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首晟:完善科研机制 提升青年人才学术品味和独立性
2017年5月4日张首晟,CCG学术委员会专家,著名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丹华资本董事长
张首晟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
一、中国科学家缺少“品味”与研究空间
我想我们国家人才计划里面最成功的是我们的“千人计划”。“千人计划”有两层意思,一部分是像我这样,我虽然不能完全离开斯坦福,但是过去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年都在中国待几个月,和清华大学对接。我们比较了解国际学界在哪个领域现阶段最容易取得成果,所以我想,我们可以给国内提供很好的价值和帮助。
现在中国研究方面的人才储备很好,有非常优秀的学生;从国际竞争力来讲,我们在科技方面投资很大,在科技仪器方面处在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科学家们还缺少什么?我想是一种品味。他不知道在十条路里面哪一条路最终能够取得成功,这是大科学家和一般科学家最大的差别。中国过去的一些科技项目往往指导性太强,可攻方向非常特殊,这些研究产出的成果不太容易形成国际影响。我个人在研究一个新的材料—-锡烯,我在全球范围开创了这个学科,有一定国际影响力。我把这个领域带到了中国,和清华大学的学生们一起研究,在短短的几年内,我们已经取得了国际性的成就。所以从比较资深的“千人计划”交流当中,我想我们作为专家,能够起到重大的作用。
从更长远的历史角度来看,我觉得中国更成功的一个计划可能是“青年千人计划”。因为我不是全职回到中国,但是我的学生辈已经全职地回到中国,他们都是非常有创意,非常有活力的年轻科学家。国内在某些科研领域支出的经费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甚至欧洲。但这些青年科学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他们的确有国际工作经验,也有优秀的学生和好的科研经费。他们在国内碰到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完全独立的科学研究空间。往往年轻人回来之后,就把他们编到一个已经比较成熟的,甚至有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里面,这样不利于年轻人发展。
我想这一点是美国在科研规划方面做得最好的。比如我们在斯坦福大学考核一位年轻教授的终身教授职位,这位教授差不多要做7年教授。这7年里,我们不主张他和我们系的一些资深教授合作,他一定要完全独立地做自己的科研项目。这7年当中,最核心的就是考察他学术上的独立性。如果能提一个建议的话,就是中国的科研机制还不够健全。青年千人学者或青年科学家很容易被编进一个比较大的学术组,这样不能体现出他的品位和自主选择学术方向的能力。
二、吸引国际人才来中国
总体来讲,我们还是要吸引国际的人才来中国。以我个人的了解,这一点中国做得非常不够。可能在五六年以前,“千人计划”也是吸引了一些国外专家,据我所知,他们五六年以前到中国,现在基本上又全部离开了,具体是什么原因,我也不太了解,但是好像中国大学的包容性还是不够。
中国在国际化层面,在美国或欧洲国家缺少领导性的人才。在硅谷最近碰到一个明显的现象,很多跨国公司,像思科、微软、谷歌都请了印度籍CEO,请我们华人的不多。这一点在我们文化教育方面是一个非常落后的现象。有一种解释说,中国本土的发展远远好于印度,真正有才学的人都回到中国了。我觉得这也不足以解释。
我的结论是,中国教育体制还是有欠缺。可能一开始中国的人才在理工方面容易体现出他们的才能,但是一旦到领导层,他们人文的背景和情怀不够,使他们不能更上一层楼。这可能是中国教育体制文理不通导致的问题。另外,中国现在走向全球化和国际化,我们需要把很多人才吸引到中国,但在国际舞台上也需要很多人才,尤其需要在美国、欧洲的政府和跨国公司里能做到高层的人才。
(本文根据嘉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