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出不进?政府与智库旋转门机制问题何解

 

  当前中国智库人才发展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为更好地推动智库人才建设展开,促进中国智库发展,北京专家联谊会与全球化智库(CCG)于2017年7月11日在京联合举办“北京专家联谊会哲社经管界别组智库人才发展讨论会”。

  北京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刘敏华和CCG主任、北京专家联谊会哲社经管组组长王辉耀在研讨会伊始致辞并参与讨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方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贾文山,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于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尤国珍 和CCG副主任兼秘书长苗绿等专家针对如何发展智库人才进行了深入研讨,并提出建设性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聂辉华主持研讨会。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智库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即是人才短缺,国际上政府与智库间人才自由流动的“旋转门”机制,在中国尚不能得到施行,目前只有政府人员到智库工作,而智库学者并没有进入政府的渠道,同时,国家及高校智库也因体制僵化问题在人才培养和激励上存在障碍,这些短期内无法克服的困难使得智库还难以满足国家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求。此外,智库人才的发展也需要智库人才提升自身的水准,目前中国智库人才的素质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使得智库陷入原地踏步的情形。而且,智库发展和团队建设目前处于分离状态,这使得智库的建设非常滞后。

  分析了这一系列问题及其原因后,与会专家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出了建议。专家提出,中国智库应该加强对人才结构多元化的建设,组成一支由了解国际形势的高管、企业家、社会学者和青年领袖等人才领导的研究队伍,以此来有效解决智库人才学术素养和研究素养割裂的问题。智库也应建立与政府、企业和国际组织的人才流转机制,使得多方互相挂职,形成一个结合和融合的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才可充分发挥智库的“旋转门”作用。另外,中国目前缺少社会智库群,建设智库产业集群也有助于加强智库的团队建设和合作构架。在运营方面,当今的智库应该拥有创新化的运营机制,善于利用新媒体,扩展智库人才研究成果的转化通道,完善智库的对外宣传。

  从党委和政府在智库建设中的角色来看,北京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刘敏华指出,党委和政府支持智库建设有“三步曲”。第一步是“支持和支撑”,支持是指有导向保障,支撑是指有政策措施使智库找到发展途径和匹配资源;第二步是“依托和依靠”,当智库队伍已建起,政府应把一些角色担当依托智库进行,甚至依靠智库进行,只有把课题交给智库去破解,不断压担子,智库才能持续壮大;第三步是“结合和融合”,目前引进学者到政府部门后双方互相不适应,即便有“旋转门”也无法转起来,党委、政府和智库应形成结合和融合的状态,政府官员在离岗后能到智库发挥作用,智库人员也可到党委、政府贡献力量。他同时也指出,智库作为一个组织化的人才集聚形态,关键要有能够主导高端智库和高端研发机构建设的核心人才。就智库自身而言,也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辩证思维,提升自身水准。

  与会专家学者均表示,智库应做好从智库到政府、从政府到智库的“旋转门”工作。在着重培养智库人才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政府渠道以及媒体平台,建立智库特有的语言和有效的建言献策和社会传播机制,保证“旋转门”中政府与智库双方的交流互动,推动和完善智库人才的发展。

  出席本次研讨会还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王晖,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专家联谊会副秘书长李晓霞, 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中心特聘主任、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教授李海峥,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陆洋,北京隆达兴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彦明,北京专家联谊会办公室干部刘颖, CCG国际传播部总监聂立高和CCG研究部人才研究总监李庆 等。

  智库是国家实力的体现,更是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关于加强新型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在中国引发了智库热,然而智库人才的发展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发挥“旋转门”机制,使智库与政府互动、同企业交流,使智库人才在社会体制内外有效流动,急需结合实际深入研究。本次CCG搭建平台,政府决策者与智库运营者、人力资源领域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对于推动智库人才建设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