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凯莉: 智库与媒体融合的三大机遇

2016年7月7日

 

  由中国最大的社会智库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主办的“2016中国智库创新峰会”近日在京举行。封面传媒副总裁、封面智库秘书长周凯莉从媒体与智库创新结合的角度展开阐述。她表示,自从党和国家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后,智库的社会产品供给的需求增加了,对设立智库的壁垒放开了,对智库的传播影响力要求提高了,智库和媒体有了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同时,赶上了时代的好形势,新媒体进入了成长爆发期,一方面智库智识的传播更须通过新媒体,进行专业化营造,另一方面媒体生产模式的创新得到市场的鼓励,市场也鼓励智库与媒体的融合。

 

以下是她的发言实录

智库与媒体融合的三大机遇

  其一,新媒体深耕垂直细分领域。以封面传媒为例,封面传媒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为战略布局空间,以智能推送、专业生产、用户聚合为内容特色,实现“封面,因人而异”,重新定义人与信息、人与服务、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重构互联网资讯和商业生态圈,从而实现重新联结世界。封面智库的战略方向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同时对互联网创新经济的探索、实践进行研究,主要以成长期的青年学者构成为主。媒体和智库在垂直细分领域上是统一的。

  其二,从操作层面上来讲,媒体和智库,又可以相辅相成。很多智库缺少信息收集、传播的渠道,媒体可以帮助智库来筛选信息、传播智识。媒体智库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方法论,媒体智库可以通过互联网联结公众、传播智识,最后发展成一个真正的创新型的智库。

  其三,从终极目标来看,媒体和智库都是为了满足公众对于信息的获知,对智慧的渴望,从而启迪人们改善生产生活,取得社会的进步。媒体智库作为一种创新型智库模式,前途远大。

新媒体智库得以存在的五个基本条件

  第一、智库必须是独立部门。智库在新媒体公司里,必然需要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它有可能是在一些新媒体公司里是并列于新闻部门存在的,或者至少是一级的事业部,比如凤凰智库,它不可能隶属于市场部或者产品运营中心,这样的媒体智库肯定不会成功。

  第二,这个媒体肯定要有创新力,它需要在互联网形态下更新一些知识,有远见、有勇气,它不可能是陈旧腐朽的媒体,这样的媒体也没有办法进行创新。

  第三,这个媒体可以为媒体智库产生多维度的传播,比如在App或广泛的微信、微博的公众平台,更可能是我们目前做的一些创新,通过VR和直播,对我们的智库产品进行一种传播。

  第四,我觉得需要利用互联网进行一些更新,因为智库和媒体是两个比较陈旧的模式,我们需要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一些颠覆、结构的创新。

  第五,媒体智库和所有的智库一样,需要有研究的人,运营的人和募资的人,但我们的研究力量和传统高校智库不可能相提并论,国内为数不多的专家可能在很多智库和民间智库都会挂职,而他们真正的第一身份是属于体制内的智库。这样民间智库研究方向就会有一些重叠,这时候我们运营的人才就非常重要了。打个比方,运营的人是心脏,专家是大脑,而通过媒体实现的传播力则相当于遍布全身的血管。

新媒体智库发展是三大要素

  第一,智库与新媒体形成深度互动。作为新媒体智库我觉得应该学习国际上最有名的,也是历史悠久的经济学人智库。同时,媒体智库也要有一些创新的地方,除了在App上进行传播之外,我们可以和媒体形成一种互动,比如在新闻事件和舆情发生之后,我们智库以自己的方式,比如研究报告、闭门研讨会、开放沙龙等做进一步的跟进,这样可以成为一条深度挖掘、深度传播的产品链。

  第二,智库在新媒体中重要的作用是打造产品矩阵。比如近几个月,我们封面智库就打造了研究报告、封面大讲堂、系列论坛、智库专访、封面思想家这五个基本产品,这是一个方面。封面智库在整个新媒体公司里不仅起到了知识的传播,公关平台的作用,市场的作用,甚至还有商业拓展的作用。

  第三,智库必须要有钱,这一点我非常有感触,因为其实我并不是什么智库专家,我是一个小而美的媒体智库运营人,所以我的一大目标是为智库募资,甚至为整个新媒体公司融资。这是我第二次再来做一个新媒体智库,我想方向是一样的,创新是不变的,我们不仅要去募资,而且要为整个新媒体公司的融资做一些事情,媒体智库是可以到资本市场上讲故事的。

  (根据周凯莉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16中国智库创新峰会”上的演讲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