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伟:中国不会走历史上大国崛起的老路

2017年6月14日


专家简介

黄仁伟,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有人从历史经验的角度出发,担心中国的崛起会走德国、日本等国的老路。对此,黄仁伟给出了明确否定的回答:中国不会走这个老路。为什么?因为中国有中国智慧。


  黄仁伟指出,权力转移不完全是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的转移,最终其实是思想、观念、制度等软实力的转移,这是最深刻的权力转移,也是非常艰难的。而中国智慧则为中国方案提供了有力支撑。


  黄仁伟认为,要从中庸之道和渐进哲学来认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主张量力而行,不主张一家包打天下。“一带一路”早期收获项目实际上都是同当地国家具体工程结合的,随着“一带一路”项目越来越多落地,它们就会连成片、连成线,最后连成网。可以说,和当地项目的结合是“一带一路”成功的路径。


  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用“一带一路”强迫别人做什么?黄仁伟表示,说这话的人其实不了解中国人际关系的哲学。中国人讲究两厢情愿,就是说双方都自愿做这个事,所以“一带一路”的所有项目一定是双方,或者是三方,甚至于四方互相情愿的事情,有一方不情愿,我们也不会做。如果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就会知道我们倡导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进一步从从秩序观的角度对此进行了阐述。现在大家都在讲全球治理,全球治理有多种模式,或者说多种理念。但是西方的全球治理就是要求各国接受西方的治理模式,也就是说设置了一个前提条件。但是中国的“一带一路”不设这种政治前提,没有这样的价值观预设。所以“一带一路”同当地的制度、文化是相结合的,以当地的制度和文化为主体,而不是试图改变当地的制度和文化,这是我们的一种秩序观。当然,“一带一路”在建设过程中,会面临一些风险,但应对这些风险要靠当地的国家和人民参与治理,而不是用中国的力量包下来。


  黄仁伟认为,“一带一路”是一个包容、开放、多样性的发展过程。中国文化本身就是多样性的文化,世界上所有大国里面,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是历史最悠久的,它是儒释道的结合,所以中国并不排斥任何文化,所谓“有容乃大”。这是中国文化的特征,我们在“一带一路”中同样要体现这种文化。


  关于中国的天下观,黄仁伟也澄清了之前国际上一些人存在的误解,即认为中国的天下观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他指出,过去,确实是有这样的情况存在,清王朝就是一个典型。但是,在中国的天下观中还有另外一个层面,即以世界、以人类为己任,这样的天下观在现代的条件下,就变得比较先进了,比传统的盟国体系和势力范围等地缘政治理念要先进很多。“一带一路”建设中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与世界同命运、共责任的天下观。他特别指出,中国的义利观超越了西方的狭隘利益观。“一带一路”不是一个施舍,它是按照市场的方式来运行的,目的要实现互利共赢。但是在运行中,我们先讲“义”再讲“利”,这也是“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之一。


  黄仁伟最后指出,中国历史文化中蕴含着很多智慧,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一定要知己知彼,要知道各国的想法,也需要让各国知道中国的想法。


文章选自上观新闻,2017年5月28日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