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走出去”成全球化必然之选
2016年5月27日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之时,越来越多看似简单却不易回答的问题随即而至。是谁,又该什么时候“走出去”,为什么“走出去”,怎么“走出去”……在2016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与会者围绕上述系列问题展开了讨论。
是谁,该什么时候“走出去”
新希望集团的刘永好指出,中国企业“走出去”分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一批江浙人“走出去”,成为中国“走出去”的先锋。他们的个体规模比较小,但总体规模很大,有些已发展成很有影响力的企业。第二个阶段为国有企业大张旗鼓地“走出去”。第三阶段则是民营企业开始成建制地“走出去”。不同阶段的“走出去”有不同的特色,符合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基本格局。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席龙永图表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开始主要是依靠国有大企业的数量扩张。因为刚开始“走出去”,亏损和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国有企业基础好,有国家资金在背后支持,较为稳妥。一般情况下不鼓励中小企业两眼一摸黑地冒然“走出去”。当“走出去”大的格局形成后,如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的构架已经建立起来了,民营企业再“走出去”则比较合乎逻辑。
“走出去”无涉资本外逃
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当前,坊间有一种说法:企业税负不堪、投资机会减少、回报率下降,“走出去”其实是资本在找各种借口包装外逃。刘永好和“真格”天使投资基金徐小平对此进行了有力驳斥。
刘永好认为,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企业必须‘走出去’,不‘走出去’怎么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市场很大,但中国市场跟国际接轨是大势所趋,这是必须的,是国家的主体战略。在这个格局里,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投资是合法、合规的,是中国企业的必然之路,跟有些人通过地下钱庄等方式非法把钱带出去完全是两回事。”
徐小平强调,究其实质,“资本外逃”这个概念犹如吴建民批判的“与狼共舞”的概念如出一辙,是封闭思维、穷国思维和受害者思维。
“走出去”是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表示,当欧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时,中国的宏观经济要得到好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更多企业要到海外去寻找项目,尤其是资本、建设资源相配合的项目,带动国内的过剩产能输出。中国在宏观上需要投资海外、创造海外需求、创造海外对中国传统的需求,来推动贸易发展,进而持续助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国内的产业升级只能解决一小部分问题,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成建制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携起手来,系统性地去海外扩展。
三一重工的唐修国也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尤其汇率变化频繁。利用机会在全球进行资产配置是一种形式的未雨绸缪。譬如三一重工当前拥有1000多亿元资产、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如果不在有些国家进行本地化投资安排,利润就可能都被汇率“吃掉”。因此,投资海外是对资产进行全球性优化配置,是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的必经阶段。
文章选自《国际商报》,2016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