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改革成与败 南科大的“陈十一时代

2017年6月29日


就像芝加哥大学之于纽约,斯坦福大学之于硅谷,南科大要办一流大学,必须要和深圳特点相结合。


专家简介

陈十一,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4月17日,是南方科技大学(下称“南科大”)的建校五周年纪念日,距离2010年底获教育部同意筹建已过去6年。


  经历了朱清时时期和短暂的校长缺位以后,陈十一于2015年1月正式执掌南科大。这位新校长的教育理想是将南科大打造成“东方斯坦福”。


  和朱清时“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去行政化”的改革理念不同,陈十一强调的是,体制内改革、行政执行力与教授治校的统一、大学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就像芝加哥大学之于纽约,斯坦福大学之于硅谷,南科大要办一流大学,必须要和深圳特点相结合。”


  这和深圳当初创建南科大的初衷十分一致。


  陈校长的诚意


  与陈十一见面之前,傅新元在四处物色科研平台,他考虑拉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在深圳的研究院入伙。但和陈十一共进早餐,听他介绍了5个小时之后,傅新元改了主意。


  傅新元是国际知名分子生物医学和生物化学学者,20世纪90年代因发现JAK-STAT信号传导通路在生命及疾病中的巨大作用而为国际科学界所知。2016年,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癌症研究中心埋头科研6年后,决定回国创业,将在精准医疗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在得到乐土投资集团的投资后,他把目标投向深圳,遂开始物色合作伙伴。


  4月5日,南科大乐土精准医学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深圳举行。享誉全球的“DNA之父”—DNA结构发现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詹姆斯·沃森莅临现场,与陈十一、乐土精准医学研究院理事长马蔚华等人共同见证这一时刻。傅新元将出任研究院院长,并由他着手组建沃森生命科学中心的科研团队。此外,乐土投资集团向南科大教育基金会捐赠1.1亿元,支持和推动南科大生命、医学等相关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


  这意味着南科大不仅获得资金的注入,还有全程参与这项科研工程。更重要的是,随着沃森等顶级科学家的进场,南科大在国际上声誉大增。


  傅新元是这项合作的关键促成者。但他此前并不认识陈十一,只知他创办过北大工学院。“作出这样的决定,只花了一天的时间,他用诚意和能力打动了我。”傅新元向时代周报记者详细回忆了选择南科大的经过。


  2016年3月,第一届国际精准医疗峰会在深举行前夕,马蔚华、乐土投资集团董事长刘如银和傅新元等一行与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会面,并向马兴瑞表达了回国创业的想法。“他当时就问,你们是不是真的要回国?如果要回国搞科研,就要和深圳的科研机构打成一片,南科大是深圳的亲儿子。”傅新元回忆。这是他第一次听人提到南科大。


  之后,他的老朋友、中国生物学家饶毅也向他提到南科大。“你应该去见一下陈十一。”于是,在见完马兴瑞的当天,傅新元通过其他人将自己在深圳的消息转告给陈十一,“结果,他立刻就给我打了电话”。


  陈十一在电话中称,因为次日上午有会议,只能早餐时间见面。第二天,陈十一一大早赶到傅下榻的酒店。“谈了一个小时后,双方都很有兴趣。”当天下午,陈十一派车把傅新元接到南方科技大学,“他带上副校长和生物系主任陪我绕学校转了一圈,介绍学校情况,从中午一点半一直到下午六点,谈了整整5个小时”。


  傅新元回忆起一年多前的事依然感叹。“谈完之后我当即决定,就是南科大了。”傅新元拉起陈十一的袖子说,“陈校长,下面我们来谈具体的事情。”


  五年改革成与败


  “看一所大学的水平要从长远看,看社会的接受程度,看学生对社会的贡献如何。作为一所新创建的大学,我们主要从教师学术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产学研成果转化等三个方面对标自己的发展,我们要在这三个方面形成比较优势。”一年前,陈十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表示。


