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访谈丨汇聚“五力”,打造全球顶尖智库
2017年7月24日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近年来,我国智库发展很快,在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取得很大成绩。同时,随着形势发展,智库建设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关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CAETT(中国教育智库网)采访了CCG(全球化智库)秘书长苗绿。
CCG在实践创新中总结出智库政策影响力、智库思想创新力、智库研究支撑力,智库社会传播力,智库国际输出力的“五力模型”,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实践者,通过建言献策、举办活动等方式积极自我造血,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提供智库的建言献策。重视智库的建设性,在重大公共政策制定上,提供独立、专业、可操作和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建立顺畅的建言献策渠道,掌握用政策建议的语言给政策制定者提供咨询参考。
其次承担部委和省级课题。2017年5月发布的《关于社会智库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社会智库作为咨询服务市场主体,可以依法获取政府发布的决策需求信息,依法参与政府部门以政府采购、直接委托、课题合作等形式开展的政策研究、决策评估、政策解读等活动。”对于智库来说,积极承担国家课题,努力构建良好的政府与智库的关系,影响和推动着政府相关决策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智库的政策影响力功能。
第三提供相关政策培训,协助政府解读政策,分析趋势,发展创新。
我认为智库本质上是专门影响政府公共政策决策和制定的“思想工厂”,必须有独立的“思想产品”。真正的大国智库应该是思想观点和价值目标的创造者。智库应把思想创新看作智库的生命线,把具有创新思想的智库产品作为智库的核心竞争力。智库要具有前瞻性思想,同时要在关键时间点发布针对性报告。
其次,智库之间应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互相访问交流,举办研讨会和联合研究等,在国际层面上,也要开展广泛的合作,重视民间外交。
智库产生新思想、新理论、新策略、新方法等研究成果的最终目的是要影响政府决策,这就需要智库能产生有价值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要严谨地进行研究定位和议题设置,不断夯实研究基础,保证智库持续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同时,这些研究也要基于自身定位,有鲜明的研究特色。智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着力打造自身高素质的国际化团队,有力地支撑政策研究工作的开展。
国际化是全球顶尖智库的共同特征,是大国智库发展的必然趋势。智库要积极在国际学术界和高端论坛发出中国声音。唯有如此,才能在做好研究的同时,也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国际输出,打造智库的国际话语权,营造智库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也要与国际机构开展广泛合作,重视民间外交。最后,智库要重视互联网平台,搭建高质量的智库中英文网站以及移动客户端,并有分类目录便于查找各项信息,以国际流行的网站形式、叙述方式,帮助国际访问者更好地了解智库情况。
智库要发挥沟通交流、成果传播和舆论引导的作用。公共政策最终是为社会大众服务,涉及到的是民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广大民众知晓、理解与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是未来公共政策执行顺畅的重要保证。智库应了解广大民众的现实关切,体现广大民众的利益诉求,同时也影响社会大众的舆论,使政府决策更加全面和完善。
为此智库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实现其社会传播力,比如举行高端活动,通过公共活动,设置议题,影响社会舆论达成公众共识,从而推动政策;重视智库成果传播,与媒体等携手向社会公众分享前沿观点,搭建跨界平台;实现自我造血,智库在不影响独立性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拓展资金筹集的渠道,维持良性运营的目标等。
文章选自教育之弦,2017年7月21日