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剑辉:共同参与,互利合作

2016年12月28日

黄剑辉,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CCG特邀高级研究员

  大家知道,在2014年年底之前我一直在国开行研究院做副院长,对 “一带一路”等相关的问题也有思考。特别高兴能够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分享我关于研究心得,主要谈四个方面的观点:

  第一,“一带一路”,对于中国和全球它的价值和定位应该如何看?我认为是两句话:一、对于中国来说,“一带一路”战略是促进中国自身的转型、迈向全面开放型经济体,这是一个专门的术语。因为从中国来看,我们走过了一条从开始引进,到逐渐适应由欧美推动的3.0版的全球化的道路。在到了一个需要主动地去推动和引领全球化的阶段,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二、对于全球来说,我们举目四望2008年以来,如果没有“一带一路”的提出,好像看不到走出这一轮危机的曙光和前景。那么还有什么战略可以走出这一轮危机呢?这对于全球来说,以至于对于亚非拉来说,走出这轮危机,对于促进全球的发展意义很重大。

  第二、对于企业来说有什么机遇?机遇方面,需要结构性地看,不能笼统地讲,因为“一带一路”国家里边可能分成两类,一类是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里的中国企业的机遇可能能够通过双方的合作,更好地拓展市场、获得技术。比如说上周去重庆调研,重庆和德国的合作就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点,我们通过铁路的构建真的使得一带一路初见雏形,运过去的主要是笔记本电脑,回来的以德国的汽车整车和配件为主,均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另外一类是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非拉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机遇是不同的。它主要是短缺基础设施,所以获得了市场及资源,像非洲国家也好,巴西也好,使得中国的发展能够有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资源来支撑。

  第三、挑战方面也有两类是不同的,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发达国家面临的挑战主要是高准入门槛和法律风险。门槛进入比较高,法律风险比较高。在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是低进入门槛,但是高人身安全风险、高信用风险,违约概率比较高,法律方面比较弱,高执行风险。所以这两类是不同的。

  如何应对这些风险呢?第一条,从理念方面,必须要用平等合作、互利共赢这八个字作为基本方针。这个理念是可以用在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好,人与人之间也好等。第二方面,发挥智库作用。现在有不少的企业就是很盲目,而智库的介入,在很好的高质量的尽职调查方面至关重要。第三方面,需要政府、金融、企业有效地联动,构建政府保驾护航、金融企业联合出海。

  企业如果要“走出去”,要抓紧谋划团队建设,要有高水平的团队,人是最关键的一点。

  第四、关于金融创新问题,我要讲的是两句话,第一,金融创新平台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因为亚投行、丝路基金的设立本身就是一个新型的金融平台。第二、打造国际化战略性的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能很好地实现各方的资源,包括欧美的金融机构、国企、民企、国际机构大家共同参与,实现互利合作,既能够促进它的发展,又能够有效管控风险的新模式。

  (本文根据嘉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