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全球化时代出入境旅游凸显尴尬
2017年7月10日“与出境游的持续高热相比,我国入境旅游发展不理想,出入境游客赤字超过3000万人次。”全球化智库(CCG)与携程旅行网7月5日在北京联合发布的《从出入境旅游看中国全球化发展》(系列报告之一)指出,这与中国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不相匹配,反映出当前我国国际化发展仍然没能与国际市场形成良好的对接与融合。
出入境游客人数逆差3000万
报告显示,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游客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更趋国际化,中国游客也因人口基数大、消费能力强而成为世界各国争抢的“香饽饽”。2015年,中国大陆出境游客为1.28亿人次,同比增长9.4%,较2005年增长312.9%。
然而,相比出境游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入境旅游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入境游客数量由2005年的12029.23万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13382.04万人次,11年间增幅为11.2%,年均增幅仅1个百分点,与中国大陆居民出境人数312.9%的增幅相比差距颇大。同时,与发达经济体(38.9%)、新兴经济体(57.2%)和亚太地区(81.3%)的增速相比,我国入境游客增速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CCG课题组分析指出,我国入境外国游客占入境总游客数量比重不足五分之一,且2006年到2015年十年来占比仅上升1.62个百分点。除去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入境游客,2015年我国入境外国游客数量为2598.54万人次,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可能是华人,而同年大陆居民出境到国外的游客数量达5762.06万人次,2015年我国国际游客数量赤字逾3000万人次,达3163.52万人次。预计在当前发展态势下,未来5年我国国际游客赤字将进一步拉大,数量可能超过1亿人次。
国际游客赤字的背后体现的是旅游外汇收入差距。虽然我国旅游外汇收入整体呈现持续增长,但这里包括来自港澳台游客的消费,如果去除港澳台地区游客所提供的收入统计,其外汇收入也不理想。此外,我国旅游外汇收入中长途交通贡献最大,占比为39.46%,与我国居民出国疯狂购物不同,外国人入境旅游商品消费仅占不足五分之一。据2017年2月公布的《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2016年我国入境游客外汇收入为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5.6%。根据UNWTO报告数据,2016年我国旅行服务支出为2611亿美元,约为我国旅游外汇收入的2.2倍。
国际旅游链条多环节有待完善
CCG主任王辉耀认为,我国吸引境外游客的硬件过硬,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机场、高铁、酒店、美食等硬件设施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但软环境仍有待提升。
报告亦表示,与世界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及新兴经济体旅游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相比,我国在入境游方面的竞争力急需提升和进一步增强。为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入境旅游,对目前我国外国人入境旅游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很有必要。
针对我国入境游存在的赤字,报告分析可能涉及几个方面的原因:如在针对外国人入境旅游宣传的最前端,尚未形成有效的宣传模式;在外国人入境的门户端,外国人来华的签证办理与相关政策和管理措施方面或还存在不必要的门槛与限制;在旅游服务国际化、正规化、透明化的发展与管理方面须与国际接轨,让外国人在中国的旅途可以实现无障碍化,个人权益可以得到良好的保障;在人性化的公共设施配备等方面,如公共卫生间、母婴室、无障碍设施的设置等尚有欠缺。
与我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不相称
“国际人口流动是全球化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而跨境旅游是其中重要体现。”报告称,吸引外国游客到一国旅游,是帮助他国人民对于本国了解、认知、认同的重要方式,更是一个国家提升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王辉耀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人口流动自由化、多元化和跨区域的发展态势愈发明显,其带来的国际交往效果与国际影响力也更加切实。尤其是当前,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正在转型升级,亟须寻找新的增长点,而入境游实则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之一。然而,我国在外国人入境旅游方面并没有能够像制造业那样,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反而在全球化发展与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共同作用下被反超,形成三千万人次的国际游客赤字。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2016年旅游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1%,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国际旅游赤字将进一步拉大。目前该问题并没有引起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但其可能对我国国际旅游行业乃至我国全球化发展造成潜在的和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国际旅游赤字也反映出当前我国国际化发展仍然没能与国际市场形成良好的对接与融合。
文章选自《国际商报》,2017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