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华侨城投资逾千亿“落子”四川三大名镇

2016年6月8日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融合文化旅游、特色休闲等特色或是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日前,以“文化与新型城镇化”为主题的2016安仁论坛在四川安仁古镇举行。针对主题,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王永章认为,“文化+新型城镇化”是利用文化的力量让文化和相关行业深度融合,发展新的产业业态,要利用文化的价值和城镇化的平台,创造新的社会价值,让文化和城镇化都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他同时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不是统统要推倒重来,拆旧换新,而是要合理地、适度地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好传统古村落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此外,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传统古村落和历史文化街区的总体性保护。


  在论坛上,作为承办方之一的华侨城集团同时签约四川天回、安仁、黄龙溪三大名镇,“文化+旅游+城镇化”战略入川,投资逾千亿元。


“文化+旅游+城镇化”战略步入落地期


  据了解,此次华侨城签约的四川三大文化名镇投资逾千亿元,包括与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政府签订的“文化北城核心区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占地16.68平方公里,整体投资将达到2000亿元,其中华侨城集团将投资600亿元打造核心产业项目,将天回打造成为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华侨城集团还与成都市大邑县人民政府、成都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安仁项目”合作协议,项目占地约15平方公里,预计投资100亿元,将打造成为全国文化旅游带动型城镇化发展的典范项目。


  此外,还与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政府签署了“黄龙溪项目”合作意向协议,项目占地约10平方公里,预计投资500亿元,将打造文化体验、科技创意、生态观光、度假休闲“四位一体”的全新旅游度假目的地。


  华侨城集团方面表示,预计投资逾千亿元人民币对天回、安仁以及黄龙溪进行资源重整与升级改造,在“文化+旅游+城镇化”的新型模式下,让三个深具四川底蕴的历史名镇焕发新的活力,以“中国新型城镇化典范”的姿态走向国际。


  以中国主题公园领跑者而闻名、在主题公园和旅游地产方面有深厚沉淀的华侨城近期大动作频出,不仅在深圳签约“甘坑新镇”项目,还与甘孜州政府签署了海螺沟景区旅游整体开发合同,再加上此次三个新项目的签约,华侨城“文化+旅游+城镇化”战略正式进入落地期。


  华侨城集团公司党委常委、华侨城股份公司总裁王晓雯介绍,未来,华侨城将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建成若干个大型新型城镇化示范项目,并以“100个美丽乡村”计划,投资建设100座具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特色小镇,创造20万个创业和就业岗位,与城镇居民共同创业,实现共同富裕。为大力推进实施这一战略,华侨城还提出了“旅游+互联网+金融”的补偿模式,构建证券、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体系,为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有力的资本支持。


保留记忆 讲好小镇故事


  随着华侨城的签约,“文化+旅游+城镇化”发展引发关注。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文化旅游行业不断升级转型的过程中,在城镇化发展中融入文化旅游的做法引发各方嘉宾探讨。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论坛上,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赵冰谈到城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1994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23.5%,去年城镇化率已经上升到56.1%。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文化融合意义重大,如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将文化和城镇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表示,应该从整体驱动或者说整个过程这样的角度去看文化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把文化贯穿在整个城镇化的各个方面。如果我们把城镇化看作一个个体,那我觉得我们应该把文化看作是一个魂,把文化整个贯穿在城镇化中间。“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家鼓励发展1000个特色小镇,这让人兴奋和期待。很多人说全球化让城市区域同质化,特色小镇可以改变这个问题。”


  在很多人的理解中,特色小镇、尤其是古镇的保护和开发之间有着强烈的对立和冲突。在文化旅游+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传统的文化建设跟特色小镇发展的关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认为,如果以大拆大建的方式,文化特色会不断消解,文化脉络会断裂,文化认同会消失。人口外迁后古镇老城的空心化难以避免,从前的文化历史内涵,虚有其名。伴随着开发,居民的认同会越来越弱化。而文化的认同是消费到习惯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怎么保留好的记忆非常关键。


  他认为,活化文化景观,建设特色小镇,形成基于价值链的景观群非常重要,还要控制好发展速度,做好文化治理,讲好小镇的故事。


文化旅游的建设理念如何形成?


  在国外,新型城镇化出现在上世纪初的英国,而我国的乡镇古镇文化旅游也在不断活跃,与国外相比,注重文化旅游内涵的建设理念如何形成?




  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认为,在国际贸易下沉、GDP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旅游消费是新的增长点。中国有太多的大型城市,人们去到大城市就不会回来。但国外发达国家有更多的小镇文化,吸引了很多人回流,他们带回了旅游、文化、教育、医疗等等,也推动当地的发展。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在此过程中,古村落受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王永章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不是要推倒重来、拆旧换新,合理适度地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好传统古村落才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近些年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个别地区的政府和干部缺乏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一些历史文化遗存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冯骥才10多年来也一直呼吁加强保护。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个人认为除了错误观念的指导、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不到位外,文化部门的职责缺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他认为,“文化+新型城镇化”需要一大批有社会担当的有识之士,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传统古村落和历史文化街区的总体性保护。这个总体性既包括主体建筑,又包括人,还包括技艺和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


  “我理解的‘文化+’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可以改变城镇文化的格局、放大城镇化的视野、扩大城镇化的思路、凝练城镇化的主题,最后呈现城镇化的特色。所以‘文化+新型城镇化’是利用文化的力量让文化和相关行业深度融合,发展新的产业业态。利用文化的价值和城镇化的平台,创造新的社会价值,让文化和城镇化都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文章选自《南方日报》,2016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