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参考】海归创业要在新前沿发力

2016年8月8日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论坛上致辞。


  2016年7月31日,一年一度的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暨2016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在北京全国总工会职工之家饭店举行。该论坛到今年已是第11个年头,被称为“中国海归的盛会”。


  论坛的主办方欧美同学会,是由中国留学海外的归国同学组成的团体,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会员基础最广泛、最具影响力的留学人员民间团体。论坛的协办方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 是国内领先的国际化智库,致力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人才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


  论坛在当天早上9点正式开始,近7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戴均良在开场致辞时表示:“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现已成为广大留学人员创新创业问题深度交流、获取信息、建言献策的重要平台,而在今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这一论坛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


  参加论坛的嘉宾中有很多家喻户晓的商界大佬和风云人物: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跟徐小平一起驾驶过“新东方三驾马车”的王强,国内投资界先锋、信中利资本集团董事长汪潮涌,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以及被称为中国最大律师事务所的金杜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席王俊峰等。就像论坛嘉宾、万科前高管、现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所言,“欧美同学会确实有号召力,这一届依然大咖云集”。


  投资过新浪网的宽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关新,原计划在论坛前一天从上海飞到北京,不料航班在飞行途中遭遇恶劣天气返航。他不愿错过论坛,于是乘坐高铁北上。


  虽说这是一场形式较严肃的留学论坛,但参会嘉宾的真言妙语让现场气氛异常活跃,一个高潮接着又一个高潮。被称为“论坛网红”的徐小平说:“每次参加欧美同学会的活动都感到特别亲切,因为我也是欧美同学会的成员之一,是创业学院院长——享受正处级待遇。作为海归,我觉得自己是特殊的,因为我的工作一直跟留学、回国息息相关。过去20年中,前10年我在鼓励人们出国,后10年包括现在,我在鼓励人们回国。”


留学人员已成重要的新生力量

  

  论坛由开幕式和几个分论坛组成,讨论围绕海归创新创业展开。上午的两场分论坛中,参与嘉宾提到次数最多的词,就是海归人才。


  “我们知道以色列的科技创新排在全球前几,他们有一套非常优厚的人才吸引机制。”毛大庆提到了不久前去以色列特拉维夫走访的经历,“以色列有非常好的移民政策,好到什么地步?全球各地的创业者,只要项目被以色列的孵化器或投资人看中,愿意带着项目到他们那里发展,该国就提供优厚的绿卡、落户、购房、子女上学等政策。说到底就是,他们的移民政策飞快地跟上了国家对人才需求的总体战略……国家强调海归的重要性,事实上最终‘抓’的还是人,人是创造价值的唯一不竭动力。”


  近几年,中国在鼓励留学生回国发展方面屡屡出台新政策、新办法。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看来,中华留学大潮绵延百年,当前中国留学人员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时代,他们已成为重要的新生力量,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特殊作用。“新形势下,国家对留学人员高度关注,对留学报国事业大力支持。”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从1978年到2015年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已达404.21万人,其中有221.86万人选择回国发展。


  可以说,近几年,国家将对海归的关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去年5月召开的统战工作会议再次明确,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并对他们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


  王辉耀总结道:“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现场座无虚席。


“现在最前沿的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

  


  在远毅投资合伙人高毅看来,海归回国创业,不同年代有不同的优势,早年主要是跨文化交流的优势,而现在,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海归相比本土人才,主要拥有技术创新的优势。


  大约从2010年开始,围绕互联网展开的创业项目在国内渐趋热门,但到现在,业内人士关于互联网创业已有了新的看法。中国青年天使会创始会长杨宁表示:“这拨互联网的发展现在已接近尾声,我认为互联网没啥可干的了,现在世界在步入新的时代,比如人工智能、机器人及虚拟现实等。”


  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力军是留学日本的博士,2005年回国创业后,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及溅射靶材的研发,相关产品打破了美日等跨国公司形成的垄断。对长期深耕制造业的姚力军来说,中国制造业的情形和前几年相比“很让人担心”。他说:“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现在在有利的一端,但很有可能要到另一边去了。我们正在丧失竞争力——人口红利不见了,原材料涨价厉害,人们的价值观也因为时代巨变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扭曲,未来我们面临的挑战不可小觑。”


  不过,在京都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醒生看来,“国家现在创新力不够,但我们依然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而且中国的资本在努力兼并吸纳全球顶尖的高科技公司。不久前,美的集团正式宣布收购全球顶尖的智能机器人公司德国卡库,这是非常好的迹象”。


  “互联网的高峰已经过去,现在最前沿的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张醒生表示,“在美国彻底实现新一代智能制造前,中国还有4~5年的窗口期,这是留给我们为数不多的机会,海归在这方面更要发力,我相信中国人有冲劲儿和干劲儿。”


大咖说


  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


  “前几十年是中国学生留学海外,现在这一趋势转过来了。除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回国发展,还有不少外国人才来到中国工作。如果说前几十年是中国人才的国际化,现在就是国际人才的中国化。”


  北京金杜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席王俊峰:


  “我觉得海归是很了不起的,‘海’是前提,‘归’是目的,如果‘海’了不‘归’就提不到报国的层面,现在有很多海归考公务员进入体制内,我觉得他们可以勇于尝试各种选择。”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刘星:


  “从创业角度看,如果说过去5年中国主要是商业模式的创新,那未来5年更多的是科技的创新,跟科技和实体有关的创业项目,在未来热度会超过互联网企业。”


  红瑞资本CEO陈剖建:


  “在过去3年中,我见过很多创业者,其中90%的创业项目我不看好。一方面我在思考自己的学识是否有限,导致很多项目看不懂;另一方面我也在思考,现在的创业者是不是太多了,国内创业是不是已经出现泡沫?”


  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


  “前段时间我在日本参加一个论坛,去的都是日本企业界的大咖,比如东芝株式会社的老总,会场内秩序井然,4小时的活动期间没人围着大咖换名片,社交都在会场外进行,会议会准时开始。我们最近在说老虎吃人、要讲规矩,我觉得这一点对创业也适用。”


  宁波江丰电子公司董事长姚力军:


  “我是留日海归,在日本待过多年,很推崇日本文化中的三点,第一是遵守时间,第二是遵守规则,第三是遵守承诺。对现在普遍浮躁的创业者来说,做到这三点,我相信会有比较好的结局。”


  香港地铁中国区CEO易岷:


  “我建议回国创业的年轻海归做好两件事,第一是尊敬工匠精神,这是我们传统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第二要敬畏资本。我认识的一个年轻创业海归,有一天发微信说融到A轮了,过两天又说买了一辆特斯拉,之后又说租到办公室了,目标是上市,后面就没了……相信这是很多投资人熟悉的状况。我呼吁现在的年轻人,不论怎样都要具备跟工匠精神一样的职业经理人精神,你要学会如何运作资本,学会怎样对资本负责,没有职业经理人的精神是走不远的。”


  中国青年天使会创始会长杨宁:


  “现在我们天天喊创业创新,但创业者和投资人如果不沉下心来做事,就是在浪费很多人的财富和时间。我建议大家一门心思做好一件事,哪怕只是做技术高端的圆珠笔芯,一样有前途。”


  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


  “作为投资人,经常有人问我,为何投这个,为何投那个,其实原因很简单,我投你,就是因为你做的事情比我牛气,至少我和徐小平是这样。”



文章选自《青年参考》,2016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