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中企国际化道路愈加宽广
2016年5月26日在经济全球化愈发迅猛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走出去”,积极投身到全球竞争中。
诚然,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低速增长和调整的阶段,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较慢,新兴经济体亦遭遇诸多困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
企业如何在国内、国际的多重压力下进行突破,如何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如何加强经贸合作和国际人才竞争,如何把握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的全球化竞争水平……5月15日,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于北京举办的2016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官产学各界就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进行了深入探讨。
“十二五”期间,中国开放型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对外投资年均增长率达到13.1%,年直接投资额由“十二五”初期(2011年)的601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180亿美元。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外承包工程等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9.33亿美元承揽科特迪瓦阿比让港口项目、中建总公司以8.23亿美元承揽阿尔及利亚机场新航站楼项目、上海电气集团以26.36亿美元承揽埃及汉纳维燃煤电站项目……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等战略措施引领下,我国对外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开局良好。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1~4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914.5亿元,同比增长71.8%;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3840.2亿元,同比增长3.8%。海外并购也表现不俗,一季度海外并购项目142个,实际交易额165.6亿美元。
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会长崔明谟表示,目前,中国企业国际化正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十三五”规划指明了发展方向,“一带一路”建设在深入实施,国际产能合作、国际装备制造业合作在不断推进……这些都为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光大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陈爽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全球化,中国加入WTO、“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倡议,这些战略性的选择均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更多机会。“全球化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更大的舞台,也要求中国企业遵循全球化规则,加快企业竞争。”CCG主任王辉耀指出,中国企业如何在全新的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通过创新实现增长的路径,挖掘增长的新潜力;面对经济全球化,新一轮的企业竞争优势在哪里;如何整合全球资源、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如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经济的提质增效……都是摆在企业面前的课题。
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抓住战略机遇进一步加速“走出去”,崔明谟建议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事实上,“一带一路”建设已经给我国“走出去”企业带来了红利。据商务部统计,1~4月,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49.1亿美元,同比增长32%;在“一带一路”相关的60个国家承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1401个,新签合同额311.2亿美元,同比增长58.9%,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3%。
三一重工在“走出去”的10多年时间里,在美国、德国、印度、巴西等国投资了10个工厂。公司董事长唐修国透露,其海外分公司盈利能力最强的是印度。正如王辉耀所言,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要看到发达国家,也要看到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其人口众多,拥有很大的市场,GDP增速甚至超过中国。这样的国家孕育了很多机会,除机械重工,还包括能源、交通、环保、环境、城市建设等。“企业可以充分运用经贸合作区的优势,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通过此平台来开展全球化经营。”崔明谟认为。目前,我国已在34个国家建立经贸合作区70多个,吸引1200多家企业入区,其中就包括720多家中资企业。
切实做好属地化经营,融入东道国是与会专家与企业的共识。崔明谟表示,“走出去”的企业一定要坚持合法合规经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增加当地就业和税收。对此,唐修国的切身体会是:产品要适应当地客户的需求;要研究当地的经济,投资安排要契合当地的经济发展;要寻找最佳伙伴;要持之以恒打造自身品牌。陈爽则特别强调了要对接当地文化。
此外,全球化经营企业要努力提高防范和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培养全球化经营人才。加强对国外市场的调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企业“走出去”不仅要有战略思维,还要有战术考虑。
文章选自《国际商报》,2016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