的生活状态。项目公关、填表、评审会挤占科研时间,产生越来越多的“兼职科学家”、“双休日科学家”,以致有人呼吁“给科学家一点发愣的时间”。

  现在,科研管理的一个问题是过度管理,用“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科研评估和检查项目繁多,内容繁杂,科研人员疲于应付,浪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安静与相对自由是科研人员梦寐以求的环境。对于把科学当作生命的人来说,任何管理都是多余的,我们能做的,就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当好“后勤部长”。我们的制度,不应设计成监督科学家工作的制度,而应设计成节省他们时间的制度,帮他们解决科研以外的困难,让他们全身心地工作。

  现在,一些单位的目标考核,要求人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结果出现一些“大路货”、“快餐式成果”。前些天,我看到一个资料,华为对失败项目组也是发奖金的,并且发的也不少。但科技人员要写一个象征性的借条,借未来的奖金,相信未来能做出好产品。华为公司的无线产品线,科研人员一度借了8年奖金,也就是8年没有成果,但最终无线产品线成了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对待人才,还是要有长远眼光,要有耐心,风物长宜放眼量。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真正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最终应该体现到文化层面去,使创新精神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成为弥漫在城市上空的空气。这需要我们形成敢于冒尖、勇于行动、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鼓励奇思妙想,包容“异端思维”,鼓励大众创新、草根创新。这样,整座城市才会有生机蓬勃的创造力,有喷薄涌动的创新力,有永不衰竭的原创力。

文章选自求是网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