  从这些指标来评价,过去两年南科大已取得长足进步:签约引进的357名教师中,包括14名院士、36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3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0名“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47名入选深圳市“孔雀计划”。其中90%拥有海外工作经验、60%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学工作或学习的经历。其国际化程度和科研师资水平甚至超过不少985高校。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从什么角度看待南科大,直接关系到对陈十一的评价。“当初社会期望南科大走出一条与体制内高校完全不同的道路。但如果从一所体制内大学来评价,南科大一系列办学成果的取得显而易见。”


  1982年出国、在海外有着30多年留学和任教经历的傅新元不这么认为。他坦言曾并不看好朱清时的改革。“他懂中国的教育,但对国际化的教育还是欠缺。他很有热情,但毕竟是一个老派的本土知识分子。”


  南科大乐土精准医学研究院挂牌成立后,傅新元除了忙研究院的筹建,还担任南科大生物系讲座教授,以及校长特别顾问。


  陈十一曾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物理系主任,傅新元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担任系主任。陈十一曾创办北大工学院,傅新元1999年回国组建清华大学人类基因研究所。相似的经历使得傅新元十分认同陈十一的教育理念和行事风格。但他最佩服的一点是:“他不仅善管理,和上级的关系也处理得非常好。”


  傅新元坦言,选择南科大作为合作伙伴,一方面因为它年轻包袱少,改变起来非常快,另一个原因是陈十一。“中国目前需要对标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学校,我希望南科大能成为皇冠上的宝石”,他还透露,南科大乐土精准研究院正计划在波士顿或纽约建立分院,目的是吸引人才回来合作。


  “弱行政化”大学


  有了海外知名度,这几个月,南科大党委书记郭雨蓉带队马不停蹄地拜访国际高校商讨科研合作:约翰·霍普斯金大学、英国伦敦皇家学院、香港大学……在深圳南山区的南科大校园内,深圳首个以诺贝尔奖得主领衔的实验室—格拉布斯研究院已经成立,乐土精准医疗研究院的大楼正在施工,与约翰霍普斯金大学共建的医学院明年将启动首批招生。


  如今的南科大,似乎已告别迷惘,明确了方向,然而距离陈十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梦想,还存在距离。


  针对外界对南科大去行政化改革成效的争议,陈十一对外回应时每每强调,“去行政化不是去掉行政执行力,而是去除行政干预学术,实现教授治校和行政执行力的统一”。他表示,南科大教授治学做得相当不错。


  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南科大校学术委员会五年前成立,当时主要依照《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管理,由领军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叔贤担任主任。“学校当时规模较小,委员会成员不超过10个。在教师职称评定方面,那时学术委员会不予通过的情况比较多。”2013年加入校学术委员会的南科大物理系主任何佳清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2015年11月,南科大重新制定《学术委员会章程》,规定校学术委员会成员中20%由校长委派,其余由教授会民主选举产生。校学术委员会在教师聘任、职称评定等学术有关的事务中形式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目前,南科大校学术委员会共有23名成员,陈十一担任委员会主任,副校长汤涛和吴传跃担任副主任。


  何佳清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校学术委员会主要作为校长在决策学术事务时的咨询机构,不具有决策权。“校长可以否决学术委员会的审议结果,但必须给出理由。”他表示,到目前为止,校学术委员会和校长甚少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


  何佳清更愿意用“弱行政化”来评价南科大近两年的“去行政化”改革。“和国内传统公办高校相比,南科大在这方面做得好太多,但和国外高校管理相比,行政的服务意识还有待加强。”


  此外,横亘在南科大的梦想和现实之间的最大掣肘,是研究生独立培养资格。目前,南科大仍采用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大学等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招生方法,“按照正常规定,南科大至少要5-8年才能符合要求”。而南科大,有一大批在海外有多年硕士和博士培养经验的师资。


  生物信息专业大一新生周觉晓表示,毕业后或考虑出国深造。“南科大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基础,出国申请更容易。”根据南科大官网的数据,2016届毕业生中60%选择出国深造。


  在知乎上,每年都有人发帖询问:南科大近况如何?针对这所在万众期待中诞生、一度身处迷惘,而今逐渐走上办学正轨的大学,人们最关注的是它的“改革”成功与否。而一位网友的回答获赞无数:“它正在变成一所普通而优秀的大学,但普通未必是坏事。”



文章选自时代周报,2017年5月31日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