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归来!海外人才回流续显升势

2016年8月18日



  “‘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级战略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提供了良好契机,国家级战略的顺利实施亦需要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参与。”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暨2016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如是指出。


  随着“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级战略的实施,我国经济影响力不断扩大,各类经济主体为“海归”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十三五”规划的深入实施将为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要将留学人员作为新的统战工作的“着力点”,是我国审时度势,积极参与全球人才竞争的重要表现。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海归学生拥有在中国成长并接受外国教育的优势,能够较好地把国外先进的知识和经验与中国本土的情况相结合,在中国有很大的用武之地。麦可思中国的《2010-2014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近五成的本科毕业生留学选择的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专业。而“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给这些学生回国就业提供了良好契机。“一带一路”的推进也需要大批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知识广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各级政府对人才服务工作日益重视,不断出台针对留学回国人员的就业政策和创业政策。如2011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意见》,强调要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环境;2016年北京市设立“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奖”和“归国留学人员创业专项资金”,并以海淀等12个留学生创业园区为载体鼓励留学人员创新创业。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留学回国人数增长迅速。据统计,2015年我国留学回国人数达到40.91万人,比上年增长12.1%。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1978年至2015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04.21万人,其中留学回国人员累计达221.86万人,占留学出国累计总人数的54.9%,年度出国/回国人数比例从2006年的3.15:1降至2015年的1.28:1。


留学人员回国就业趋升


  


  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留学归国人员就业现状,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北京海威时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于今年3月至7月开展了中国留学发展调研,并形成《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情感与文化因素影响及看好国内经济发展前景是海归回国的主要因素。海归选择回国就业主要原因排在首位的是“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占43.7%;随后分别是“国内整体经济前景好,政治稳定”,“国外形势不利于外国学生就业”,分别占37.1%和23.4%。此外,国内的社会网络、海归政策、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也是海归回国的主要原因。


  被调查者选择目前工作城市的理由排在第一位的是“经济发展快”,超过半数被调查者选择这一项。“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产业基础好”、“公共资源集中”、“有较好的人脉关系”依次占35.9%、31.0%、30.7%、27.3%。比起生活环境是否舒适优美,被调查者更看重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是否完善齐全。此外,选“相关人才政策吸引”的有17.6%,说明政府的人才政策起到一定作用。由于当前一线大城市房价高企,租房和生活成本也令人不堪重负,只有6.8%的被调查者选择“房价等生活成本较低”。超过七成的海归看好自身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调查发现,海归对所在行业未来十年发展前景总体肯定,42.3%的被调查者持积极态度,认为非常有前景。33.3%的被调查者认为发展平稳,另有18%的被调查者预测所在行业将会转型升级或洗牌,只有6.4%态度悲观,认为所在行业会进一步萎缩。


  “不熟悉国内的就业形势是海归就业的主要劣势。”报告认为。被调查者在分析自身回国就业劣势时,半数人认为自己“不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以及“回国时间晚,错过校招季”;三成被调查者认为“岗位海投效率低”和“缺乏完善职业规划”是自身的回国就业劣势。拥有清晰职业规划的海归不到一半,有47.6%的人非常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剩下的人中,42.2%尚未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10.2%持无所谓态度。


用人单位情形不一


  


  海归就业调查报告还对用人单位招聘海归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调查显示,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对海归求职不利。求职申请数与岗位数量比例明显过高,毕业生就职难。由于受访单位的性质、规模、所属行业不同,每年收到毕业生求职的人数也有所差别。据统计,约22.6%的单位表示平均每年收到大学生求职申请超过5000人,25.8%的单位表示每年收到500~5000人左右的求职申请,而45.2%的单位则每年收到500人以内的求职申请。受整体经济形势和企业转型的影响,虽有52.6%的受访单位表示将在下一年度招聘更多的毕业生,但仍有36.8%的单位表示下一年度招聘的大学生人数将保持不变或减少。因此,毕业生面临较大就业压力。同时,单位招聘时间不稳定明显对海归求职不利。不同类型的企业招聘时间差异明显,国营企业(含集体)的招聘相对透明,会在招聘季时释放岗位需求,同时也会就部分岗位在一年中持续招聘。海归创业民营企业基本保持全年招聘的状态。其他类型的单位,如外资/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其他单位等都会在全年保持招聘,尤其在招聘季或岗位空缺时会进行重点招聘。“大部分单位在招聘和待遇上会向海归倾斜。”调查显示,仅39.5%的企业在招聘时没有明显区别,这表明海归群体在回国就业过程中仍存在一定优势。事业单位在招聘时对海归人士没有任何偏好,而随着单位性质的变化,国企、外资/合资企业、民企、海归创业民营企业和其他单位如非政府组织(NGO)对海归的偏好逐渐增加。


  根据调查结果,受访单位对求职者是否符合单位需要最为看重,主要体现在求职人员是否具备工作相关的技能,专业知识与岗位的契合程度,而对海归毕业生的毕业院校、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经验等要求相对较低。单位对求职人员的各项能力也存在明显的偏好。其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力被单位认为非常重要,而影响力和说服力、人际网络技能、时间管理技能等能力也被认为重要。


文章选自《国际商报》,2016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