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殷:在职人员读研的实际困难不能忽视
2016年10月12日
据教育部官网,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表示,统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考试招生将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保证同等质量。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将纳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范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也将纳入抽检范围。
同时,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从明年开始,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类分别编制和下达全国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应该说,有关部门的此次改革,的确是对中国研究生教育两大突出弊端的针对性治理。一方面,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其考试、录取长期与全国性的研究生考试有所区别,而经常成为放水的渠道。
一些学校甚至将这种非全日制的研究生录取作为照顾关系户、创收的途径。大批社会人士尤其是体制内干部通过这条途径以远比全日制研究生容易的方式获得研究生学历,这引起了在考试公平方面极为敏感的社会大众的强烈不满。
另一方面,由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相对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不规范性,非全日制研究生也遭遇到了社会的区别对待甚至隐性歧视。这也让没有特别关系的社会学生普遍感受到了不公。可以说通过此次“一个门进,一个证书”的改革,这两方面的弊病的确可以得到有效地治理。
然而问题在于,所有的改革都有代价,评价改革的前景,决不能仅依据其改革的正面效果。如果治疗疾病的副作用过于严重,甚至会引发比疾病更严重的后果,那么治疗也未必是件好事。从目前来看,在肯定此次改革大方向的前提下,本次政策调整的确也在社会上引起了一些忧虑。
首先,“一个门进”虽然避免了放水的现象,但是却较为明显地提高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难度。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与全日制不同,一般来说,它的学制更长,其招录学生也通常是在职人员。
这部分人员虽然工作经验丰富且好学上进,但是在应试能力上却由于其年龄较大、精力有限而相对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主体——应届本科生较弱。须知应届学生考研几乎是全力以赴,而在职人员往往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准备考试。如果“同一门进”的结果是造成了在职研究生教育的名存实亡,那么这可能在大方向上并不利于建设教育型社会。
其次,尽管本次政策调整实现了同一标准、同一学历,但是教学方式的差异却依然存在。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对于全日制研究生的教学本就是较为碎片化的、不连续的与强度较低的,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就需要与全日制研究生一样的学生,是否就真的可以在学历上与全日制研究生一样对待,其实恰恰是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最后,也许值得指出的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招录“松一点”、学历“水一点”,虽然的确会带来“不公的社会观感”与“不平等的大众偏见”,但是一方面,这种“松一点”“水一点”未必没有现实的合理性。
须知中国人的工作强度与生活压力不逊于其他国家,我们的在职教育本就面临更加严苛的外部环境。要求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三十多岁加班族,拿出和二十多岁人年轻人一样的劲头考试,真的是公平吗?即便学历被认为“水一点”,但是辅之以丰富的工作履历、成熟的社会经验,这些学历上的劣势难道就真的不可弥补?
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在于我们要用怎样的思路来看待非全日制教育。如果不愿意体制内有特权生浑水摸鱼镀金,完全可以就此专门设置规定,避免不适当的举措造成在职研究生教育的萎缩。
在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加鼓励在职人员去继续读书,应该更积极地去推动研究生教育的扩大。在近几年中,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已经大大缩小了,这固然有助于传统研究生教学秩序的归位,但却也让研究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时俱进的功能。
文章选自法治周末,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