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峰: 国内人才发展必须要与国际发展相结合
2016年8月15日
2016年7月31日,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暨2016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在北京举行,该活动已经连续举办第十一届,被称为“中国海归一年一度的盛会”。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席、CCG副主席王俊峰参加了本届论坛并在圆桌论坛一“新时期海归企业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与影响”中担任研讨嘉宾。他指出,海归回来要了解国情、融入国情才能发挥作用,不能简单地估计中国的国际化程度、水平。海归有特殊的学习机遇和体验,希望有更多的海归回国发挥更大的作用,释放更多作为人才的价值和力量。
海归这些年越来越被关注,因为国际化很重要,大家觉得其实是人的流动带动了资本的流动,文化的流动。我刚才看说,到现在我们国家有400万人回国,如果这个数字是准确的,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十几亿人口,大概千分之二或者多一点点,回来的海归只有一点点,比较稀缺,但海归是人才这是没有问题的。
我当年创立金杜在1993年,那时候还没有那么多海归,来了的话肯定就当我们合伙人了。那时候我们找人才,很大的先决条件就是能说英文,但是今天毕业的海归已经很多了。海归创业也不仅仅是高科技,不仅仅是说做投资,只要他回国创业。
不管海归做什么,我们首先关心的是国家对海归怎样支持,如果是一种特殊的人才资源,海归一出国的时候就应该把信息掌握好,按体制内甚至超体制内的人对待,海归回来了应该有特殊的人才组织渠道给他们进行国情培训,便于他找到合适的路径,当然绝大多数海归是自己创业的。
如果如何让海归这么稀缺的人才能去引领,能去示范,这是个很大的课题。我们用“一带一路”引导海归,甚至国家应该在特殊领域,特殊部门规定必须要有多大比例的企规人才参加才是有意义的。比如我们国家参与香港工作的领导团队里面应该有海归在,这很重要,因为这样便于跟香港国际化的问题去融合、理解、共识等等方面。还有一点,我看到好多大学生毕业以后就到体制内当官了,我觉得这是非常难得的经历。因为国家最大的国情就是政治体制的国情,不学习的话你没有办法深刻的理解,也没有办法深刻的去把握。
本文根据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席、CCG副主席王俊峰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暨2016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