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论坛三:探寻中国在欧投资的演变 | 第三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2016年12月6日2016年12月2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三亚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在海南三亚开幕。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迟福林,波兰共和国驻广州总领事Joanna Skoczek,博龙资本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区总裁、CCG常务理事花醒鸿,老城堡管理咨询(北京)有限公司中国发展总监朱敏,宁波均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郭志明,比利时瓦隆大区贸易投资总署深圳办事处首席代表刘苗苗,爱尔兰投资发展局(IDA)中国区总监张哲伟,参与平行论坛三“探寻中国在欧投资的演变”的研讨,商务部欧洲司原司长、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孙永福主持讨论。
商务部欧洲司原司长、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孙永福指出,欧洲无论从政治关系还是经贸关系来讲,都与中国非常密切。中国企业现在对欧洲很感兴趣,但是必须要注意到欧洲虽然有一点缓慢的复苏,但还是面临着比较严峻的经济形势。大格局上中欧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这一方面给企业带来很大机遇,同时,政治方面的不确定性和经济方面可能面临的很多问题,都需要企业仔细思考为什么要投资欧洲。他强调,中欧贸易应该全面地看,欧方的贸易应该既包括货币贸易也包括服务贸易,我们的服务贸易是逆差的。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如何保持技术队伍稳定,扩大就业,给社区带来正面的影响,这些都至关重要。他还指出,欧洲的技术相对开放,中国企业如果资金相对充足,还是有很多机会寻求在欧洲的合作伙伴。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迟福林表示,在英国脱欧、特朗普上台后,欧盟核心国的右翼势力走强,导致欧盟有些国家大选面临很大不确定,欧盟已经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他指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欧合作沿着企业“走出去”战略,核心的问题是不进则退。他强调,中国和欧盟尽快建立合作、达成自贸区协议,这对于形成中欧合作的大市场至关重要。为此,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2020年要把建立中欧自贸区作为一个节点;二是中欧自贸区需要以服务贸易为重点,中国有巨大的、日益上升的需求,而欧盟在这方面有多方面的优势;三是务实地把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和自贸协定谈判融合起来;四是中欧投资协定和自贸协定的签署以及贸易加深,取决于中国能不能深化结构性改革,对中国来说关键是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需要破题。
波兰共和国驻广州总领事Joanna Skoczek表示,波兰驻广州领事馆与广东、海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紧密联系,为她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来观察中国,尤其是如何发展华南地区和欧洲的经济关系。她指出现在欧洲的环境比较复杂,但仍然是投资的上佳的选择,在不同产业都有很多的机会。波兰政府将会更加关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特别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波兰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进入欧洲的门户和枢纽,如果开始对欧洲进行投资,选择基础设施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会加深国与国之间的互信,而且不会引起被投资方的恐慌,因为基础设施一旦建立就不会被拿走,它会永远存在下去,对于相关公司、对于当地社区都是好事。中东欧与中国有“16+1”的合作机制,这个区域合作发展得非常快。
博龙资本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区总裁、CCG常务理事花醒鸿介绍了参与欧洲市场的机会及挑战,还有他对于企业投资并购的看法。他指出,欧洲整个政治前途不是很明朗,给经济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对于欧洲来讲很不幸,但这实际上意味着很多机会。一方面,欧洲经济不景气带来许多问题,也带来许多机遇。欧洲监管政策的变化势必要去杠杆化,要增加股权的比例,这些公司就要吸引投资者。另一方面,欧洲经济与中国有巨大的互补性,打破贸易壁垒的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进入那些市场形成一种真正的融合。他还提醒,投资同时面临很多挑战,例如文化的多样性,企业要了解当地文化,要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要知道你处理的是什么,而不是靠短期的低买高卖。
老城堡(CRH)管理咨询(北京)有限公司中国发展总监朱敏表示,欧洲是相对美国而言比较开放的地区,这是中国企业纷纷前往欧洲投资的原因。但是欧盟成员国之间有不同的税收政策,这会导致比较复杂的劳工关系,再加上成员国之间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会给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带来挑战。作为一个建材集团,CRH在过去四十几年来一直靠收购、并购实现增长,完成超过1千笔的收购案,每年的平均投资额都会从几亿欧元到十几亿欧元,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可以与中国企业共同分享。
宁波均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郭志明分享了均胜集团从一家小微民营企业逐渐成长为一家全球性跨国中小型企业的历程。他认为这得益于“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并以均胜集团为例探讨了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和对策。他指出,企业海外并购需要关注一些技术、市场以及研发投入、团队协作领先的或许并不起眼的优秀企业,或者是在企业传承问题上遇到问题的企业。中国有市场,如果加上好的技术,是有机会发展的。另外,海外企业是否已经进入中国市场,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如何对团队进行管控、企业未来如何规划都是需要深思熟虑的。
比利时瓦隆大区贸易投资总署深圳办事处首席代表刘苗苗从两个维度分析了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的趋势变化。第一,2000年以前,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以自设公司为主,例如像海尔、TCL这些“走出去”比较早的公司。但是近几年来,中国对欧洲的投资以并购、参股为主,经历了从自设企业到资本流入这样一个大趋势的演变。第二,中国的海外投资实现了从大企业向中小企业的转变。最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例如跨境电商的发展,中小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向海外。在这两个主要趋势下,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具有几点机遇:采取中国技术加中国资本的方式开展高新技术合作,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开展港口、机场、高铁方面的投资,收购一些欧洲小型的家族企业,跨境电商等。
爱尔兰投资发展局(IDA)中国区总监张哲伟指出,欧洲拥有5亿多人口的市场,毫无疑问是一片非常大的投资热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无法忽略。中国最新的“十三五”里面谈到了很多,包括发展科技产业,包括对外合作,这些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他介绍了爱尔兰国内的产业发展情况。作为一个欧洲小国,爱尔兰尤其看重几个产业的发展,大的科技产业从软件、硬件到互联网,是爱尔兰比较具有典型优势的产业,此外在金融服务业、医药产业或者医疗器械方面也非常有竞争力。这些优势产业能很好地促进爱尔兰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语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英国脱欧之后,爱尔兰将成为欧盟中唯一一个讲英语的国家,相比欧洲其他语言,爱尔兰将会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