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人才政策还应更加开放

2017年3月30日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在华部分外国专家亲切座谈


  自4月1日起,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将统一实施,新政将原《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和《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整合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王辉耀看来,“两证整合”不仅将外国人来中国的门槛降低了一级,带来了外国人才管理理念的变革,更意味着我国在推进人才政策开放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王辉耀的观点与《服务贸易“十三五”规划》确立的方向十分契合,在这份最近由商务部会同13个部门发布的文件中,人力资源服务被圈入我国服务贸易24个重点发展领域的行列,


  围绕着扩大人才服务进口,规划提出了完善人才引进体制机制,整合外国人才引进管理服务资源,创新引进外国人才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外国人才评价办法等一系列举措。“规划释放出明显的信号,那就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在人才政策方面手脚还要放开一些。”王辉耀对国际商报记者如是表示。


加强引才引智服务国家开放战略


  “当前,无论是国际人口数量占比,还是国际人才数量占比,我国都处于低端水平。例如国际人口占中国人口比例大致是0.04%,而全球平均水平是3%,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可以达到10%。国际人才的占比,数值更低。”在对比了这一组数据后,王辉耀表示,“这说明我国的国际人才集聚能力依然落后。‘十三五’期间,中国要‘走出去’扩大对外交往,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大量懂国际语言,熟悉国际文化规则,掌握法律商务知识的人才,尤其是服务贸易的发展,更依赖于人才的竞争力。”


  长期从事人才政策研究的王辉耀认为,2016年是我国有关人才政策密集发布的一年,国家层面开始实行更加灵活务实的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制度,中关村先试先行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为来华创新创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提供出入境便利,多地试点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等,而且形成了区域人才政策竞争发展的局面,各个自贸区以及北京纷纷对各项重点改革举措先行先试,引领示范和推进人才对外开放。“自贸区的建设对中国人才政策的推动很大,希望各个自贸区的经验可以上升到国家层面,复制推广到全国。”王辉耀说。


好的文件还需要有效推动


  《服务贸易“十三五”规划》对近5年我国的引才引智工作提出了诸多任务,在向记者谈及落实执行规划要着重注意哪些问题时,王辉耀表示,完善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健全法制法规方面非常关键。从理顺出入境、居留和入籍政策衔接问题的角度出发,他曾多次建议设立专门的国际移民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外籍人士的签证、居留、移民事务,统一审批绿卡和入籍申请,以及处理之后的社保、档案等有关问题,并制度化、指标化,为外国人才设立可能达到的“奋斗目标”,给他们来华发展的“稳定预期”。


  在全面提升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服务水平方面,建议下放绿卡和人才签证审批权,例如下放到海外使领馆,地级市,人才特区、实验区和自贸区。降低绿卡申请门槛,更新人才类别的概念,扩大中国绿卡发放范围。例如在广州、义乌有很多来自非洲、南美,擅长从事贸易的商人,目前就没有他们可以对号入座的签证类别。再比如,针对我国沿海地区用工短缺,是否可适当放开引进一些技能型人才?改革当前的绿卡制度,将开放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类别纳入考虑,建议参照国际通行的标准,设立量化评估体系和年度需求额度,全面评估相关申请者的素质和情况。


  今年1月份,国家三部委下发通知,允许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且毕业一年以内的外国留学生和境外高校外籍毕业生申办外国人就业许可证和外国人就业证。王辉耀强调,此举也是加快外国人才评价机制的市场化探索,侧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和为用人单位所用的一项革新。京东集团曾希望雇佣国内某大学的马来西亚籍留学生,从事马来西亚电商市场开拓工作,但受限于现行留学政策而不得实施。弥补人才短缺,我们需要取消来华留学生在华工作限制,设置留学生工作签证,逐步建立来华留学生“留学—实习—工作就业—永久居留”完整链条?。“一系列引才引智政策文件的出台,营造了当前外国人才引进的良好环境,未来几年的重点在于加快推进落实。”王辉耀说。(作者:张钰梅)



文章选自《国际商报》,2017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