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参考】他们为何不想当海归
2016年8月26日上一期,本版刊登了《留学生回国图的是啥》一文。本期,《青年参考》记者通过采访,试图从相反的角度,呈现留学生选择留在海外发展的原因。
很多受访者给出了国外吸引其留下的各种理由。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如果粗暴地将“不归”评价为“不爱国”,显然是偏颇的。
“只要自己不后悔就行”
再过两个月,上海姑娘Candy在北美就待了整整6个年头了。从最初在加拿大渥太华读书,到中途奔赴温哥华工作,再到如今在西雅图买房定居,Candy说,自己终于能在美国扎根了。
从6年前踏上北美土地开始,Candy就决定努力留在那里。这几年中,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送几个朋友回国,有的是因为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有的是签证办不下来,还有的因为太想家。每次送机她也会暗想,说不定哪天情况有变,自己也会回去。
但更多的时候,抹去思乡泪,她还是会坚守自己最初的想法。“不回国的原因很简单,良禽择木而栖,只要自己不后悔就行了。说简单点,我还是觉得在国外比回国有盼头,蓝天白云,生活简单又有物质保障,我要的就是这些。”Candy告诉《青年参考》记者。
跟Candy的情况不同,四川女生张逊毕业后选择回国发展,但发现现实跟自己想象的大不相同,于是再次踏上出国的旅程。
张逊早几年在日本读书,本科毕业后经不住家里人念叨回国工作,由于学的是护理专业,她进入了成都一家三甲医院。国内公立医院工作压力大人尽皆知,很快,受不了高压状态折磨的张逊忍不住向周围人吐槽:在日本医院见习时,她一年能回两次家,每次待一两周,如今离家只有百十公里,回去的次数却比在日本时还少。
最让这个女孩受不了的是国内护理行业的从业环境。“在日本,护士的形象好、收入高,但在国内完全是伺候人的角色,而且工作时间长,熬夜加班更是家常便饭,很少有时间和朋友出去玩。”今年过完春节,张逊决定辞职去日本,由于那里急缺护理人才,她没花多少精力便找到了工作。
根据职业发展决定归不归
国内某著名问答网站不久前发布了一个帖子,题目是“为什么很多名校留学生不愿回国效力”,引来不少留学生现身说法。
有过几年留日生活经历的赵女士表示,出国留学前她也是一门心思打算回国,但待了几年就变了想法。国内办什么事都要求人,小到看病挂号,大到孩子上学择校,经常需要找关系。“在日本时间长了,对这种做法真是无法适应,考虑到将来孩子的问题,如果回国也要到处求人,还是留在日本更好。”
“在日本,厨房的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不用担心食品安全问题,环境也好。北京一没风就雾霾爆表,因此想留在国外完全是出于生活质量的考虑。”留学生Nikki表示。
美国的公共交通并不发达,没车几乎寸步难行。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很多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和压力比发达国家还高。不少人拿中美两国的房价做对比,“我在美国用20万~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32万~332万元)可以买下一栋别墅,就算年薪5万美元,奋斗10年也有盼头。但放在北京想都不敢想,首先工资没美国高,其次那点钱估计只能买北京六环的房子,而且国内外居住环境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Candy的男友目前也在西雅图工作,从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他到美国念了硕士博士,毕业后加入硅谷的一家互联网公司。“没想过回国。如今海归含金量大减,国家的‘千人计划’门槛又太高,即使有‘万人计划’恐怕我们也够不着。”
美国橡树岭科学与教育研究所2014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06年在美国大学取得理工科博士学位的4121名中国学生中,85%的人毕业5年后仍留在美国,而这一数据在10年前是98%。
