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雪泥:“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力点在于当地视角

2017年5月4日


理事简介

叶雪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华也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CEO




叶雪泥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




  2016年,我们的业绩中增加了35家中国企业的客户,中国市场收入首次过亿。作为一个纯软服务的企业,什么样的企业需要我们的服务呢?一般来说,当一家的产品和服务收入超过四分之一来源于全球市场的时候,需要这种服务。


  非常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服务的这些中国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已经走出了产品翻译的模式,走进了产品深入本地化的阶段。他们不光把产品翻译到当地的语言,还把当地用户的文化习俗融合到产品设计当中,所以我们叫做当地的视角。


  去年华为的手机有很多超越项目,让当地的语言专家和文化专家帮助他们了解当地的视角,进行很深度的分析。所以不光是用户上有很好的体验,把情感也融入在产品当中。


  “中国制造”在过去30年完成了规模的扩张,未来30年的发力点在什么地方?我们发现,在接触到的100多个中国品牌当中,有一些共同的误区点。第一点是只要有质量就有品牌,只要有技术就有质量,只要有质量就可以卖高的价钱,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我们接触的大量的企业家当中,还是以理工科出身的CEO为主,他们对文化和语言的敏感度和相关的投入往往不足。


  最后提一个建议,在讲中国故事的时候,怎么才能被对方真实地感受到?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讲故事的时候,能够从当地的视角开始阐述,这样的交流是比较有效的。


  希望企业和国家能够增加投入,增加我们软实力的硬指标。大家对R&D–研发都很认可,怎么能够在L&C–语言和文化研究上也加大投入,这方面也很重要。



  (本文根据嘉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理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