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最想去哪些城市就业?京深沪非物质吸引力排名前三

2016年12月22日


基于经济学效用理论而统计研究的“2015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热门城市非物质吸引力榜单”发布,北京、深圳、上海位列前三甲。



  大学生毕业后想在哪个城市工作?为了在这个城市工作愿意放弃多少物质消费?基于经济学效用理论而调查研究的“2015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热门城市非物质吸引力榜单”今天发布,北京、深圳、上海位列前三甲。


  为到这三个城市就业,大学生愿意每月放弃1120元、1070元和1003元物质消费水平,来享受这三个城市为其工作和生活带来的非物质享受。 广州、杭州、厦门、南京分别位列榜单第四到第七位,大学毕业生为到这些城市就业,愿意每月放弃441元—133元的物质消费。


  这个全新思路的榜单发布者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和麦可思研究院。研究人员介绍,虽然京沪深等城市有买不起房子、交通拥堵、甚至还有雾霾等多种困扰,但实际上仍有更多大学毕业生愿意为在一线城市及其它热点城市工作而放弃一定物质收益。因为这些城市的社会环境、城市文明、基础设施配套、个人发展机会甚至消费习惯等非物质因素,都构成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这是一种权衡的结果。


  那么如何量化这些城市的吸引力?研究人员基于经济学效用理论基本假设,提出人的效用来源于消费,包括私有品消费和公共品消费,前者是物质消费,如房子、汽车、食品等;后者是非物质消费,如义务教育、自然环境、城市文明、发展机会等。当某个城市非物质消费足够大时,大学生就愿意放弃一定的物质消费,而放弃的物质消费可以用钱来衡量。大学生愿意放弃的物质消费的钱数越高,意味着这个城市的吸引力越大。据介绍,该项研究选取了16个热门城市,统计了就业的10万大学生和10万高职生的调查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榜单还显示,上海从2010年的第9位上升到第3位,升了6位。专家表示,上海快速跃升前三名,主要原因是这几年人才政策大胆突破,国际化发展更具吸引力,区域内公路、高铁网络不断完善,使上海的非物质吸引力被释放出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和积分落户政策也为上海的非物质吸引力加分。广州、天津、郑州、武汉的位次也升得较快。


  这项研究同时指出,一线城市依靠其城市发展的绝对优势,在非物质吸引力方面占据领先地位。但一线城市有产业转移与人口疏解的迫切需求,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户籍制度条件苛刻,使得大学生逃离一线城市,回流到准一线、甚至二三线城市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就提醒其它城市:可以通过提升自身非物质吸引力,来吸引大学生到该城市就业和创业。


  麦可思公司创始人、总裁王伯庆就此评价:“从麦可思掌握的数据来看,我国地级城市在吸引大学生前来就业方面总体上已经连续三年小幅下降,但是,大学生总爱挤在一线城市和准一线城市就业,一定程度上大城市病就难治,而且大家也不喜欢大城市病。我们当然希望中国城市之间通过发展渐渐趋向平衡。”


  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说,发布这个榜单,除了给大学生就业去向有个参考外,很重要的是想提醒城市管理者在如何吸引大学生或者留住大学生上多做些文章,因为最重要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现在海归也越来越多,他们更注重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你那城市吸引人才的‘三通一平’做好了吗?”



文章选自上观2016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