“毕业后是否愿意回国?”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脸谱网向数千位中国留学生展开调查,发现大部分人考虑的第一要素是职业发展机会和生活质量。换句话说,国外的月亮是否真的比国内圆,每个人有自己的尺子,但职业发展前途如何往往决定了留学生是否回国。
人才最抢手,英雄不问国籍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指出,中国留学生滞留海外不归,除了个体对更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各国政府优渥的人才引入政策也起了很大作用。
他介绍说,从上世纪开始,为了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美国通过修改移民法、高薪聘请等方式,靠雄厚的科技环境和优渥的物质条件从全球各地挖掘人才。
“在开发移民人才红利方面,传统移民国家做得很出色,比如美国和新加坡,移民在其经济发展、创新创业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王辉耀说,德国虽然是非移民国家,但也很注重吸纳海外人才。二战时,德国的移民只占总人口的1%,到上世纪末,该国出现人口老龄化、出生率负增长、高科技人才短缺等困境,于是政府开始有条件地引进高科技人才。到2013年,居住在德国的移民已达984.5万人,占总人口的11.9%,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俄罗斯的第三大移民接收国。
《北美留学生日报》指出,在人才争夺大战中,中国行动有些晚,使得“名校毕业即留美”成了一种思维定式。2008年,我国开始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试图扭转存在了几十年的人才流失局面。
长在美国的华人小伙Diego现在回到北京工作,其父是上世纪80年代受国家委派到美国学习的学者,学习结束后他并未返回中国,而是进入威斯康星州一所大学任教,并将国内的妻儿接到国外。20多年后,中国掀起创新创业的热潮,Diego走上了与当年父亲相反的道路——回国创业。
父子俩一来一去的路径,成了几十年来中国人才流动的最好注解。
“中国大学给了美国高校给不了的待遇”
8月初,美联社刊文,评价了中国实施10多年的“千人计划”。文章提到,中国开放留学30多年来,有大批学生赴美读书,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在毕业后返回中国,但一些高精尖人才,特别是理工科领域拥有高级学位及丰富经验的人才可能流失海外,如今,中国政府正通过“千人计划”改变这一状况。
2008年,中国学者陈晓伟(音)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取得生理学博士学位,作为在临床诊断领域富有经验的研究者,他很快在美国找到报酬丰厚的工作,并在密歇根的安阿博市安家。
2014年,北京一所大学邀请陈晓伟回国发展,不但允诺丰厚的报酬,而且给予他理想的研究启动资金。于是,他通过“千人计划”回国,和妻子、两个孩子在北京开始新的生活。
陈晓伟告诉美联社,在美国,年轻人很难拿到研究资金,如果有也是拨给项目组,而非研究者,“中国现在机会多,人才多,许多学者乐于钻研,这是我没想到的,我看到了新的机遇。”
王辉耀表示,目前,中国正在由单一移民输出国变成移民输出国和引进国,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和在国外工作的华人回国,政府也会与时俱进推出新的移民政策。
文章选自《青年参考》,2016年8月24日
附:
留学生回国图的是啥
半个月前,从里昂大学硕士毕业后一直“飘”在法国的李晓帆,终于下定决心回国生活。说起个中缘由,她苦笑道,自己“受够了与法国医疗系统的爱恨情仇”。
李晓帆得的并非疑难杂症,大多是过敏、胃痛之类,但“法国的医疗系统效率太低,每次生病想看医生,必须预约。等预约到了,发现已经好得差不多了”。这让自小体弱多病的李晓帆感到越来越难捱。
回到北京的第三天,家人就带她做了一次全面体检。“都说国内看病难,现在看来,还是国内方便!”
