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布莱尔:人工智能红利不应集中于少数巨头

2025年9月9日

2025年6月27-28日,由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25全球人才峰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举行。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副总干事、经济学家,美国国防大学艾森豪威尔学院原经济系主任大卫·布莱尔(David Blair),在以“AI 时代的人才需求与培养体系革新”为主题的主题论坛上发表以下观点:

作为来自国际组织的代表,我希望从政策视角,特别是商业人才和技术变革的关系谈谈我的观察。

我想以一部美国电视剧《小谢尔顿》作为切入点。这部剧去年刚刚完结,设定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德克萨斯州,描绘的是我成长时期美国社会的样貌。我年纪已经不小了,所以这部剧的时代背景和家庭设定对我来说非常熟悉。

剧中的家庭收入属于中等偏下,有两个儿子:小儿子谢尔顿是个天才,14岁就读理工大学,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而大儿子学习成绩很差,高中就辍学,但他非常勤奋,后来开办了轮胎公司,成了一位百万富翁。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才路径:一个在学术上成功,一个在商业上成功。一个国家想要全面发展,这两种人才缺一不可。

今天我们讨论的大多是像小谢尔顿这样的学术型全球人才,但我想谈的是,政策如何影响像他哥哥那样的本地商业型人才的成长。

很多时候我们提到全球化人才,但别忘了,真正推动经济活力的,往往是扎根本地、基于实际场景和市场的创业者。新技术带来的变革,究竟能否发挥真正的社会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围绕它的公共政策环境,而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先进程度。

让我举一个美国的例子,可能会出乎很多人的预料——自1990年代以来,美国的创业活力其实大幅下降。初创企业员工数量明显减少,这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教育质量的下滑不仅体现在中小学,也波及到大学层面;中等和中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自1979年以来几乎停滞不前。从宏观数据看,劳动收入在GDP中的占比下降了约5%。

这一切,其实都是公共政策的结果。它决定了技术红利如何被分配,决定了谁可以从新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中真正获益。政策是技术创新的“守门人”。

《政治经济学》杂志最近有一篇文章提到,一场经济危机往往带走40%的个人财富,但真正承担代价的还是普通工人,而非高端资本或科研系统。这其实反映了一种结构性的不平等。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工资水平总体是上升的,但在美国,过去几十年中大量资源从商业实干家流向了学术精英。这并不是一条值得效仿的路径。

AI的到来无疑会引发又一轮深层次变革。此时更应当警惕的是,不要让新一轮技术红利集中于极少数企业手中,例如微软这样的平台型公司。我们需要的是公共政策的主动介入,确保技术带来的成果能够惠及更广泛人群。

这将是我们未来20年要面对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谢谢!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25全球人才峰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

“智汇全球,才赋未来”2025全球人才峰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开幕

《全球人才流动趋势与发展报告2025》在AGTO 2025全球人才峰会发布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中英文官网上线试运行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北京代表处登记证书颁发仪式举行

AGTO(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即将落地北京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顾问委员会年度会议召开

第十一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外宾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在澳门成功举办2023全球人才峰会

《技术变革下的亚洲人才发展报告(2023)》发布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在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上发起成立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圆桌研讨会在香港成功举办

CCG“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倡议入选巴黎和平论坛 创新全球人才流动与合作机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