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创业合伙人比商业模式更重要

2016年8月18日



  徐小平是“人生导师”、“留学教父”、“新东方三驾马车”之一,加诸在他身上有诸多光环。他本人萌性十足,正能量爆棚,精力充沛,爱心满满,热衷娱乐和自我娱乐,不论在什么场合,有他在,现场的气氛也就嗨了起来。2010年离开新东方后,徐小平创立了“真格”天使投资基金,投资的成功案例有世纪佳缘、聚美优品等。2014年,徐小平担任中国首家创业商学院–黑马学院的名誉院长兼创业导师,同年获得华人经济领袖大奖。


  所谓的合伙人,是你在股权上跟他分享,在荣誉上跟他分享,在创业的长征路上,他就会跟你不离不弃,一路走过去。


◎“与其说我们在这里做投资帮助年轻人,不如说我们在每一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我们自己青春的影子,我们在实现我们当年的梦想。”


  徐小平本身就有颗年轻的心,并有“老顽童”之绰号。俞敏洪曾评价,徐小平是把自己的心灵和灵魂都沉浸到年轻人世界中的非年轻人。“青春”、“理想”这些词汇对徐小平重要非凡,他提到在其心灵深处,与其被认为是投资人,不如说是一个教育家,与其说在这里做投资帮助年轻人,不如说在每一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自己青春的影子,实现当年的梦想。


  从加盟新东方到做天使投资人,是徐小平从实现自身理想到帮助年轻人实现理想的过程。事实上,离开新东方董事会时,徐小平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来帮助年轻人,他希望用新东方上市的钱,来给年轻人实际的帮助。


◎“要投能让我激动的人,我为创业者个人激动的时候,而不是为产品激动时,说明人的魅力超过项目,投资成功概率往往会更高。”


  也许与这种理想主义和人文色彩相关,徐小平在投资上以直觉和感性著称,被业界称为“最天使的投资人”,称其“拍脑袋决策、热脑袋决策”。有人总结,如果创业者能把徐老师给讲哭,不论主动哭或被动哭,那他多半会投;如果是主动地情感流露,那么他一定会投。徐小平自己也承认,要投让他激动的创业者,如果一个项目讲半小时还没让他的头脑发热,那就不会获得青睐。因此,创业者要想得到热血沸腾的徐小平的支持,最好先让他热泪盈眶。


  如果仅此认为徐小平全凭性情中人本色,对创业的判断只靠冲动和热血,这会造成一种严重误读。倒不如理解为,在理性的考量和精细的权衡之外,徐小平在创业过程中最看重的还是“人”这一因素,认为创业成败与否的关键在于创业者的素质是否过关、创业的团队素质是否过关。所以,对人和团队的判断至关重要。


◎“失败企业、处境艰难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创始人中只有一个老大,没有老二、老三。”


  从徐小平的自身经历可以看出这点,当初他是与大学好友俞敏洪、王强一起创办新东方,成为“三驾马车”之一,三人也被认为是电影《中国合伙人》的原型,可谓是合伙人的典范。后来,徐小平和老搭档王强一起创办了真格基金做天使投资。


  真格的投资哲学是“判断人而非判断模式”,人或合伙人在创业过程中至关重要,甚至胜过商业模式和市场方向,因为企业正是由人做出来的。真格基金最看重创业者有没有合伙人,有没有团队精神。徐小平曾屡次强调,“初创企业的合伙人非常非常重要,重要的程度超过你想做的市场方向”,因为“创业之路是艰苦的,山上有老虎,一定要结伴而行,才能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能够到达你梦想的一半、三分之一,或者是75%,或者百分之百。”


  以徐小平的自身经历为例,当初他在新东方持有10%的股份,这使其具有主人翁心态,有“为自己的10%而战”的意识。后来,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曾向新东方发起总攻,意图关闭新东方,是新东方的几个合伙人同仇敌忾,最终化解了这次灭顶之灾。当他创办真格基金投资聚美优品后,在某次“301大促”中,聚美优品面临假货质疑,也是几个合伙人和陈欧一起通宵不眠,消除了这次危机。


  “很多人感叹新东方的成功,羡慕阿里巴巴的地位,惊讶小米的爆发力,但鲜有人意识到这点–如果背后没有联合创始人无论高峰还是低谷的不离不弃,很难说企业会有现在的辉煌。”徐小平由衷地说。


◎“对于初创团队而言,合伙人比商业模式重要得多。”


  所以,对于创业者而言,需要树立合伙人意识,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合伙人,创业是条漫长的奋斗之路,遍布艰难险阻,需要有人一起并肩前进,共同开拓。创业者还需要有愿意分享的胸怀,与合伙人共同分享利益。共同的利益对于团队来说非常重要,团队一定要通过股份来凝聚,有7个联合创始人的小米,雷军的股份比徐小平投资的所有公司的老大都少,但它却是发展得最快的。


  不过,共同利益固然重要,但合伙人之间还需要共同的梦想和共同的价值观来凝聚,用更高的利益、价值观和责任感,来化解团队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利益纠纷。共同利益和共同理想,两者都不可缺少。对此,徐小平进行了精辟总结:“不要用兄弟情意来追求共同利益,这个不长久,一定要用共同利益追求兄弟情意;不能纯粹为了理想去追求事业,但事业一定要有伟大的理想。”



本文选自《世界这么大,我们创业吧》,主编:苗绿、王辉耀,中央编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