曾几何时,“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是不少梦想出国者的执念。但真的漂泊在异国他乡,许多人又义无反顾地回来。《青年参考》记者采访了一些海归,请他们聊聊自己心中那些“中国的月亮比外国圆”的时刻。
欧美国家堪忧的安全状况,促使很多留学生选择学成回国。图为法国军人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巡逻。
看病难看病慢,要想根治还得回国
李晓帆的遭遇,恐怕很多欧美“海归”并不陌生。
“国内铺天盖地的移民加拿大的广告,都在强调‘加拿大全民公费医疗’。但你来了才知道,免费的午餐不好吃!看病的等待过程通常极其漫长,甚至等个几年也是常有的事。”曾在多伦多留学的史贺对《青年参考》无奈地说,“大家常开玩笑说,如果不想等死,那就回国吧。”
在多伦多留学时,史贺的房东,一位来自福建、已经移民加拿大的大叔,多年前曾在国内做过腮腺肿瘤切除手术。去年1月,他再次感觉不适,随即在多伦多联系家庭医生复诊,接受一项又一项检查,最后证实病情复发,需要转至大医院再次手术并化疗。但半年过去了,他仍被告知需要等待手术排期,真正排到是猴年还是马月,谁也不知道。
“人命关天,房东只得飞回中国自费求医,很快就做了手术,据说挺成功。但没等痊愈,他就拖着病体回加拿大了。”史贺告诉《青年参考》,因为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公费医疗保险规定,保健医疗卡持卡人在1年内,必须在该省实际居住至少153天,否则保健医疗卡作废;申请新卡至少需要3个月,其间的医疗费用全部自理。
房东的故事让史贺心有戚戚,觉得“还是生活在中国比较有安全感”。今年刚刚学成回国的他,偶尔也会去医院看病。尽管有时他也会为抢不到专家号郁闷,但转念一想,“总比在加拿大看不上病强多了”。
某种程度上,在一些欧美国家,高福利正成为“低效率”的代名词。意大利《共和国报》于今年3月就该国医疗效率低下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人员在10个城市对X光室、眼科和矫形外科这3个科室的预约检查时间进行了统计。
结果显示,预约X光片拍摄平均需要等120天,预约眼科和矫形外科治疗则更久,平均分别要等164天和189天;此外,乳腺B超检查位列“最难预约”项目之首——比如,在那不勒斯的卡达雷利医院,患者通常得等478天才能做上乳腺检查。要知道,预约检查还只是医疗程序中的“万里长征第一步”,等待检查结果、等待医院手术往往耗时更巨。
回国不为别的,“图的就是踏实”
回国的第一个周末,胡妙妙和男友凌晨两点还手牵手在北京后海逛。
“我俩相视一笑,很久没这样散步了。要知道在新奥尔良的时候,天一黑大家就不敢出门了。”胡妙妙对《青年参考》记者说。
两人曾一起在美国新奥尔良的图兰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当地的治安状况一直饱受诟病。“就连本地人在夜晚出门都会比较谨慎,因为警察太少了,忙不过来;醉汉很多,喝多了就拔枪对射的案件时有发生,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在家待着比较安全。”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前年美国独立日的时候,城内的密西西比河边有烟火晚会,胡妙妙和男友一起去围观。结果,“散场时突然身后响了几声鞭炮”。她的第一反应是,“国庆节放放鞭炮,美国人也挺喜庆啊”。可回过头,她和男友吓呆了:“身后的各路黑大叔、白大婶又是狂奔又是尖叫,还有一些人干脆卧倒在地,反正就是美国大片里面那种街头枪击、爆炸之后的场景。”
男友后来告诉胡妙妙,自己当时“瞬间脑补出中央电视台报道新奥尔良枪击案殃及中国留学生的新闻画面,并迅速构思了一下遗言”。幸好,周边的警察很快就把放鞭炮者摁住了,人群逐渐恢复平静。
“放个鞭炮就能让大家紧张成这样,可以想见他们平时有多么草木皆兵,有多缺乏安全感。”胡妙妙感叹,“我和男友一毕业就回国了,不为别的,图的就是一个踏实。不管夜里几点,想出门就出门,这种简单的‘小确幸’,在大洋彼岸可是不敢奢求。”
安全愈发成为留学生回国发展的重要因素。李晓帆也告诉《青年参考》记者,去年的巴黎恐袭和今年的尼斯恐袭,的确对在法留学工作的中国人产生了心理震荡。“比起欧美国家三天两头的枪击案、恐袭案,中国社会稳定得多,这是很重要的向心力。”
“不必妄自菲薄,中国就是‘金窝银窝’”
事实上,说起在异国生活的日子,除了医疗系统、社会治安等相对宏观的问题,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层面,海归们也常常满腹牢骚。
民以食为天,在哪儿生活更好,胃有发言权。然而在国外,不少中餐厅是经过了本土化“改良”的。胡妙妙用“噩梦”来形容自己在新奥尔良某中餐厅的体验。“当时初来乍到,以为能吃到家乡的味道。没想到,店里的全部肉菜都是切成片状或条状的,裹上厚厚的面粉炸了之后沾甜酸酱吃;所有的素菜,都是用水煮,然后撒上盐和胡椒……”
胡妙妙哭丧着脸把“噩梦”咽了下去。临出门时,服务生递给她一张卡片,说是可以用于积分,吃的次数多了送饮料。胡妙妙默默看了他一眼,说:“不用了。”
而踏上故土,收获的福利不止美味。“回国后,一个由衷的感叹就是,方便!咱们可以通过手机买生鲜蔬果、订餐、叫车、订酒店、订电影票、订机票、缴纳水电费……在中国,手机无所不能。这在国外几乎不可想象。”李晓帆说,自己在法国逛超市,时常能看见“使用支票结账”的古董场景。而在中国,连大爷大妈都会用微信“扫一扫”付款了。
在国内,大家对四通八达的公交线路习以为常,而到了国外才发现,原来能坐着公交到处转也是一种幸福。
“美国除了几个大城市,比如纽约、华盛顿、芝加哥以外,其他大部分‘资本主义大农村’的公共交通比较落后,不知是不是地广人稀的原因。”胡妙妙告诉《青年参考》,“就连洛杉矶这样的城市,公交线路也少得可怜,而且往往得等上三四十分钟甚至更久,才能来一辆车。出租车更是得提前预定,临时上街拦基本没戏。如果你不买车,简直寸步难行。”
许多海归迫不及待选择回国,是因为“国内的日子生机勃勃,国外反而常常让人感到暮气沉沉”。
“《疯狂动物城》里那只树懒就是加拿大人的写照。”史贺对《青年参考》记者说。
“加拿大人办事慢得出奇。无论是餐馆点餐、到银行取款还是去政府部门办事,哪怕你急火攻心,加拿大人都永远是一脸不慌不忙,‘左右右手一个慢动作’。就连加拿大广播电台的播音员,说话也大多慢条斯理的。”史贺哭笑不得地说,“如果你碰巧有要紧事,真是恨不得给所有人都上快发条。”
在欧美国家,商场通常下午6点就关门谢客;除了酒吧,人们基本无处消遣。“哪像在国内,夜生活丰富多彩,永远不会无聊。”史贺说。
没什么娱乐活动,窝在家里看电视总行吧?“美国电视的广告简直太多了,基本是一半节目一半广告,一集美剧插进五六次广告再正常不过。”胡妙妙对《青年参考》记者回忆,“在美国的时候,除了偶尔陪男友看看比赛,出于‘处女座的强迫症’,我基本不会打开电视。”
“还是回国好,”她说,“在手机上就能看到所有想看的节目。”
在刚刚落幕的2016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上,主办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52.37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则达到40.91万人。
“以前我们喜欢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话有点底气不足。现在我觉得,如果要论‘窝’的舒适程度、现代程度,其实不必妄自菲薄,中国就是‘金窝银窝’。”李晓帆对《青年参考》表示。
“撇开国内‘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大环境不谈,其实随着中国的发展,国内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了。”李晓帆说,“中国的月亮未必不如国外圆,甚至有些方面比国外更棒。海归人数的逐年增长,或许就是证明吧。”
文章选自《青年参考》,2016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